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的实践设计看张志公语文教材的特点_语言特色论文

从文本的实践设计看张志公语文教材的特点_语言特色论文

从一篇课文的练习设计看张志公语文教材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特色论文,语文教材论文,张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张志公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实验本),是一套很有特色的教材。这套教材虽然编出不久,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风格而受到实验地区广大实验教师、学生和教研人员的普通欢迎。这无疑将对推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以第二册中《同志的信任》一课的练习设计为例,谈谈对这套教材编写特色的肤浅认识。

一、分类科学

语文练习设计的分类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侧重于从知识系统上分类,即按中心思想、段落层次、字、词、句的知识分类;一种是侧重于从学习的行为要求上分类,即按理解、分析、运用等分类;第三种则按“内容理解”“写法分析”“语言揣摩”等分类。第一种分类,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但未把学习的行为要求包括进去。第二种分类,突出了学习的行为要求,但对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却未涉及,共性代替了个性。因为,“理解”“分析”“运用”这些行为要求,不但语文课适用,其它课也是适用的。我们认为,第三种分类是比较科学的。这种分类既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又提出了学习的行为要求;而且,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易于接受,学生易于掌握。

张志公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分类属于上述第三种。例如,这套教材中《同志的信任》一课的练习设计,就是按“内容理解”“写法分析”“语言揣摩”“说话训练”“词语积累”等五个方面分类的。其中“内容”(即思想内容)“写法”“语言”“说话”“词语”,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理解”“分析”“揣摩”“训练”“积累”反映了学习时的行为要求。这种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练习设计,体现了张志公先生关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语文教学思想。

二、重视训练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这番话,把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说得一清二楚。换言之,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还须是“先导”,但传授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全在于形成“实践能力”,而知识变为能力的途径则是实践。训练就是实践,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怎么训练?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参与谈何训练?《同志的信任》这一课的练习设计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练习中的“口述”“复述”“全班讨论”“讨论”“说说”“对话”等要求都是面对学生提出的,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训练(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训练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张志公先生说,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是一种技能训练,“凡属技能训练,都要有一定的规格,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张志公语文教材,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既有三年总的“规定”“标准”和“要求”,又有每学期、每个单元以至每篇课文的具体“规格”“标准”和“要求”,这就使师生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后的练习是根据每一课的教学任务设计的,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凭借。《同志的信任》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根据单元的训练要求,本课课前提示中指出的训练重点是:两件事交错叙述的精巧结构,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表达的浓重的感情色彩。课后的练习完全是按照这个训练重点设计的,如思想内容方面有三个大题,第一题和第二题通过“速读课文”,两人一组分别“口述”和选两位学生代表再分别“复述”鲁迅及方志敏事迹的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要解决“两件事交错叙述的精巧结构”的问题,同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初知文章的大意和线索,并且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题,“全班讨论”文章标题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完成第一、第二题的基础上,来探讨文章的中心,让学生阅读深入一个层次。“写法分析”有两道题,解决的是插叙的作用和细节描写问题。由于插叙部分主要运用的是概括叙述的方法,因此,同时也就可以结合解决概括叙述这一方法问题。“语言揣摩”和“词语积累”两个方面的练习题,解决的是理解课文语言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深层含义的问题。至于“说话训练”,其内容也是紧扣课文训练重点的,即通过“说”的形式,训练学生用准确、形象的词语描绘动作细节和心理活动,以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可操作性强

一个好的理论或者设计,如果没有解决具体操作问题,那么,要实践这种理论或者设计,是很困难的。张志公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在解决具体操作问题方面,吸收了近年来语文教改的新成果,作了较大的改进,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一方面,它将张志公先生关于“实际运用语言的知识系统”的理论融进了语文教学实际,理清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是从小到大的: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篇章;而实际运用语言却恰恰相反,是从大到小再回到整体的。……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既是实际运用语言的知识系统,就应当是从大到小再回到整体这个系统”。这就把语文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理顺了。这种基本操作程序,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符合语文的教学实际。《同志的信任》这一课的练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内容”是解决“大”的问题,即粗知文章的大意,两件事交错叙述的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第三、五部分,主要是解决“小”的问题,即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深层含义,进而辨析语素意义相同的词。第二、四部分,介乎“大”与“小”之间,即分析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这些段落描写的妙处和作用。这样由“大”到“小”的训练序列,使学生能在阅读开始阶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获得总的印象;然后以这个总体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片段,直至句词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再把各个片段局部联结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理解”(引自《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48项能力训练解说与例释》,张厚感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实验证明,这样的阅读程序(其实,写作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效果是好的。

另一方面,这套教材的练习设计,大多使用了外显性的行为动词,如“速读”“说说”“复述”“讨论”等,这不仅便于操作也便于检查。比如“思想内容”部分的第一题是这样的:“速读课文。读后,两人一组,一位同学先口述方志敏的故事,另一位同学接着复述鲁迅从收文稿到把文稿转给党中央的过程,以了解时间的自然顺序。”这种题目不但把训练的内容(两个“复述”)写明白了,而且还把训练的过程和方法(“速读课文”之后,两人一组分别复述鲁迅和方志敏的事迹。然后选两名学生作代表,再分别复述上面的内容)也写明白了。对于这些“速读”和“复述”所要达到的目的(“了解时间的自然顺序”)也写明白了。因此,教与学都便于操作,使训练能够落到实处。

总之,张志公语文教材,在很多方面有别于其他同类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确作了可贵的探索。我们期待着这套教材能在实验中不断得到完善,使之成为教材园地中的又一枝奇葩。

标签:;  

从文本的实践设计看张志公语文教材的特点_语言特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