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所有制角度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缺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缺陷论文,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决定一切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的因素。因此,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时,人们首先把所有制作为基点。虽然经过这些年来的改革,在观念、理论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受已有思想观念的束缚。我并不否认所有制是分析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但分析所有的经济问题都首先着眼于所有制问题,未必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若不适当的强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作用,还会引出些错误的结论。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有的人首先着眼于所有制问题。依据这些思维方式,国有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不如非国有企业,是因为它们的所有制关系不同所致:社会化大生产——计划经济——公有制是“三位一体”的,认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而且能实行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运行又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所以公有制是唯一选择。公有制强调社会总体利益,使劳动者没有积极性,因而是低效率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强调局部利益,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样就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且认为“只有非公有制经济这类生命体的存在,才能促进公有制经济成长。”(注:裴晓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逻辑》,载《社会科学报》2000年4月20日第二版。)。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关系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改革思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某些政策措施,与上述这些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也不可能否定、取代公有制经济,也不是、也不可能是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条件;公有制为主体也不是要挤压、取代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的生活不断丰富,社会消费会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从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企业会增多,这正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所有制企业,包括私营企业、独资公司、合作企业、股份企业等在这方面将会做出大的贡献。因此,我认为,应该以市场、产品的实现为基点,来探求所有制形式变化以适应其新的经济发展,如果仍然首先强调所有制问题,并以此来分析现代市场经济问题,那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如果从所有制问题出发来论证非公有制经济比公有制经济更有生机与活力的话,这种看法是有缺陷的,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没有区别所有制关系在社会基本制度和在社会经济运行两方面的作用。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是相对于社会经济制度和基本生产关系方面来讲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有制关系决定不同的经济主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利益,这些不同的经济主体的基本的利益关系处于何种状况。当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处于一体化的所有制关系中,那么生产的全部成果应首先归劳动者所有,在这时,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的对立关系。人们在阐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时,往往是从这种利益主体逻辑思考的;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非一体化时,那么劳动者只能占有必要产品部分,而与之相对立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则占有剩余产品,在这里,它们之间便存在着经济利益对立的关系。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也会包含这种情况的。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按什么方式分配经济利益的,即是按资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或者是既按资又按劳的双重尺度来分配的。正是因为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侧重研究社会的基本制度方面的问题,因此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就成为研究经济问题基本范畴。以这种思维方式来分析经济运行方面的问题,说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则是有缺陷的。
对于经济运行方面的问题来说,归根结底只是如何实现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具体形式问题,同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实现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形式,而选择何种具体形式,则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决定的,因而才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并不是由于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济体制本身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就市场经济来说,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国有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企业制度模式,有些企业制度模式似乎是“学习”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因而使一些人误认为只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没有区别一般物品所有权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其实现形式上的差别。一般说来,一般物品对其所有者来说,具有现实意义是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一般物品的所有权必然是体现在对这些物品的使用、支配或者是消费方面。然而,生产资料对其所有者来说,有实质意义的既不是生产资料的物质属性,也不是生产资料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这些生产资料能够获得的收益。这就是马克思曾把地租而不是把对土地的直接使用和支配看作是土地所有权的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的原因所在。那么,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是一般物品所有者,还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果把二者混为一谈,则会把生产资料的使用、支配者,错看作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会以一般物品所有者的行为来说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行为。
第三,没有区别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在市场经济初期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差别。在市场经济初期,一般地说,企业的所有者直接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即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资产的经营者。这种二种身份合为一体的状况,决定了对企业资产所有者行为发生影响的所有权,势必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企业资产所有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约束,是以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与企业生产经营者的合为一体为条件的。以这种市场经济初期的实际经济状况为基础,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创建了“所有权约束”理论,比较正确地阐明了所有权与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如果仍然强调“所有权的约束”,用市场经济初期的那些规范和思路来分析现代市场经济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然是不合时宜了。
现代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商品流通的范围都大大地扩展了,由于微观的“经理革命”和宏观的“国家干预”,结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角度,把资产的所直接经营者;政府也不一定是国民资产的所有者,但它是国民经济整体的经营管理者。现代市场经济的这种变化,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使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不仅得以保持而且获得了增加。事实上,正因为如此,资产的所有者才肯放弃他们作为直接经营者的地位,将经营权让渡给企业经理阶层。这种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朝这个目标发展的。
随着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非一体化的逐步加强,那么以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一体化为前提条件的“所有权约束”则逐渐弱化。也就是说,资产所有权的影响作用,对于企业经营者(经理阶层)和政府的经济行为已经不再是最重要因素了,因为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者还是政府都不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取而代之的是责任与权利的对称,及对企业经理阶层和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约束,而且这种约束是以他们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是以资产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为基础的。我们暂把这种状况称之为“经营权约束”,即企业经营者行为势必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对企业资产所有者行为(投资还是抽资)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以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为条件的“经营权约束”将会强化,而“所有权约束”则相应地会弱化。
我并非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是想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笼统地强调生产资料所有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首先着眼所有权来分析现代市场经济问题,这种思路是不合时宜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依据并非是其“非公有”,而是它的自主企业制度模式。而这种自主企业制度及其经营机制也并不是非公有制经济所特有的。市场经济存在和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中也不是一定要“非公有”,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来说,重要的不是所有权问题,而是其产权问题。正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当代的“产权经济学”取代了传统的、市场经济初期为背景的“所有权经济学”。西方的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和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某些观点均属于这种“所有权经济学”。部分人仍然从“所有权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来阐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要性的缺陷可能就源于此。
在现代市场经济学中,私有产权只包括私有的使用权、私有的收入权和私有的转让权,并不包括私人所有权。在通常的经济学文献特别是产权理论文献中,只提及产权而不提或少提及所有权(或经营权)。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1)从资源有效使用角度看,解释资源权利对资源运用的影响、资源权利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影响,以及资源最优配置即资源运用效率等问题时,只有产权才是最重要的,所有权并不是最重要的。(2)现代经济中所有权与产权已经分离了。表现在资源的所有者,并不一定想自己使用其资源;或者并不一定需要使用其资源;或者不一定能够最有效地使用其资源。他常常是通过一种契约关系赋予别人使用,而所有者的经济效果,则是通过契约条款给予确认。资源使用者依据契约条款,在承认和满足所有者的经济利益(所有者权益)的条件下,就可以取得资源的使用权,并不一定需要资源归他所有。(3)现代经济中的许多生产经营活动,依靠单一所有者或单一资源是无法进行的,即使单个运用则效率或效益也会很低。必须把多个所有者的多种资源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生产目的,资源组合后方能发挥最有效的运用。
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中的老板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老板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一体化的商品生产者;有的是运用资源中属于自己所有的仅为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属于别人所有而通过契约关系使他取得产权,进行资源组合经营而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富商;有的老板可能纯属经理阶层,他们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先锋人物;当然也可能是一种“经营决策主体二元化”的企业里的老板;或是企业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高层决策者;或者是企业所有者雇佣的“高薪经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所有制是决定一切经济现象的因素的思路来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是有缺陷的。如果从产权制度的角度来说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则能更彻底解除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顾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