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孔乙己》轰动上海茅威涛新形象引起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越剧论文,上海论文,新形象论文,孔乙己论文,茅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春天的江南水乡烟雨迷蒙,一家简朴的乡间酒店择吉开张。褐色的原木屋顶和原木板壁,三五张八仙桌,七八条长板凳,一个老式柜台,长衫短衣各色人等聚在一起,开怀畅饮,让人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绍酒香味。“温一碗酒,来一碟茴香豆!”人随声到,一个歪脖子缩肩、身穿雪白长衫的文人走进了酒店。他和众人谈论诗书,神采飞扬。随后,他饱蘸浓墨,为一幅对联写下了“品味咸亨”的横批。
这就是越剧新戏《孔乙己》的第一幕。著名越剧女小生茅威涛饰演的孔乙己一出场,便令全场观众刮目相看。整个戏分为春、夏、秋、冬四幕,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药》糅合在一起。剧本文采斐然,唱词清雅。以敢于创新著称的导演郭小男运用丰富的现代导演手法,加上精美的舞台设计、变幻的灯光艺术,使传统越剧的舞台焕然一新。
《孔乙己》极大地震动了上海剧坛。一石激起千层浪,沉寂已久的上海戏曲界顿时炸开了锅,产生争论无数。
焦点之一:茅威涛能不能演孔乙己?
茅威涛饰演的孔乙己首先令“茅迷”不能接受。他们说,茅威涛不应该演孔乙己。因为茅威涛以扮演风流倜傥的才子、书生见长,她的扮相清丽飘逸,一曲缠绵柔和、低回曲折的尹派唱腔,让无数越剧迷为之倾倒。现在,她突然“变脸”,演了一个潦倒的穷生,加上一个光头,改变了戏路,看上去很难受。浙江的一位戏剧评论家也反对茅威涛演孔乙己。他认为,优秀的演员并不是什么角色都能演,孔乙己本是个屡试不第、迂腐善良的老童生,却由光彩照人、英俊潇洒的茅威涛来演,这种人物外形上的强烈反差必然影响演出效果,就如《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米拉尔达和卡西莫多是难以“角色转换”的一样。
但是,与之针锋相对的意见是:茅威涛演孔乙己是一个突破。许多戏剧家都认为,茅威涛在两度荣获文华奖和梅花奖之后,敢于冒大风险,超越自我,这种勇气是值得赞赏的。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张仲年说,《孔乙己》一剧最大的成功是演员的表演。茅威涛寻找了一个很难表演的形象,却把人物的神韵传达了出来。她塑造的孔乙己的形象可以与袁雪芬的祥林嫂相提并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也肯定了茅威涛的创新勇气。
焦点之二:茅威涛的孔乙己是不是鲁迅的孔乙己?
对于这个问题,戏剧界的分歧较大。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觉得舞台上的孔乙己不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不过,著名电影导演黄蜀芹看了戏后非常激动。她说,对于经典名著的改编一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忠实于原作,另一种是可以有各种解释。她觉得,茅威涛的孔乙己不像鲁迅笔下那么蓬头垢面,却很可爱,是可以被接受的舞台形象,在另外一个历史时代评价前一个时代的人物,可以渗入主创人员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不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则持相反意见。他指出,孔乙己的文学形象已客观存在、深入人心。这个戏中“孔乙己”的形象有深度,有矛盾,是编导和茅威涛创作出的一个满清末年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但他与鲁迅的孔乙己有很大距离,如这个人物对民主革命已有一定的觉醒,这显然与小说对这个人物的描写不同。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认为戏有几处值得商榷,第一,舞台上的孔乙己太漂亮了;第二,原作结尾孔乙己不知所终,意味深长,现在改成醉倒在地,不如原作有力度。
焦点之三:越剧《孔乙己》还姓“越”吗?
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已经不姓“越”了。它的唱腔混入了评弹、现代音乐,原汁原味的尹派唱腔听不到了。它既不像越剧,又不像歌剧,也不像音乐剧、话剧,是个“四不像”。一些专家认为,戏曲的确应该改革,但有些越剧程式是不能突破的,突破了就不是越剧了。此外,戏的思想内涵过深。戏曲理论家高义龙指出,这个戏理念性过强,想表现知识分子在变革时代的彷徨和痛苦,这些思考对于一出越剧来说,占据的篇幅太多了。
《上海戏剧》主编赵莱静则认为,越剧《孔乙己》“越味”很浓,它是当代越剧走向新世纪的一种有意义的实践。编导将歌剧、舞剧、话剧等多种剧种的表现手段融入其中,是越剧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戴平说,程式是相对稳定的,却不都是凝固死板的;程式是有规律的,但运用程式却又是自由的。在当前戏曲不景气的情势下,程式不突破,不改变将是寸步难行。这个戏的导演手法大气简练,运用了很多象征、隐喻,对于这样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应予以喝彩。
焦点之四:越剧《孔乙己》是否抛弃了老观众?
有相当一部分越剧老观众认为,《孔乙己》太新潮,不合口味。对于观众流失的问题,茅威涛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从民间步入都市的越剧品格越来越趋向高雅,原有老观众群的流失是可以预见的,而新观众群的形成是越剧未来的希望。为了吸引更多的新观众,她愿意做一块铺路石。袁雪芬在与茅威涛谈话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老越剧观众对创新有保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引导他们,然后去引导更多的人。越剧观众群要扩大,但不能丢掉,不能在新的观众群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丢掉原有的市场。这也是对一个改革者的信心和能力的考验。
与此同时,有许多中、青年观众对《孔乙己》叫好不迭。一位不大看越剧的报社编辑说:“这出戏很好看。越剧争取了我这个观众。”市三女中的一位高三年级的女教师,带了一个班的同学来看戏,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更为新鲜的是,越剧《孔乙己》的情况还被制作成网页,一个月内有15万人次上网浏览,“网虫”们还对这出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孔乙己》在上海引起议论纷纷,是一件好事。这出戏随后在武汉、广州、深圳、泉州、厦门等地上演,也引起了轰动和争论。改革和创新是越剧这个年轻戏曲剧种的一贯传统。纵观越剧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20年代取代男班的女子越剧、50年代的男女合演,还是袁雪芬借鉴话剧和昆曲的表现手段革新越剧,并将现代戏《祥林嫂》搬上舞台,均一次次在形式和内容上打破旧规则,开创了越剧艺术的生存新空间。
如今,越剧《孔乙己》的上演,正是越剧界有识之士以创造的骚动、奋力的进取铺排的一个崭新的精神典仪,它将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令人瞩目的一页。我们呼唤更多的《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