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效果论文_王丽娟

探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效果论文_王丽娟

方正县人民医院 1508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应用与观察。方法 选择在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观察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三联疗法治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联疗法;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

在临床中慢性胃炎属于一种极为常见的多发病,通过胃镜检查资料显示占活检的80%左右,其中萎缩性胃炎仅占6%~20%,主要是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1]。营养障碍、感染、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神经心理因素以及免疫因素等均有可能使患者出现慢性胃炎,但是在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还是由幽门螺杆菌所引起的感染,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患者发生慢性胃炎的根本诱因。相关文献表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过95%,同时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高[2]。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造成的[3]。在治疗方面,传统的三联疗法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针对于部分患者而言治疗效果依旧不太理想,本次研究将分析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应用与观察,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 51例,观察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2.3±10.2)岁,其中包括18例慢性糜烂性胃炎、3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观察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5.3±9.3)岁,其中包括1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3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中相关内容,经过我院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发现所有患者均呈阳性(尿素氮<1.785 mmol/L)。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饱胀、上腹部不适以及食欲不振等表现,同时排除研究前使用过其他抗酸药物、接受过相关治、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和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三联疗法治疗,方法为:克拉霉素125 mg/次,2次/d;阿莫西林1000 mg/次,2次/d;果胶秘150 mg/次,3次/d。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四联疗法治疗,即:克拉霉素125 mg/次,2次/d;替硝唑或是甲硝唑250 mg/次,2次/d;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果胶秘150 mg/次,3次/d。两组患者共同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为2 w)。

1.3观察指标 首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其次观察患者治疗后反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症状改善情况;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疗效判定 本次研究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体征全部消失,胃酸全部恢复正常,经过活检后发现腺体萎缩、异型增生以及肠化生全部恢复正常,未见活动性炎症。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主要症状虽未消失但有明显改善,慢性炎症发生好转,检查见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活检后发现肠化生、腺体萎缩以及异型增生等降低至2个等级以上,胃酸分泌有明显改善。有效:经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的黏膜病变范围缩短1/2以上,活动性炎症有减轻,经过活检后显示肠化生、异型增生以及腺体萎缩等情况均降至1个等及以上,胃酸减少但不明显。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并未发生好转甚至病情恶化、加重。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效果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49/5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6%(36/51),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消化道改善比较 观察组患者腹胀腹痛情况发生改善患者42例、恶心呕吐改善患者44例、反酸改善患者41例、食欲不振改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腹胀腹痛情况发生改善患者29例、恶心呕吐改善患者25例、反酸改善患者29例、食欲不振改善患者30例。观察组改善情况由于对照组(P<0.05)。

2.3不良反应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生2例便秘、3例不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为11.7%(6/51);对照组患者发生4例便秘、2例不恶心、2例头晕,不良反应为15.6%(8/51)。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幽门螺杆菌主要寄居在胃黏膜上,属革兰阴性螺旋形细菌,会与胃粘黏表现产生亲和性吸附,依赖于表面网状结构同时会与胃黏膜细胞相连。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胃黏膜上皮中含有幽门螺杆菌受体,幽门螺杆菌在患者体内能够找到繁殖场所而导致的。与胃黏膜上皮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其产生兴奋,激发细胞内微丝结构,细胞和黏液相互接近并且融合,排出分泌物,由于黏液颗粒的逐渐减少,从而使的黏液屏障功能逐渐变弱。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慢性胃炎主要有以下特点:①黏膜上皮发生变性;②慢性炎症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非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以及腺体萎缩等。除此之外,上皮细胞变性、黏液耗损、渗出、脱落等均属于幽门螺杆菌病理特点。

相关资料曾表明,采用三联疗法虽然能够对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清除幽门螺杆菌,但患者常难以坚持治疗,治疗时间长达6 w左右,同时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极容易产生不良反应[4]。

此次研究中我们对51例患者采用四联疗法治疗,配方中替硝唑以及克拉霉素均是目前抗幽门螺旋杆菌最佳的治疗药物,同时果胶秘以及奥美拉唑能够对患者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提升上述药物治疗效果[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说明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三联疗法治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丽坤,邸雅南,赵可,等.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3(28):3157-3158.

[2]肖琴美.浅谈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药论丛,2014,13(20):289-290.

[3]蒋珍.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青海大学,2013.

[4]朱晓艳.中医辨证用药联合"四联疗法"对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王永宁.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侯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论文作者:王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探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效果论文_王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