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研究
文字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元素”,而识字能力是学生对文字掌握和语言积累的重要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识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言语运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识字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学不会”“记不住”、教师“难下手”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存在基础不扎实、学习情绪低落的情况,不利于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本文从生活场景、信息教学、课堂问题以及课外阅读四个方面入手对此进行分析。
一、从生活场景入手,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对枯燥的文字学习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使得课堂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同时,教师在教法上也存在不足,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方式往往对学生的理解记忆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识字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生活场景入手,将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激活学生对生字的认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识字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夯实和巩固。如在“大小多少”的识字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对生字的认知活动中,我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水果,如“大西瓜”“小苹果”等,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文字的表达意思,进而,我向学生提出“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可以用大、小两字进行表述的物品吗?”学生听到题目后,都积极的开动脑筋:“老师,我的文具盒是大的,橡皮是小的”。通过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识字活动,不仅培养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还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从信息教学入手,提升学生识字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也逐渐渗透到识字学习活动中,因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在识字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转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将“呆板”的生字“灵活”起来,从而更易于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和理解,保证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发展。如在“日月明”的识字教学中,我利用多媒课件,先以闪闪的太阳作为引导,向学生展示“日”字的音、形、义,加深对生字的理解,随后,以和蔼的月亮引出“月”字,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最后,以“日”+“月”的形式组合成“明”字,使学生将枯燥的文字进行联想化,提升学生对所学生字的深层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信息化辅助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还对学生的思维联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从课堂问题入手,巩固学生识字基础
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有效教学环节,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不仅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还能使教师对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在识字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基础,灵活设置课堂问题,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识字基础。如在“升国旗”的识字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本节的生字已有初步的认知了解,为了检验学生对生字的理解情况和运用能力,我设置以下问题:
1、“中”字共有___画,第2笔划是____。
2、“正”字共有___画,第3笔划是____。
3、lì()正;wǔ()个;中()xīn;真()hǎo
通过对识字小问题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程度,还使学生对其文字的意义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四、从课外阅读入手,拓展学生识字范围
识字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中,还应拓展学生的生字储备量,打牢学生的语言基础。因此,日常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阶段的进行推荐或者导读一些文章或书籍,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字积累量。针对于低年段的学生,生字的认知基础还存在不足,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绘本、有注音的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等书籍;在中年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可以推荐阅读《鲁宾逊漂流记》、《窗边的小豆豆》等;在高年段的学生,可以指导阅读一些有深度的书籍,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小王子》等。通过不同阶段书籍的阅读和掌握,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识字范围,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的识字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还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学习、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通过对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和知识切入点,使学生在枯燥的识字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科基础出发,不断创新和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的教育基础、学习发展得以夯实打牢,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提供教育支撑。
参考文献:
[1]钟诣轶.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5):120-120.
[2]徐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J].祖国,2017(1):158-158.
论文作者:汤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学生论文; 生字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基础论文; 课堂论文; 文字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