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人及其全面发展: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想的比较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一维人及其全面发展: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想的比较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单向度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马克思论文,与人论文,全面发展论文,马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87(2007)05-0042-04

马尔库塞是著名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左派”运动的精神领袖,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对于马尔库塞的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人学,因为无论是对现代人境遇的批判,还是试图拯救人的生存危机的努力,他关注的重心就是人及其未来。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说,这种理解未尝不可。但笔者认为,更确切地说,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只是他整个思想的一部分,而且其人学思想直接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两种人学思想具有较相似的结构模式,因此,将两种人学思想加以比较,有助于客观评价马尔库塞,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人学思想、乃至马克思整个思想的认识。

马尔库塞并没有建立一个人学体系的初衷,从当代人学体系建构的角度来衡量,马尔库塞对人的很多问题显然没有涉及到,但是,他对人的探讨形成了“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人的解放”这样一个结构模式。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探讨也大致是一个类似的模式:“在马克思那里,完整的人指的是他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相统一的人。由此,他的人学可大致分为三大部分:本质论;存在论;发展论。”[1] 因此,两种人学的比较点主要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三方面。

(一)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两个重要命题,分别是在超越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但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2] 96。“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 67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爱、理性等是人的本质,对此马克思也并不赞同,他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56

马尔库塞发展了弗洛伊德人的本质观。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无意识部分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储藏库,它体现人的本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的是性本能,即原始性欲。“性欲”指肉欲追求,但有时指人的肌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在后一种意义上,弗洛伊德提出了“爱欲”概念。马尔库塞肯定弗洛伊德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但他主要在后一种意义上谈性欲,所使用的概念是“爱欲”,并进一步规定,性欲是特定范围的局部冲动,爱欲是整个生物体的冲动。爱欲比性欲层次更高,它从肉体转向精神,从性感转向美感,从局部的自由转向生命的自由。

归结起来,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各有侧重:第一,自然性和社会性。马尔库塞把爱欲作为人的本质,实际上是强调生物本能或生命本能,强调人的自然性。马克思并不否认人的自然性,但认为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其社会性。因为从自然性角度来理解人,没有办法将人和动物相区别开来,而这应是探讨人的本质时必须首要考虑的。马克思没有停留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一层面上,他还进一步去探求人与人之间根本性的区别,对此,他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层面才能加以把握。因此,总体上马克思的理解更深入,是既从类间,又从类内来把握人的本质的。第二,抽象性和现实性。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爱欲,这和费尔巴哈一样,是抽象地来探讨人,而不是把人放到具体的历史领域当中,放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探讨人。因为爱欲是人普遍具有的,是先验的,是既定的,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要从现实性上来探讨人的本质,当他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谈人时,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或者先验的人的本质,这里的人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了。

(二)对“人的异化”的不同阐释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使用最多的阶段是从1843年夏至1844年底,尤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而马克思此时谈异化,主要是在人的类本质的层面上来谈的,也就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由此在其中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中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异化劳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举足轻重,但到《神圣家族》,异化已不再是主要概念。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对人的异化的阐述更不是主体内容。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异化”这个概念已经很少出现,这表明在马克思形成成熟的思想之后,异化的观念被扬弃了。

马尔库塞却甚为重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异化思想,并进一步从人的异化的角度来考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

第一,用“人的异化”来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批判。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概念,深刻揭示了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给无产者带来的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但马克思实际上所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工人被奴役被异化的残酷现实,批判的是尚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从马克思的时代到马尔库塞的时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在新的时代,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们还是被异化的人,但是这种异化更为隐蔽,人被异化的程度更深,社会的控制手段和方式更强,因此更应该予以尖锐的批判。

第二,赋予“人的异化”以新的内涵。“异化”从词源上讲,意思是“脱离、丧失、疏远”。在马克思处,人的异化主要指人受到属于人、源自人的异己力量的支配、奴役和控制。对这种异化,人是有着深切感受的,有着强烈的否定和反抗意识的。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一样,把异化看做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由于爱欲是人的本质,因此异化就是爱欲受到压抑。马尔库塞将“压抑”分为“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指出基本压抑不可避免,额外压抑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强加于社会成员身上的,是多余的压抑,人的异化是多余的压抑造成的。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的异化状态,即“单向度的人”。“单向度”即单面、单维度、一元性。单向度的人主要指失去了个性、主体性、否定性、批判性和反抗性的人,是只知顺从、认同或自觉与控制秩序一体化的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有时笼统指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的所有人,有时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应该说,更多指的是后者。他们被异化的程度更深,是一种全面异化,是被异化而又浑然不知的异化,这有别于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的工人在机器生产中肉体备受摧残、精神备受折磨的异化。在这一层面,马尔库塞拓展了以往的异化观。

(三)对“人的解放”的不同构想

第一,内容不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身。也就是说,人能够自主地掌握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能够充分全面地发挥人自身的、确立人之为人各种本质力量。因此,“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2] 123而马尔库塞提出了“爱欲解放论”。既然人的异化就是爱欲受到多余的压抑,那么人的解放就是人的爱欲本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当人的生命本能没有受到任何压抑了,人的自由就真正地实现了。马尔库塞“爱欲得到充分解放”的提法比起马克思的阐述要笼统多了。虽然他和马克思一样,认为人应全面占有其本质,但他没有提出和“单向度的人”相应的“多向度的人”或“全面发展的人”诸如此类的概念,他只强调爱欲解放主要是人的感性解放,认为审美感觉的丰富性是爱欲解放最主要的方面,新的非异化的人在于其具有新感性。

第二,目标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会得到真正的解放,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应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归根到底实现人的如下目标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294“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概括,是马克思“人学”的最终命题,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建构的归宿。马尔库塞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崭新的非压抑性的文明社会。他指出,可以合理假定人类历史存在着两个阶段,“一个是历史的原始开端,一个是历史的最成熟阶段。第一个阶段指的是一种缺乏的非压抑性分配(例如可能曾存在于母权制的古代社会的状况)。第二个阶段则是在征服了缺乏之后,对一种充分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合理组织。在这两种条件下,本能的变迁当然是很不同的,但有一个重要特征则为它们所共有:本能发展是非压抑性的,就是说,本能至少不承受为统治利益所必要的额外压抑。”[4] 110在这种成熟文明中,“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对抗关系也将朝着有利于快乐原则的方向发生变化。爱欲,即爱本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4] 111。

第三,主体和途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认为要消除人的异化,就要消除私有财产,革命的途径就是推翻私有制,革命主体是无产阶级。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更坚定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去说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指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这样的手段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去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马尔库塞认为进行马克思所主张的无产阶级革命不现实,因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是一种全面的异化,因此,他主张一种总体的革命,实际上将社会革命归结为了本能革命,他说:“今天的反抗,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感受事物;就是要把解放与惯常的和机械地感受的消亡联系在一起。一句话,革命的成功必须依赖于新感性的建立。”[5] 马尔库塞认为无产阶级已经不能作为革命的主体,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社会的亚阶层上:“在保守的公众基础下面的是生活在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他们生存在民主进程之外;他们的生活就是对结束无法容忍的生活条件和体制的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因此,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也是革命性的。”[6]

基于以上的比较,我们应该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关于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实质

要言之,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实质就是将《手稿》乃至整个马克思的思想人道主义化。这一实质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出来的:

首先,马尔库塞视《手稿》为马克思的顶峰之作。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马尔库塞可以说是最早关注马克思的《手稿》的。1932年马克思《手稿》发表后,马尔库塞马上撰文对《手稿》做了详尽的分析,并予以高度评价:“马克思在1844年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必将成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些手稿使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由来、本来含义以及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讨论置于新的基础之上。”[7] 他认为《手稿》所阐发的思想是“成熟的”,马克思前后思想没有根本变化,其后期著作所阐述的并没有超出《手稿》的理论,甚至低于《手稿》的水平。其次,马尔库塞视《手稿》视为一部人道主义著作,并用人道主义统摄马克思的整个思想。《手稿》的主旨是什么呢?马尔库塞认为就是人道主义。马克思是在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讨论劳动、异化问题的,他认为马克思阐述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哲学问题,是在哲学框架内来叙述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框架即“人作为人”的问题,所以马克思才多次讨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手稿》主要论述的是“人”的问题,是讨论人性异化的,并探讨通过异化的克服来实现人的解放的人道主义,其关于人的基本主题贯穿于“马克思所有的著作之中”。再次,马尔库塞借助弗洛伊德人的心理结构理论,进一步将马克思思想人道主义化。尽管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主要是关注“人”的,是一种人道主义,但是他认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和改造,这种修正和改造主要借助的资源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此一来,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才彻底了,完善了。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人道主义,甚至有人称之为“现实人道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等;而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不同的思想体系,不能混为一谈,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是截然对立的,分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我们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不能妄下论断,要谨慎对待,要实事求是地揭示两者的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是要正确认识《手稿》。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手稿》可以说是早期马克思的顶峰之作,但不是整个马克思思想的顶峰之作。《手稿》中所谈的人是具有模糊的双重性的,它既从抽象的层面同时也开始从现实层面来谈人,也就是说,在《手稿》中,我们既可以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的人道主义的内容,但是也可以发现有些论述过程中的“人”,不是抽象存在物,而是处于现实各种矛盾当中的人,他所谈的人的异化也不是纯思辨的,而是植根于社会的经济事实的。要承认的是,《手稿》时期,马克思还是费尔巴哈的“拥护者”,他的思想中带有很多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痕迹,当他找到社会现实矛盾对抗的实质,以及社会基于此的必然发展趋势,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思想后,他就很少使用人道主义的概念了。因此,《手稿》中虽然包含了人道主义思想,但不能以之来统摄马克思的整个思想。

回答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关键是如何理解人道主义。如果人道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其核心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那么,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不是这种人道主义。如果把人道主义理解为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思想,也就是宽泛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如果人道主义是指从抽象的人出发去理解人和人的历史发展,那么,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这种人道主义。因为马克思超越了从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人道主义,他指出:“正象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废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2] 174这里“实践的人道主义”的提法,显然不同于从抽象的人出发所确立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从现实的人出发去找寻人的解放的途径和道路,所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那么,应该指的是这个层面上的人道主义。

(三)关于马尔库塞人学的价值和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

如上分析,马尔库塞并没有正确揭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正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尔库塞的人学建构是徒劳的,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在笔者看来,马尔库塞思想的最大吸引力在于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人的深切关注。在这一点上,他倒是秉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即“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考察人”。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持续繁荣的景象。对此,马尔库塞并没有像有些学者沉浸在资本主义社会新发展的喜悦中,他一直关注着人的状况,由于这种关注,他发现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作为人的否定意识、批判意识、反抗意识全都被消解了,他们看起来生活得很幸福,但是这种幸福是表面的、虚假的。他认为,可悲的不是社会是病态的,而是身处其中的人对这种病态一无所知。这种见解是深刻的,马尔库塞痛陈的正是人的现实。现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发达等原因,人的状况正符合了马尔库塞的预见。马尔库塞启发人们透过表面现象去洞察人的真实状况,这就是其人学的价值所在。

更重要的是,马尔库塞在关注人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他较早地探索了这些新课题,可以说是很具有前瞻性的。这些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首先,如何认识新时期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还能不能作为革命的主体?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在于两大阶级的斗争。而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这两个阶级的结构和功能,致使它们不再像是历史变革的动因。劳动者的职业分层越来越趋同,他们的阶级意识也变了,自觉地与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合流,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立场正在减弱。一句话,他们不再起来去反对资本主义了。这些变化马克思主义不应忽视。其次,通往共产主义的途径是不是必须通过革命的形式?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无产阶级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够为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而马尔库塞认为,暴力革命的形式已经不现实了。他主张的总体革命是人内在的本能结构的革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拒绝”,而不是外在的以推翻政权为目的的社会革命。他的设想是乌托邦式的,但也启发我们去思考:暴力革命是否是惟一途径?其他途径可能性何在?尤其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种种问题之后,在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我们更应该正视马尔库塞所涉及的这些新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标签:;  ;  ;  ;  ;  ;  

一维人及其全面发展: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想的比较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