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专业学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类论文,中等专业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专业教育由于受到社会对人才需求“高学历”化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且造成学校生源不足,阻碍了中专学校自身的发展。面对这种冲击,中专学校首要的任务是在优化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的变化,把好学生“入口”关,并通过实施大类招生,突出“拓宽、适应”的专业建设思想,从而为构建“宽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一、实行大类招生的必要性
首先,实行大类招生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需要。由于机构的改革,产业经济结构的游动,传统的、单一的、过分对口的专业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中专培养目标过分行业化致使毕业生适应能力薄弱,择业面狭窄。因此,中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化是解决当前适应性不强的当务之急。大类招生顺应了由“单一”、“过窄”的专业面向转为“拓宽”、“适应”的专业面向的新形势,在基础阶段(前二年)夯实文化基础,在中间阶段(第三年)加厚专业基础,第四年精修专业,建构宽、厚、精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这实际上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变革的过程,也是解决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其次,实行大类招生是形成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国中专学校共计3204所,在校生334万人,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缓解就业压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1世纪将逐步建立以学习化社会为主流的终身教育体系。由于中专学校专业单一,行业面向狭窄,那种只追求技艺和技能,“立竿见影”的教育理念,严重阻碍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获得,使人才出现“断层面”。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岗位的结构体系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终身职业”的观念,以大类招生改变人才知识结构,打通基础,缩小相关专业的差异,突出思维学习,学会学习的培养,创造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学校环境。
第三,实行大类招生是因材施教,强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相关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学校可以打破专业界线,尤其在基础培养阶段,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外语、数学等课程统一组合班级,按不同水平组织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解决了中专学苗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外语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而且更有利于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成长,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综合能力提高创造合适的条件。
第四,实行大类招生是满足学生心理变化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特性促使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结构及层次的需求不断变化。四年制中专由于其培养周期较长,如果过早确定专业方向,势必造成毕业时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减弱或过时。中专学生入学年龄大多在16—17周岁,其心理对专业的应变能力,对专业的认识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顺从家长选报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成熟,对专业的认识和爱好势必发生迁移、变化,导致很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由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大类招生录取后,学生可以根据爱好择选专业,作为将来从事职业的备用方向,第五学期后,由于通过专业基础课知识的学习,对专业逐步产生质的认识,爱好和兴趣趋于稳定,而且由于距离毕业时间较短,市场需求形势容易把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后,进入专业课教学。这无疑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使人才培养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实行大类招生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中专学校中,以服务于工、农、医、财方向为主,绝大多数是面向行业办学,开设的专业相关性强,设置的核心课程各专业可以相互通用,而且,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中专学校的性质为实行大类招生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其次,现存的中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使大类招生成为可能。中专学校机构设置不同于大专院校的系、部结构,其管理结构的二级体系是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的管理体制是以集中学生科(处)统一配备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管理。这种体制既便于学生按大类入校时统一编班,也便于第六学期后依据所选报专业重新分班。重新按所选专业编班后,学生管理的方式上或在层次上不会有大的变动,亦不会产生因机构间管理权限所造成的矛盾冲突。
最后,大类招生后实现两次分班组合更有利于班级结构体系建设,形成良性优化。第二次按选报专业组合班级必然导致班级干部的轮换当选,其体制促进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也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心理适应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竞争、向上的素质。分班组合后,使得学生间相互交叉交流的机遇增多,通过重新组合新的集体要面对许多新的面孔,接触诸多的性格品质,这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的养成,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行大类招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其一,推行大类招生一定要具备专业相通的前提。专业间课程的相通直接影响大类招生的效果,尽管文化基础课方面各中专学校大体一致,但专业基础课方面,如果专业方向独特,不能达到课程间的融通,搞大类招生反而会造成专业基础知识断裂,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因此,首先应对学校的行业面向是否集中进行考察,然后论证其专业相关特性,专业过多且方向不一的学校可考虑在课程间相通的专业实行大类招生,不宜盲目拘于大类招生的形式,真正使大类招生起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作用。
其二,为了适应以往考生或家长对志愿的偏好心理,可以采取招生时自愿选报专业或预选专业。由于四年中专的前二年大多是文化课程,不影响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对专业兴趣的选择,待一年半或二年后可第二次选报专业,以此确定每位学生的专业方向。这样做,可以增强学校的招生力度,并可产生直接的招生效益。
其三,大类招生必须与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步进行。实行大类招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变化,质的飞跃应该是以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以“拓宽、适应”的观念建设专业,突出以人文知识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学校人才特色的形成,构建反映21世纪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应充分体现大类招生的特性,同时应充分尊重小中专的教育规律,可实施三维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四年分为三个阶段,前两年为文化基础阶段,为学生打下宽广、扎实的相当高中程度的文化知识基础;第三年为专业基础阶段,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学生具备厚实的、通用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第四年为岗位方向专业培养阶段,学生可依据市场需求和爱好精修专业方向,具备第一次选择就业岗位的技能。当然还要考虑生产实习等因素。“宽、厚、精”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形成三维的知识结构框架,并使大类招生的形式和人才模式的内容形成有机的统一,确保了中等专业人才结构的质量,并推动中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栏目编辑 徐冰)
标签:大类招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