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1]2002年在《新锐公司的成长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在对新锐公司进行深入地调查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真实地描述了新锐公司将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一项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科研成果成功产业化的过程。 案例陈述部分展现了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巨大魅力,其波折发人深省。公司第一次创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其成功因素得益于国家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对战略时机的把握,以及进行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本案例中科研成果产业化前期的波折经历为我们揭示企业运营机制的重要作用。新锐公司面临改制上市二次创业的重要战略抉择,巩固现有行业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开拓产品在其它行业应用的准备变得十分必要。我国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鼓励政策,促进了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但迫切需要建立法制环境约束信用风险,同时注重发掘大学资源进行产业化实践。通过本案例,我们看到民间资本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的实践与可喜的收获。
陈怡[2]2015年在《“四驾马车”促沪IT产业再创辉煌》文中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个人的艰苦奋斗,也与所处城市的文化氛围、历史机遇息息相关。在日前由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等9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移动第14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评选活动启动仪式暨“与大咖有约”IT新锐分享会上,发布了由上海市信
陆琰[3]2017年在《《鲤》书系与80后作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0后”文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象之一。与前辈作家通过文学期刊、评论家、文学史来塑造自身文学形象不同,“80后”作家则凭借与出版社、媒体、读者的亲密关系解构传统文学机制,创办新锐文学期刊,打造专属的发声平台,重新整合当代文学资源。在众多由“80后”作家担任主编的新锐文学期刊中,张悦然与周嘉宁的《鲤》书系以不俗的文化品味受到了广泛的赞誉。《鲤》书系是一本充满代际色彩的文学期刊,在关照“80后”群体的心理路程的同时,还为“80后”作家打造了自由、纯粹的创作平台,探索“80后”文学创作的可能。基于此,本文以《鲤》书系为切入口,重看“80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并分析走出“青春文学”后,“80后”作家的文学新形象。本文第一章梳理了 “80后”的代际特征和成长背景,点破生活在社会转型期,且受到消费文化、大众文化浸润的“80后”群体,其价值观、文学观与前辈相比已然发生颠覆性改变。第二章将《鲤》书系与传统文学期刊进行比较,凸显《鲤》书系在办刊理念、编辑运营等方面的新锐性;第叁章从私人化写作、女性作家写作、青年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叁个维度来探究经由《鲤》书系平台后,“80后”作家文学形象的改变;第四章将《鲤》放置于当代文学史视野中进行分析,揭示文学史与《鲤》书系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总之,无论是从文学期刊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来看,《鲤》书系的出现都是一个突破。张悦然、周嘉宁等“80后”作家的文学观念借助MOOK杂志书的形式呈现,为“80前”主编占据的文学期刊出版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且众“80后”作家围绕《鲤》书系开展文学创作,试图以一己之力打破外界对于“80后”文学的固有观念,并专注于开拓私人化写作的视野,致力于彰显女性作家作品魅力,和全身心承担青年作家的社会责任,打造了 “80后”文学的新形象。因此,从《鲤》书系出发,探究“80后”文学的变化与发展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
王瑞[4]2016年在《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文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青春表现形式。在变动的文学关系下,文学期刊呈现出迥异于传统文学期刊的态势,文学与文化产业日益密切,文学期刊的创立与运作已有所不同。笔者基于对80后作家办刊现象的关注和以杂志书的研究现状为参照,提出了“新锐文学期刊”这一说法,“新锐文学期刊”就是指在新的文学关系与文化语境中由新一代的文学青年及其创作团队所主编、创办的不同于传统文学期刊(如《收获》《人民文学》《当代》等)的文学期刊。其新锐之处主要表现在新的文学态度、新的作者面孔、新的传播方式、新的读者群体,以及更为多元的文化趣味等诸多方面。本文将文学期刊研究与作家代际更替相结合,重点研究80后作家与其主编的文学期刊,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往往以文学期刊为话语平台,要厘清80后作家的文学流变,就无法绕过其主编的文学期刊。期刊作为文学传播的渠道之一,为文学市场注入活力,关注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属性、新媒体以及传播方式,为期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当代文学传播的媒介格局越来越复杂,互联网、影视、微博、手机、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令人应接不暇,不断冲击并重塑着文学生产的格局。新锐文学期刊凭借自身的影响力积极开拓文学消费市场,同时也冲击了传统文学格局,使文学研究领域不断向文化产业方向拓展。本文第一章,新锐文学期刊的界定、发展及其兴起的文学环境。目前学界对“新锐文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阐释,笔者基于对80后作家办刊现象的关注和以传统文学期刊的研究现状为参照,提出了“新锐文学期刊”这一说法。自2004年郭敬明创办《岛》引领了80后作家创办期刊的潮流,本章梳理了十年来市场上发行的数种新锐文学期刊,展示了新锐文学期刊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对新锐文学期刊产生的文学环境进行分析,以探讨新锐文学期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将新锐文学期刊与传统文学期刊进行共时与历时的对比,重点以笛安主编的文学刊物《文艺风赏》为例,看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第叁章,新锐文学期刊扎根的土壤——文学阅读方式的新变。将新锐文学期刊与传统文学阅读方式比较,传统文学期刊的单一关系式阅读与被动式阅读逐渐让渡于新媒体式阅读。重点以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为个案,分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文学期刊阅读。第四章,文化趣味引导新锐文学期刊的办刊定位。以《北京文学》《当代》为例,看传统文学期刊的办刊取向。以张悦然主编的杂志书《鲤》为视点,探讨新锐文学期刊所流露出的自我封闭、亚文化蔓延以及性别意识凸显的文化趣味。谈笑静主编的杂志书《我们》,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趣味:“关注有态度的人物,有质感的生活,有温度的梦想”。第五章,新锐文学期刊的价值与面临的问题。分析新锐文学期刊现存的价值与未来发展困境,以展望它的未来发展之路。
王慧[5]2015年在《叁种推广模式对独立设计师品牌影响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日益成熟的今天,消费文化的多元性和价值取向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伴随着中国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的背景下,独立设计师品牌以其鲜明的设计原创性、对市场反应的敏锐性和运营机制的灵活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热捧。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不断涌现和茁壮成长成为了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与在西方发展成熟的奢侈品牌或同类品牌相比,由于历史积淀不深,政府和行业支持不足等因素,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为了推动我国时尚产业的发展,为了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地位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独立设计师品牌与时尚媒体、明星代言等传统的商业模式合作外,提出叁大新型的品牌推广模式。近几年,随着奢侈品和快时尚大量进入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品味开始迅速成熟,国内买手店发展迅猛。而国内多品牌集合店及买手店井喷式的发展又催生了中国对于欧洲与美国早已成熟的Showroom模式的引入与普及。Showroom作为买手店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它的引入增加了国内买手店获取更丰富、更具创意的设计师作品的渠道。另一推广模式品牌快闪店近年来悄悄出现在全球各大城市的角落,这类店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潮人的追捧,不少品牌将游击店视为刺激消费、对抗经济危机的商业零售新武器。对于中国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而言,Showroom是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有力展示者,时尚买手店是连接设计师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而快闪店则是快速提升独立设计师品牌知名度与销售额的有力宣传者。独立设计师品牌与以上叁者的合作都达到了一种“双赢”的效果。本文将采取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质化研究的专家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设计、品牌管理与推广、经营理念等方面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许立超[6]2016年在《新叁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种估值方法有效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新叁板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飞速发展,受到众多中小企业和投资者的青睐,但新叁板市场交易机制不成熟,市场参与者缺乏对企业内在价值的理性认识,导致投资者面临巨大投资风险、中小企业股票流动性差、市场融资效率低,因此对于新叁板公司内在价值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关系国家信息化进程,是国家战略先导产业,该行业在新叁板挂牌数量位居第二,所以研究新叁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内在价值意义重大。本文比较研究PEG法和实物期权法两种估值方法对新叁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估值有效性。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陈述了新叁板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第叁部分对新叁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行界定,分析企业特性,结合新叁板市场特征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挂牌企业特性对PEG法和实物期权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认为两种方法均适用于目标行业的估值研究;本文的第四部分选取2012年和2012年之前在新叁板挂牌的全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作为估值研究样本,分别采用PEG法和实物期权法在建立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对样本企业估值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上述两种估值方法下企业的内在价值;文章第五部分以样本企业2014年全年的股票交易平均价格为基准求出两种方法估值结果的偏差率并对估值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实物期权法对于目标行业的价值评估稳定性更好、有效性更强,并从宏观经济背景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和模型自身因素四个层面解释了两种模型的估值差异。最后,本文认为虽然实物期权法比PEG法更有效,但估值结果也存在较大偏差,在实际估值应用中,应该结合多种理论进行价值评估。
佚名[7]2010年在《盛典 中国地产第一大道——五榜评楼市》文中认为北京地产年度风云榜首创"五榜评楼市":事件榜、英雄榜、品牌榜、名盘榜、潜力榜。五榜出击,完整品评年度楼市。七年来五榜为地产界提供了最权威、最全面的大事记、优秀企业、项目、人物……
周展[8]2014年在《华为有限公司知识积累的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后发现代化的国情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价格机制协调下的最优化生产主体,却无法解释现实世界企业之间巨大的差异以及企业成长的动因。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的有关行业内企业利润大于行业间企业利润的实证研究促使企业竞争力的外生性解读逐渐被企业内生成长的观点所替代。本文的分析框架建立在以资源、知识、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之上,在知识全球化时代,国际化更是企业积累其知识技术的必经之路。针对华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的具体案例,本文总结了华为有限公司在国际化路径中知识积累的相关战略举措,及其保持知识优势的相关措施,为我国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文章首先对主流的企业成长理论、跨国公司理论、以及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了概述和评论,将跨国公司的成长看成是企业内资源、知识、能力为不断积累增长的一个过程,确定了跨国公司通过国际化知识积累形成其所有权优势并保持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接下来,通过回顾通讯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华为国际化现状及其成长历史,以258理论为分析框架,解析了华为国际化知识积累的战略与战略实施。在战略上,华为通过渐进式的国际化路径,采取了先后五个阶段进行其知识积累;在实施上,华为的核心技术战略与市场战略保证了全球研发体系的推进。最终,积累起来的核心知识能力通过企业治理和企业文化加以保障,维系了华为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由于华为的飞速发展,其在知识积累国际化战略中的人力资源,核心技术,股权激励以及企业文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保持国际化优势的相关建议。并根据文章的理论框架,总结出华为成功的内外部经验启示,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姜图图[9]2012年在《时尚设计场域研究》文中认为时尚不仅仅是流行文化现象,也不仅仅是个人审美的产物,而是一种由场域的力量关系所决定的社会产品,而时尚设计则是导向这种社会产品的社会实践方式。本文把时尚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时尚设计生产的制度背景的考察,对布迪厄的艺术生产制度分析进行验证和发展。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主要案例来自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文章通过对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尚生产进行分析,从制度、政策、文化和经济等各个结构性因素加以考察,试图揭示时尚设计在场域中的实践逻辑。本文把时尚设计纳入当代文化生产范畴加以考察,强调艺术、设计与文化之间界限的模糊性。本研究并非是静态的结构分析,文章把实践主体(时尚设计师)放在场域结构中,通过考察主体的实践,发现主体在逾越既有的结构规范,如何拉伸、冲破和扩张制度的边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时尚生产方式,说明时尚场域的力量关系和生产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形成了以创新经济为条件的一个对应时尚生产场域的分析结构——在布迪厄二元对立分析框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界于有限生产和大众生产的亚场域之间产生一个指向模糊地带——拓展生产的亚场域,通过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的不同力量关系及变化,来分析时尚设计作为时尚的生产方式在场域中的建构方式和时尚生产的动力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再反思当前中国的时尚设计和教育。本文的研究使用了社会学的质性研究方法,把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动以及具体的个案和实地调查,成为本文论述的主要依据。
洪涛[10]2010年在《浏阳河酒业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纵观跨国公司及国内知名企业,无不将品牌战略作为企业主导战略。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两大重点经济发展战略。在白酒产品日趋同质化、市场建设手段日趋同质化的背景下,白酒的品牌建设逐渐成为摆脱同质化竞争,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其他行业、其他产品不同的是“白酒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白酒产品本身负载了丰富的民族情感,白酒的品牌建设必须要考虑到酒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属性。本文通过对浏阳河公司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的分析,得出实施品牌创新是浏阳河公司的必然选择,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浏阳河公司品牌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当前浏阳河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提出品牌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并依据品牌战略的理论,拟定了浏阳河品牌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及品牌定位策略,得出浏阳河的核心文化资源与延伸文化资源之间缺少契合点,没有内在逻辑性,在宣传上各自为战,散乱简单,如果没有强大的核心文化资源就不能使浏阳河品牌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应用品牌战略管理理论分析浏阳河酒业公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信息时代品牌战略管理的新观念、新特点,找出浏阳河品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注入品牌强势基因;确定核心传播路线,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品牌推出不同的传播诉求,提升浏阳河的品牌形象和全国市场竞争力。如何立足于真正的浏阳河品牌核心价值进行传播从而获得大品牌的认同感和共鸣感。本文力图从浏阳河品牌管理个案分析,来透视中国白酒品牌管理,为处于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中国白酒企业提供品牌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际范例,以期推动中国白酒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锐公司的成长历程[D]. 陈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2]. “四驾马车”促沪IT产业再创辉煌[N]. 陈怡. 上海科技报. 2015
[3]. 《鲤》书系与80后作家研究[D]. 陆琰.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4]. 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D]. 王瑞. 东华理工大学. 2016
[5]. 叁种推广模式对独立设计师品牌影响动因研究[D]. 王慧. 浙江理工大学. 2015
[6]. 新叁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种估值方法有效性比较[D]. 许立超. 西北大学. 2016
[7]. 盛典 中国地产第一大道——五榜评楼市[J]. 佚名. 安家. 2010
[8]. 华为有限公司知识积累的国际化战略研究[D]. 周展. 湘潭大学. 2014
[9]. 时尚设计场域研究[D]. 姜图图. 中国美术学院. 2012
[10]. 浏阳河酒业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研究[D]. 洪涛. 湖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