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辩证思维方法之逻辑结构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思维论文,结构论文,方法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辩证思维方法。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充满了辩证关系,如: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与“四个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防“左”与防右、姓“资”与姓“社”、独立自主与吸引外资、先富与共富、稳定协调与加速发展、“一国两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等。这些概念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思维方法体系。要正确地理解与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对象领域”的具体真理,就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邓小平同志的辩证思维方法,而不应将其割裂开来、孤立起来。
在这些诸多的思维方法中,存在着一个彼此关联、排列有序的逻辑结构。笔者根据各对辩证关系在这个方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辩证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第二层次上有两对辩证关系:“改革开放和四个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他七对辩证关系为第三个层次,即:防“左”和防右,姓“资”和姓“社”、独立自主和吸引外资、先富和共富、稳定协调和加速发展、一国两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理清三个辩证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作为第一个层次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无疑应该是统领全局的最重要的辩证关系。而其他九对关系都是对它的拓展和延伸。因而,第一个层次与第二、三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第二个层次上的两对关系(“改革开放和四个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整个思维方法中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承上启下,一方面受制并得益于第一个层次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方面又指导着第三个层次的七对辩证关系。因此,第二个层次与第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它们与上述的“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相比,其强度要相对弱些。
需要指出的是,在邓小平同志辩证思维方法之体系中,不管是“统率与被统率”之关系也好,“指导与被指导”之关系也好,都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我们之所以将小平同志的思维方法分为三个辩证层次,其理由正在于此。
1.第一个层次与第二、三个两层次的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同志早在15年前就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①在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过程。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纲”,其他辩证思维方法都是“目”,纲举则目张。
先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与“改革开放和四个坚持”的关系。不妨简单地回顾一下:过去几十年,“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的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②。之所以“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思想不解放,没有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斗争的圈子里跳出来;而一旦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也就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必由之路。又如,改革之初,在农村搞“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后来的深圳特区建设、沿海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出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总是经历了一番思想解放和因循守旧的争论。“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③;“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④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⑤
再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两个文明的统率关系亦十分明显,这首先表现在两个文明方针的制定上。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讲话,最早见于他第二次复出不久的那篇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讲话。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⑥十多年过去了,重温小平同志的讲话,倍感可亲、可敬!讲话中虽未出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字眼,但其思想已跃然纸上。这在当时,若没有解放思想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不可想象的。小平同志比较全面地论述两个文明方针的,是发表于1983年4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文。文中写道:“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⑦这段讲话大家都很熟悉,但我们不可忽视紧接在前面的另一段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⑧两段连在一起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悟出小平同志的思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两个文明的统率关系,还表现在紧密联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上。小平同志总是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提醒大家注意两个文明建设。例如,他在1985年3月讲道,“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⑨1986年1月针对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情况他又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⑩
刚才,我们着重讲了第一个层次对第二个层次的统率关系。同样的,第一个层次对第三个层次的各对辩证关系也都有着较强的统率作用。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防‘左’、防右”等七对辩证关系中的任何一对都不能成立。因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他诸对辩证关系赖以生成的“根”,其他各辩证关系则是往不同方向伸展的“枝”。
先来看一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姓‘资’姓‘社’”。姓“资”姓“社”这对辩证关系,主要是指辩证思维的内容上而言。其出发点的“根”,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曾十分中肯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关于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小平同志给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不能认为是资本主义;反之,如果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便不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实事求是—→坚持“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不解放思想—→没有“三个有利于”—→不是社会主义。“根”与“枝”之关系,十分显明。
又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防‘左’防右”。“防‘左’和防右”这对辩证关系能否处理得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解放思想,也许我们至今仍在“左”的路线上徘徊,不坚持实事求是,可能永远难以跳出错误倾向的认识误区。再如,“一国两制”的提出,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果我们不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是抱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本本”不放,就不可能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宏伟战略。仅举几例,已足以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防‘左’、防右”等的统率与被统率之辩证关系或曰“根”与“枝”之关系。不言而喻,其他诸对关系亦概莫能外。
2.第二个层次与第三个层次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第二个辩证层次上的两对关系(改革开放、“四个坚持”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第三个辩证层次上的七对关系之间,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这种“指导关系”与第一层次对第二、三两个层次的“统率关系”有所不同,“指导关系”较之“统率关系”的关联性相对弱些;第二个层次的辐射范围(第三层次的七对关系),也小于第一个层次(辐射二、三两个层次九对关系)。尽管如此,第二个层次对第三个层次的指导关系,仍然是比较清晰的。
“两个基本点”对第三个层次的指导关系。例如,“两个基本点”和“防‘左’,防右”。不搞改革开放,就要犯“左”的错误,如“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都是‘左’”。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要犯右的错误,“动乱就是右!”两个基本点和防“左”、防右之间,甚至可以划出这样两条恒等式:不搞改革开放=“左”;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右。其指导关系,自然而贴切。又如,两个基本点和“独立自主与吸引外资”。小平同志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外开放,吸引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独立自主≠闭关自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
“两个文明”对第三个层次的指导关系,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如,两个文明对“姓‘资’姓‘社’”。邓小平同志在前年视察南方时曾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很显然,这里强调了“不仅经济要上去”,“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否则,还不能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仅仅是物质文明搞上去了,而贪污、盗窃、行贿、吸毒、嫖娼以及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泛滥成灾,那也只能是资本主义。又如,两个文明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指导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并不就是仅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只搞物质文明建设,这里边也含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第49条明确规定:“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1)
3.第三个层次内部关系
这个层次的七对辩证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联系,主要指相互协调和相互渗透关系。
先看协调关系。如,“独立自主和吸引外资”与“一国两制”。它们是独立的,又是协调的,都有一个要注意“主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又如,“先富和共富”与“稳定协调和加速发展”,这两对辩证关系也是协调的,都需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地区)的关系问题。
渗透关系。所谓“渗透”,是指被渗透的关系中明显地感觉到渗透者的“身影”。例如,“姓‘资’、姓‘社’”对“独立自主和吸引外资”、“一国两制”的渗透。这两对辩证关系,都和姓“资”、姓“社”有不少联系。又如,“防‘左’和防右”这对辩证关系,对其他几对辩证关系也有程度不等的渗透关系,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
上述三点,粗略地分析了三个辩证层次、十对辩证关系(思维方法)的逻辑结构及其相对关系。不难看出,处于中心位置的当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他诸关系,恰如众星拱月,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其作进一步阐释和深化。
弄清楚这三个辩证层次的逻辑结构及相互关系,是全面理解和掌握邓小平辩证思维方法的关键所在。一旦人们掌握和领会了这三个辩证层次,便会对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思维方法,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初的视察南方讲话,邓小平同志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本文所论述的,仅仅是对邓小平思想方法中的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概括,就十对辩证关系而言,也只是宏观上的归纳,亦不可能包容小平同志的所有的辩证思维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新的辩证关系将会不断地被揭示出来,原有的辩证关系将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和补充。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2)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会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邓小平同志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辩证地、创造性地进行理论思维。
注释:
①②⑤⑥《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33页,第213页,第176页,第123页。
③《邓小平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时的谈话》,见1985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④⑦⑧⑨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第28页,第28页,第110页,第154页。
(11)引自1993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7页。
标签:辩证思维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