满足盲人基本学习需求:21世纪初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发展研究_继续教育论文

满足盲人基本学习需求:21世纪初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发展研究_继续教育论文

满足脱盲者的基本学习需要——21世纪初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扫盲后继续教育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本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系统研究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的规律、特点、方法与途径,旨在为建立与21世纪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够满足脱盲群体不同学习需求的扫盲后继续教育优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课题研究、实验与推广相结合,教材读物的编写与人员培训相结合,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分析法、比较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扫盲教育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每年数百万的脱盲农民急需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长期存在的复盲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如何巩固扫盲成果,防止复盲,是我们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背景之一:世纪之交,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为进一步推进扫盲后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背景之二:20世纪末我国扫盲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1996年至2000年,全国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1658.5万人,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率由1995年的6.14%下降到2000年的5%以下,成人识字率由1995年的83.5%上升到2000年的91.28%,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但复盲现象仍较严重。

背景之三:“十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两基”教育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城市、城镇郊区和经济、教育发达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将青壮年非文盲率巩固或提高到95%以上;经济、教育条件中等发展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将青壮年非文盲率巩固或提高到95%以上;西部6省(区)将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0%以上;西藏地区要大力推进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新文盲产生,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

背景之四:实施扫盲与扫盲后继续教育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扫盲及扫盲后继续教育不断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由早期的单纯注重读、写、算技能,向培养和发展学习者各方面能力发展,功能性扫盲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扫盲后继续教育已经延伸到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各个领域,其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二、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是我国政府关于扫除文盲政策的一贯主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进入了依法实施的阶段,与整个扫盲工作一起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而为扫盲后继续教育更加广泛、深入、持续地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目前,各地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主要是依托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实行以初等文化教育为基础,与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对脱盲农民进行多形式、多内容的扫盲后继续教育。据国家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到2000年,全国已有93%的县、94%的乡(镇)、65%的行政村建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级各类农村成人学校已达65万余所,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九五”期间,累计培训农民4.56亿人次,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扫盲成果,提高了农民素质,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教育目标

巩固脱盲人员所学知识技能,提高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的能力,防止回生复盲;并在此基础上,对有一定学习条件的脱盲人员增识汉字,使之接近或达到业余小学毕业的程度。

2.教学内容

坚持以学习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学习和掌握生产实用技术为重点,结合家庭与社会生活实际,组织学习人口知识、法律常识、卫生保健等方面知识,把识字教学与发展生产和当地社会经济结合起来。

3.教学形式

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主要有:举办农民业余小学班或组织脱盲学员到普通小学高年级插班学习;举办扫盲后巩固提高班;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学技术带学文化;组织邻里学习小组,鼓励脱盲农民自学、互学;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开展技术咨询等;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育手段,传播农业科技信息,进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同时开设流动课堂,送教上门,送科技下乡;利用农村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据我们在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甘肃、云南、广西、湖北等8省(区)所辖17个乡(镇)和1个行政村,按自愿原则,随机抽取的332名近三年脱盲学员所做的调查表明,各地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扫盲后继续教育,绝大多数学员参加了学习。学习内容基本以学习各种生产实用技术为主,兼学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实用知识。学习时间大约每周1~3个小时;每次学习后,基本留有0.5~1个小时的课外作业。在样本总数中,还有大约5.5%的脱盲学员尚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学习,这部分人一般多为大龄脱盲学员,家庭负担较重,居住分散,学习困难,他(她)们是实施扫盲后继续教育的难点。

对样本脱盲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的调查发现,其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知识的渴求;通过参加学习想获得新的知识,已占各种学习原因的第一位,表现出有较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也有部分脱盲农民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还没有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尽管有其多种深层原因,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源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及教育供给不足。

在学习效益方面,在调查中,各地脱盲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扫盲后继续教育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掌握了科学生产的一技之长,懂得了更多的社会生活知识,扩大了与社会交往的范围,有效地提高了生活质量。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

(二)当前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对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扫盲任务重、压力大,对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尚未引起全社会的足够关注。在一些地区,甚至把扫盲后继续教育作为应对学员脱盲考核及各级政府检查验收的手段;在部分贫困地区,惯于依赖国家给予的优抚政策,不愿通过教育谋求新的发展出路,对充实贫困者以摆脱贫困的信心不足。

2.扫盲后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滞后

对如何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除在《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其他有关文件中做出过原则性规定外,对其教育任务、教育目标、管理体制、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办学条件、督导评估等方面均未有具体的政策规定。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是导致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不力,发展极不平衡,甚至在一些地区流于形式,实质被取消的重要原因之一。

3.扫盲后继续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脱盲农民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教学质量不高

在教学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和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识字教学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或单纯以实用技术培训代替扫盲后继续教育;教学形式一般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无法满足家务负担重、居住分散的脱盲人员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单一,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及多方面能力尚未提到议事日程。此外,教材建设与读物编写还不能满足脱盲学员的实际需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占样本总数3.6%的脱盲学员没有任何教材可读,而在其余96.4%的样本学员中,能够使用扫盲后继续教育专用教材的仅占21.3%。

4.扫盲后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突出的问题是经费不足,筹措渠道不畅,在一些达标地区,扫盲教育经费大幅度减少;在边远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教师得不到必要的培训,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广大干部教师的无私奉献。

目前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还面临诸多困难:面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扫盲后继续教育还没有走上按市场经济规律和脱盲农民学习需求自我办学、自我发展的道路;扫盲及农村成人教育整体资源短缺,总量与需求缺口很大,全国还有不少乡镇和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仅为20%左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大了扫盲后继续教育的难度;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调整,各级政府及各行政部门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乡村基层组织的权威性及其社会动员能力下降,许多地方的扫盲与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已经或正在面临着撤并、减员的局面。

三、复盲现象及其分析

(一)复盲与复盲现象

所谓复盲是指已经脱盲或曾经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又失去了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回到文盲、半文盲的状态。复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教育、群体与个体发展的诸多根源。复盲现象的产生,将给现代农村社会经济和农民自身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坚持多种形式的扫盲后继续教育,是防止复盲的有效措施。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扫盲工作中,虽然贯彻了堵、扫、提高并举的方针,使“九五”期间复盲率有了大幅度降低,但复盲现象依然存在,成为影响扫除文盲的巨大障碍。

为了掌握较为准确的学习效果量化数据,课题组按照《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中有关脱盲标准和国家关于组织脱盲考试规则及要求,对参与调查的对象样本进行了文化测查。测查内容包括:听认50个常用字,听写10个常用词语,认读约200字的短文,选择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近义词填空,改正错别字,简单的数字计算、记账,写一封200字左右的家信。测查后经统一阅卷、评分,结果显示,仍有部分脱盲学员未达及格线(60分)以上,分数密集区主要集中在70~89分之间,占样本总数的68.6%。

通过对测查结果进行试卷分析显示,大多数脱盲学员(75%以上)能够掌握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的识字和简单的计算能力;而在应用性较强的记账和写信方面则差距较大,反映了脱盲学员日常应用较少,教学工作中对此重视不够。

(二)复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复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外在原因,也有复盲人员个体的内在原因,这些方面长期集中在复盲者个体身上交互作用,使其已有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持。分析和研究这些原因,对于巩固扫盲成果,最大限度地防止产生复盲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经济贫困,生产方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为依托,同时加大科技发展的力度。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使近年来农村经济出现连年滑坡;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许多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当地社会无法对教育进行更多的投入,教育不发达;另一方面,脱盲人员由于家庭生活贫困,为求生计,难以继续学习。因此贫困地区的复盲现象较为严重,复盲人员较为集中。从对样本复盲学员1997年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调查来看,一般都在1500元以下,明显低于脱盲学员总样本中年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1599.70元),更低于1996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收入值(1926.04元)。此外,生产方式的落后,使脱盲农民对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依赖不强,吸收新的生产技术能力薄弱,在其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中很难与所学知识相联系,达不到巩固提高的目的,长久以往,造成知识遗忘。经济发展落后,是产生复盲现象的根本原因。

2.人口持续增长,脱盲农民家庭负担繁重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农村人口为8.96亿,而到1996年农村人口增长为9.19亿,人口增长2.57%。在我们所做的课题调查中,育龄妇女多胎生育现象也不乏多见。调查统计显示,在样本复盲人员中,以中青年妇女为主,她们是农村生产和家务的主要承担者,由于孩子多,家务负担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学习;同时由于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使下一代新生文盲和复盲现象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消除。

3.文化生活贫乏,农民家庭受教育水平偏低

课题调查显示,在8省18乡镇、村中,文化设施尚未延伸到村一级,图书馆数量不足行政村总数的1/3,其藏书量为每8人拥有不到1本图书。据对样本复盲学员日常接触文字多项选择统计,脱肓学员很少接触文字,工余时间主要收看电视,文化生活极为单调。

另据对脱盲人员所做的调查,在样本复盲人员中,其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也普遍较低。其中约有56%的学员其配偶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下。在复盲人员家庭所有子女中,其最高文化程度者,能达到大专以上的只有1人。这一方面反映了学员子女年龄尚小,还未求得更高学业;另一方面也可能有些子女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学员家庭受教育水平偏低,不可避免地会在学习态度、行为能力、家庭负担等方面对脱盲学员继续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4.受传统观念束缚,缺乏学习动力

目前,在农村传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仍有相当的市场。不少农民认为,农村经济贫穷,有文化也用不上。许多脱盲者认为,自己已经摘掉了文盲帽子,不愿再继续学习;还有的脱盲学员认为自己年龄大,记忆不好,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5.扫盲教育质量不高,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不力

复盲现象的产生,与其在扫盲阶段中的学习质量、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密切相关。在扫盲过程中,一些地方突击识字,忽视巩固和应用;缺乏统一教材;无一定教学计划要求;教学时数严重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教学规范和脱盲考试制度,验收把关不严,甚至弄虚作假。凡此种种,使相当一部分脱盲学员识字量及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

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理论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扫盲后继续教育是为保持和提高基础文化、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个人足够的基本工作技能使之能在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1990年泰国宗滴恩会议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将普及初等教育和普及成人扫盲结合起来,目的是使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能获得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由此大大拓展了传统扫盲及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涵义。

首先,扫盲后继续教育是一项具有特定指向性的成人基础教育活动。其对象主要是近年来农村中的脱盲人员,目的在于通过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成人初等教育及培训活动,以巩固和提高扫盲成果,使脱盲农民具有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因而扫盲后继续教育具有鲜明的农村、农业和脱盲农民的特定指向性,属于成人基础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范畴,具有现代农村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一切相关特点。

其次,扫盲后继续教育也是一项全面的、最基本的功能性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扫盲后继续教育必须突破以往单纯以巩固文化基础知识为目的的教育理念,注重学习者所接受知识的广泛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强调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突出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获取、吸收和交流所能实现的程度,使之能够适应并满足社会及自我发展的基本需要。

再次,对于脱盲学员来说,扫盲后继续教育还是一项挑战未来生存的教育。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会对处境不利的低文化群体——文盲及脱盲农民的传统心理及其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要求人们必须以空前规模的变化去适应,使之具有从事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融于现存及未来发展的社会,并通往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道路。为此,作为“生存手段”的扫盲后继续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习者学会求知的基本方法,掌握做事的基本技能,不断增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乐趣,有效地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扫盲后继续教育还是一个连续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扫盲后继续教育不是一次性的巩固或提高教育,而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终身性的特质,在空间上具有相关性:学校、社会、家庭、传播媒介构成网络,共同为学习者“学会生存”服务。从历史的观点看,扫盲后继续教育是伴随着扫盲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也必然随着扫盲任务的彻底完成和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而逐渐消亡,代之以其他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扫盲后继续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定义为:扫盲后继续教育是扫盲教育的组成部分,即对脱盲人员所实施的旨在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已有的最基本的读、写、算知识,培养其最基本的从事社会生产、生活能力,使之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水平,促进学习者个性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连续性、多样化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扫盲后继续教育属于成人基础教育范畴,它既是扫盲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同时还是现代农村成人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现代农村成人教育的起点。

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防止复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保障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男女教育机会平等;有利于实施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

(二)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探索实施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组针对当前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脱盲学员的学习状况,从加强脱盲学员的读写技能,掌握实用技术和社会生活常识,提高其获取信息和社会参与能力的目的出发,本着适度、适当、通俗、直观、有趣、便利的原则,编写了旨在提高脱盲学员环保意识的活页阅读教材《环境篇》,其中共有8篇阅读短文。同时,在8省18乡(镇)、村样本脱盲学员中开展了扫盲后继续教育阅读实验活动。目的在于考察实验教材开发的适应程度,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实施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多种模式。

1.管理体制:实行纵向上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与横向上的综合化、一体化管理相结合

从纵向结构看,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或县、乡、村三级)管理;正确处理好分级办学与分级管理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能范围,有效地实行办学与管理。

从横向结构看,其特征是“统筹”与“结合”。通过目标统筹、项目统筹、资源统筹、管理统筹,实现扫盲后继续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实现教育与农业和科技的有机结合,使农、科、教等有关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农村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运行机制:政府统筹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相结合

扫盲后继续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在各级政府统筹领导下,由社会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发展。

首先,建立健全各级扫盲后继续教育领导机构,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及全社会对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的认识。其次,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有关方面对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统筹规划,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实施,并按照各自的目标责任,实行“四定”(定教育对象、定包教人、定教材、定学习时间),“五落实”(职责、制度、教学、检查、奖惩全面落实)。再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制定相应的社会督促和纠正措施。

3.教学内容:学习文化知识与学习生产实用技术和实用知识相结合

扫盲后继续教育要以学文化促进学技术和实用知识,以学技术和实用知识带动学文化。同时,根据脱盲学员的多种需求及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文化知识,还包括思想政治、生产知识、生活常识、科普、法制、人口、环保、卫生与保健等方面,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对于少数民族学员,还要增加民族传统文化和跨民族文化教育,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4.实施途径: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与远距离教育、社会推广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相结合

非正规的学校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对学习者所提供的一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校教育活动。在农村,其主要形式是利用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各级成人学校、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扫盲后巩固提高班、农民业余小学,以及各种长期或短期的实用技术与实用知识培训班或专题讲座,吸收包括脱盲学员在内的广大农民参加学习。在引导农民勤劳致富的过程中,提高脱盲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农村远距离教育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录音、录像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扩大受众范围,而且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村缺乏生产项目、适用技术和师资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社会推广与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是农村学校及家庭教育以外的大众传播、习俗文化以及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教育影响和活动,如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及展览,印发科普读物、报刊或“明白纸”,开展各种宣传、咨询等活动。同时,利用农村各种文化设施和传播媒体,举办各种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土”“洋”结合,在实施扫盲后继续教育中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容易受到脱盲农民的欢迎。

五、政策建议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发展与终身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扫盲后继续教育与继续学习,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直接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满足所有低文化水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实现新世纪扫盲后继续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思想层面上,必须重视扫盲后继续教育,有必要发展平行教育系统,让所有低文化水平的人们在正规教育系统外继续学习和培训。

在观念层面上,须由传统的视扫盲后继续教育为“文化型”、“即时型”向“素质型”、“战略型”方向转移,把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作为在实施扫盲过程中防止复盲的权宜之计转变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教育、经济互动的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任务。

在政策层面上,将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同人权和脱贫等重大发展问题相联系;力求缩小男女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注重在工作中吸收妇女作为平等而积极的伙伴参加进来。

在计划层面上,应注重不同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群体和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要保证他们最基本的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充分开发其智力,使之享受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参与发展,不断改善其生活质量,并使教育和学习贯穿终生。

2.发展成人初等教育,实行分区推进、分步实施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基础雄厚,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使扫盲后继续教育向普及成人初等教育方向发展。在教育规划上,与当地农村奔小康和小康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教育机制上,运用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规律,增加办学特色;同时,注重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团体及私人机构在发展成人初等教育中的作用,把发展成人初等教育同农村社区发展结合起来。

中部内陆地区,其扫盲后继续教育应利用5~10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在大部分地区和学员中普及成人初等教育,并进行初等职业技术训练;对家务负担重、学习困难者也应通过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在增识汉字的基础上,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根据当地特点和优势,举办一些有特色的专业和项目,并向周边地区辐射,进行复式开发;在多渠道、多形式培训的基础上,实行广泛的社会联合,形成规模效益和整体效应。

西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目前扫盲工作仍处于攻坚阶段,因而21世纪初扫盲工作的重点仍在于扫除现有文盲。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和实用知识培训。紧密结合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扫盲及扫盲后继续教育政策倾斜、资金资助,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争取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使该地区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将扫盲后继续教育全面地向农村初等文化技术教育转化,基本普及成人初等教育,努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扫盲后继续教育办学新路,使区域教育和区域经济不断趋于新的平衡。

3.实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积极发展农村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必须树立“大农业、大教育、大服务”的观念,从宏观上把握统筹结合所具有的社会性,明确扫盲后继续教育是农、科、教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行农、科、教结合,政府统筹是关键。要坚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县、乡(镇)、村三级大教育网络为依托,以兴农项目为核心,正确处理好扫盲后继续教育与农村经济、科技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通过积极发展农村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为农村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立足行业,面向地方,以提供基本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为基础,以创办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重点,实行“培训——生产——致富”一体化;同时,对脱盲农民开展“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用工制度,实行“农业出题目,科技做文章、教育育人才”,使扫盲后继续教育纳入科教兴农的道路,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在服务中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4.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开展社区扫盲后继续教育

社区是社会、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协调发展的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区扫盲后继续教育,必须坚持整体设计、系统优化的原则,突出“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社区”的特点,沟通扫盲及农村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联系,整合社区一切教育资源,建立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体、与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并举,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与社会化的家庭教育和多方面的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社区教育结构体系。为脱盲学员提供“全员、全面、全程、全方位”式的教育活动。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充实和完善其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农村成人学校在实施扫盲后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5.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注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扫盲后继续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构筑扫盲后继续教育远程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平台,组织落实一批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脱盲农民需要的现代远程教育应用项目,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应向学习者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员学习和使用互联网,利用网上资源开展人口、环境、法制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并与其经营及创收结合起来。

6.实施功能性扫盲

对于现代“扫盲”的概念不应作过分狭隘的理解,不应限于简单的读、写、算,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并与其职业训练、技能提高、积极地参与社会、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联系起来。

在实施功能性扫盲的对策方面,应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把功能性扫盲与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结合起来,采用整体结合与协调的方法,实现高起点上的低层次教育。

7.加强扫盲后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做好教材普及与交流工作

(1)课程设置。应按照成人教育规律,结合脱盲农民的学习需求,使所设置的课程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坚持以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活动为主,使之具有多样性。

应设置多种综合课程,使文化知识教学与生产技能教学及社会应用为一体,同时顾及多种经济成分的需要,综合培养学习者的多方面能力。

(2)教材建设。一是要做好教材建设的规划工作,重点抓好通用性强、实用性强、技能性强、相对稳定、覆盖面宽的专业;二是要选择教材建设的突破口,包括近年来因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化还未涉及的领域、因新技术普及应用较快而急需更新的内容和反映时代特点的综合型教材等;三是教材内容力求少而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形式要新颖、实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四是要积极开发适于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教学软件及用品,出版适合脱盲学员阅读的课外读物;五是要做好教材的普及和供应,提高教材编审、出版和印刷质量。

8.完善扫盲后继续教育保障体系,加大对扫盲后继续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

(1)机构与人员保障。在当前机构改革中,一些地方撤并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扫盲与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而且有悖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各级扫盲与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完善成人教育网络;同时,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人员素质;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切实解决好干部、教师的各种生活福利待遇问题。

(2)经费保障。一是要保证政府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并有重点地支持边远、贫困地区的扫盲与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二是要采取措施,落实农村教育费附加;在实行税费改革的试点地区,应使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不低于原有比例;三是要广开经费来源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强自身投入机制;四是应建立全国扫除文盲基金,专门用于发展扫盲与扫盲后继续教育。

(3)加强基地建设。各地应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举办各种类型的成人学校;要不断完善各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在学校设备、试验基地、图书资料等配套建设方面不断满足教学工作需要;同时创设条件,努力建成高质量、示范性的成人学校。

9.加强扫盲后继续教育科学研究

21世纪初扫盲后继续教育发展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组织动员广大干部、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一起,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探索其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联系及内在规律,深化对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普及扫盲后继续教育理论,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指导扫盲后继续教育实践,积极推进扫盲后继续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加强对脱盲学员尤其是妇女学员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环境以及功能性扫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扫盲后继续教育评估,建立和完善相对统一的评估体系,同时加强国际和地区间扫盲后继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标签:;  ;  

满足盲人基本学习需求:21世纪初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发展研究_继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