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验区初中历史开放考试的实践与探索_开卷考试论文

新课程实验区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考试论文,初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毋庸讳言,考试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试评价的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命题改革又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成功了,将成为推进课改的杠杆;失败了,则成为制约课改的瓶颈。基于这样的思考,自2005年开始,我们河南省课改实验区中招考试历史科目之“历史”“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与历史”的试题命制也在探索中发展完善,即依据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我省课改实验区的实验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是成功的,的确起到了两个有利于的作用: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影响与引领初中历史教学。三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历史中考命题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总结、呈现于此,旨在向同行请教。

实行“双开”考试以体现新课改理念

三年来,我省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最大的变化是,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双开”考试。所谓“双开”,是指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内容、答案和评价是开放的。

开卷考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课程关注个体、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有利于将学生从记忆大量琐细的历史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师生在执行《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和本地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历史,学以致用。开卷考试侧重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之上的迁移、运用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考试评价。

考试内容开放是指历史考试试题的各种材料来源不拘泥于教材,多是“观点在书中,材料在书外”。答案开放是指试题答案是多元的,不是惟一的。评价开放是与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相应的,教师在评价中的操作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实践证明,三年来的考试内容、答案和评价的开放,为教与学拓展了空间,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逐渐成为习惯,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以下试题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之。

【例1】(2005年《历史》题)中国是世界上反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民族牺牲最大的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请你用100字左右的篇幅,根据以下四幅图片呈现给你的信息,简要介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历史。

图一 日军进攻沈阳

图二 报道西安事变的报纸

图三 卢沟桥抗战

图四 上海人民欢庆抗战胜利

【参考答案】四幅图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图一: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图二: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共主张和平解决,它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图三: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开始;图四:经过八年艰苦斗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说明:1.以上答案仅作提示。2.复述出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正确无误,可得4分,发生错误每处扣1分。3.复述出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并能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体现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在2的基础上加1~2分。

【例2】(2005年《思想品德与历史》题)20世纪的中国风云变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如下图:

阅图,请回答:

(1)请写出与图中三位伟人相对应的历史巨变。

(2)20世纪中国的这三次历史性巨变,反映了三位伟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同样的历史重任。请结合所学思想政治相关知识,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在新的历史时期你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2)不同时代的有志青年,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共同使命。(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关于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提示:此为开放性试题,学生无论选择哪个角度作答,只要立意和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例3】(2006年《历史》题)仔细阅读以下三幅图片,根据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用150字的篇幅,简述我国从独立到走向富强的历程。

图一 开国大典中的毛泽东

图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邓小平

图三 APEC会议上的江泽民

【参考答案】三幅图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图一: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开始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图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开始走上富强之路。图三:由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说明:复述出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且正确无误可得基本分;若在此基础之上能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体现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在分值内加分;如果以我国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主题作答亦给分。

【例4】(2007年《历史》题)阅读下面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

材料一 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说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从此开始。

材料二 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 永远的历史警示(见图1)

材料四 定格的历史一页(见图2)

图1

图2

(1)上述材料所呈现的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请把它们选出,并按材料序号写出这些历史事件的名称。

(2)请选取其中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谈谈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参考答案】(1)材料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材料四:国民党政权垮台(蒋家王朝覆灭、国民政府统治在大陆结束)。(2)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中国即将进入新的历史时代。

从以上几个非选择题实例可以看出,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试题的开放度也增大了,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作答。开放性内容、开放性答案、开放性评价是三年来我省课改实验区中招历史试题的最大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讲是由浅入深,呈递进趋势的。2005年试题中的“读图学史”这一题型侧重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线索的程度,而2006、 2007年的“读图学史”这一题型的要求就进了一步,侧重考查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揭示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解决问题的程度。开卷考试这一变化激活了我省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了一种共识:开放性试题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学生在回答这些试题时,尽可以所学知识为依托,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深深感到了新课改新理念给历史教育、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在知识与能力考查方面的探索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这样界定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这是基础的基础,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线索或网络,作出正确的选择,把基础的历史知识上升为基本的能力”。以下试题是我们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例1】(2005年《历史》题)1819年某天的英国伦敦,所有工厂的机器轰鸣声都停止了,人们以这种方式纪念一位开创了人类历史崭新时代的伟人的去世。这位伟人是

A.牛顿 B.瓦特 C.卡尔·本茨 D.史蒂芬孙

【例2】(2006年《历史》题)1942年,某位记者不可能作出的战地报道是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

B.美、日在太平洋地区激烈争夺

C.中国百团大战如火如荼

D.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犹酣

【例3】(2007年《历史》题)下面是1998-2002年美、欧、日、中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示意图,图中数据表明

A.两极格局主导国际事务

B.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C.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D.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强劲动力

【例4】(2006年《历史》题)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的最突出贡献是

A.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张改革封建制度

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猛烈抨击封建思想

D.颁布一系列法令制度,促进社会习俗的进步

【例5】(2005年《思想品德与历史》题)2005年的春天,在世人瞩目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中国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大陆之行中,都专程前去南京的中山陵拜谒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以重新体味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了解孙中山先生追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思想。请你尝试为孙中山先生写一人物简介。(要求:简介突出人物的主要功绩,篇幅在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主要功绩: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例6】(2005年《历史与社会》题的第三、四问)(3)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能够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列。20世纪20年代的哪一事件最能说明这一点?(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从他的革命生涯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3)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或与共产党合作;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等);(4)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

以上试题无论是非选择题还是选择题,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从例4、例5、例6三道试题看,都集中在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和中华民国建立及其影响方面,既是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点,也是历史的主干部分,每年考查都要涉及,由此可见试题的基础性。考查最基础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从基础做起,学会知识迁移,从而达到思维潜能和能力的最好发挥。这些试题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探究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站在历史潮流前列的原因,促使学生从探究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试题的高度有了、探究性也加强了。

【例7】(2006年《历史》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无数产品实行全球化生产,旅客可以乘飞机在24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大城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瞬间把信息发往世界各地,大额资金可以通过国际结算,在几秒钟之内划拨到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上。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呈现出什么趋势?请举出体现这一趋势的典型事例一例。

(3)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开始积极地融入世界。请举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例子。

【参考答案】(1)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开始(或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经济全球化(或世界经济一体化);例如: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等或者生活中的事例任一。(3)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WTO,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

说明:第二问、第三问举出的例子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由此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出发点与指导思想: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上,再选用学生可以接受的基本的历史材料,借此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依据材料来识别信息、发掘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符合课程目标中所规定的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也是我们开卷考试一步步从“以知识立意命题”向“以能力立意命题”转变的实践与探索。

在过程与方法考查方面的探索

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目标中的要求,也是《历史课程标准》区别于《历史教学大纲》的明显之处与亮点所在。但过程与方法比较抽象,不易量化,不易“触摸”。我们认为,对学生而言,要掌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是目标,思维过程与方法要为目标服务。那么,如何了解学生掌握目标的程度?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深入学习与调研,基于此,我们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下面的试题也反映了我们的实践历程。

【例1】(2006年《历史》题)读图回答:

(1)请你按某一标准将以上四幅图片分成两类,把图片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类:

第二类:

(2)上述分类中,就史料的真实性而言,哪一类价值更大?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①②为一类,③④为一类。(2)①②两项对应的分类更具史料价值(不论答“第一类”或“第二类”,只要与①②两项对应均应给分)。理由:①②均为第一手资料或实物资料。

【例2】(2007年《历史》题)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下面是某初三同学整理的“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请你根据表中相关信息,在表中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上面简表从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的角度设计,请你再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设计角度,反映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只写出设计角度,不画表格)

【参考答案】(1)表格第一行至第五行空格内依次填写:美国独立战争;林肯;罗斯福新政;爱迪生(或“莱特兄弟”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重要发明家或科学家);第三次科技革命。(2)可从美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领导或促进美国迅速发展的代表人物、归纳美国迅速发展的原因(或条件)等角度,提出表格设计意见。

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差异的,是个性的,方法也是不相同的。就以上两例言,例1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例2让学生提出一个新的设计角度,虽然不能“窥全豹”,但还是可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每个学生不同的归类、不同的设计,可以反映出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实践表明,这类题型学生喜欢做,觉得有挑战性,比较过瘾。

在前两年开卷考试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我们针对新课程新教材凸显的特点之一——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也作了初步的尝试。在试题中,不但考查学生的动脑能力——综合运用中外古今知识回答问题;还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年代尺上填写所问的问题、在图表中进行选择回答问题。

【例3】(2007《历史》题)阅读下面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上面年代尺中所列大事(或现象),分别从哪些方面对不同时期中国和欧美的历史情况进行了比较?

(2)请你在上面年代尺上,用“↓”标注出“20世纪 50年代”的相应位置,并在其下面自己画出的方框内,写出这一时期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

(3)请举出我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取得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两项科技成就。

【参考答案】(1)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对外政策。 (2)位置标注基本准确。(1分)大事件如:土地改革完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召开。(3)核技术领域: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航天领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生物技术领域: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例4】(2007年《思想品德与历史》题)在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里,美国从一个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的国度发展为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世界大国。让我们走进美国历史:

(1)阅读下列美国崛起过程示意图,任意选择一个阶段,写出在这一阶段历史中,你认为对美国崛起影响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阐明理由。

美国崛起过程示意图

(2)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行程的智慧之光。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1)奠基与立国(1607~1789):例如1776年7月5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等;扩张与起飞(1789~1865):例如美国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等;重建与发达(1865~ 1929):例如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为代表的不断创新,使得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居上等;危机与调整(1929~1945):例如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等;称霸与冷战(1945~1991):例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等。(2)采用当时最先进并符合国情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勇于创新、重视科学技术等。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谓培养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知识的重新整合、梳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是创新。以上例3、例4两道试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不但能凸显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能凸显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程度。这既是我们在试题命制方面的探索,也是我们为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作的努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方面的探索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将来,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是积极而鲜明的。如何在试题命制中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能够知古鉴今。三年来,我们在尝试、在努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几道试题也反映了我们的探索经历。

【例1】(2005年《历史与社会》题)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下,我省提出以“中原崛起”来带动和配合整个“中部崛起”。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浓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河南的振兴、崛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请你帮助完成下列表格,将3个古都的名称填在表格中。

(2)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已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周围9个省辖(管)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随着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原城市群必将异军突起。请你谈谈当前我省积极推进城市化的意义。

(3)我省是人口大省,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针对这些情况,你认为我省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1)①洛阳②开封③安阳(2)城市化会改变地区景观,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力和带动作用;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原城市群对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利用东西部优势、开拓新的市场、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3)应坚持的基本国策有: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应坚持的发展战略有: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例2】(2005年《思想品德与历史》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在2004年“感动中国”活动中评委会对其中一位当选者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请回答:

(1)根据这则评语的内容请判断这位“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的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和这则评语,你认为这位当选者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除了其所取得的成就外,还有哪些因素?

【参考答案】(1)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且惠及世界。 (2)“胆识”反映其创新、探索精神等,“专注于田畴”反映其不懈地追求、执著精神等,“淡泊名利”“梦想”反映其品质高尚等。

【例3】(2007年《历史》题)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二 董建华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大会上讲道:香港回归祖国的形式和过程,是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香港,在世界各国目光的注视下,接受了一项开创历史先河的殊荣。我们深信不疑,一定能够克服历史新事业带来的一切挑战,香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材料三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过程和结果时说:“对我们来说,这不是胜利,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实力远在我们之上而又丝毫不愿妥协的对手打交道。”

(1)材料一中的场景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

(2)材料二中“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指的是什么?对香港的未来作了怎样的展望?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条件。

【参考答案】(1)1997年7月1日。(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定能够克服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实现持久稳定和繁荣,香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使中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权利;新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综合同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符合香港和内地实际;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坚决态度和坚定立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以上这些试题,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如香港回归祖国、洗雪百年耻辱,这是标志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大事;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与探索精神感动国人,研究成就惠及世界;悠悠五千年文明史的省情知识,学生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件,等等,这样的试题内容与设问方式,学生在作答时,不仅反映了知识与能力的程度,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跃然纸上。毫无疑问,这样的试题也能引领教师在历史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思考与探索,朝着教书与育人并举方向发展。

标签:;  ;  

新课程实验区初中历史开放考试的实践与探索_开卷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