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板块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妙用论文,板块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巧用活动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在该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巧用活动内容,使一些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地图三要素”时,由于该节内容比较抽象,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就会觉得难于接受。因此,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上那节课时,作了如下的活动安排:“同学们,这节课我将让你们走出课堂,到校园去玩一回。”同学们一听,都欢呼雀跃地跟我到校园里去。我一边走一边提醒同学们要记住校园里有哪些主要建筑物以及主要标志物。回到教室后,我先向学生传授画平面图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然后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画学校平面图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绘图最迅速、最准确。学生们马上行动起来,各小组互相讨论、互相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最后,各小组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通过以上活动,地图三要素的概念、表示方法也迎刃而解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主次分明,结构合理,特别是教学“活动”内容的编写,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具时代性和科学性。在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如能对其加以巧妙合理的利用,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科能力。
二、巧用活动内容,增强读图和用图能力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地理学的语言,是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重要工具。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地图的使用,特别是读图、绘图技能的训练,可以充分开发、激活大脑潜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活动内容中,有一半以上是读图和绘图活动,涉及的图主要有四大类:即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和景观图,其中最多的是世界地理要素分布图。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活动内容,训练学生读析分布图、总结分布规律的基本技能,最终了解掌握世界地理知识。比如,在上“经纬线”这一节时,我就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读图活动,归纳总结出经纬线的定义、特点、规律。以往的地理教材只是简单地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而忽视了读图思考,使学生对经纬线的理解一知半解。新教材则通过读图活动,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理解、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及规律。由于有了这样的“活动”,初中地理“经纬线”这难解的“结”就轻松地打开了。又如,对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这一问题,则是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再结合东西半球的划分图来说明他们是重要的经线。这样,学生由于自己动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就能深刻透彻地理解,学习效率非常高。
三、巧用活动内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
新教材“活动”部分紧扣正文,既是正文的扩展和加深,又是巩固知识的练习和学习的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如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等活动。又如,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在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某地的平均气温资料,指导学生动手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这些活动改变了过去“教师演示,学生看”的状况,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控制着活动的进程,充分培养了动手能力。
四、巧用活动内容,培养探究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门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明代陈献章曾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大胆利用探究式学习,联系我们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式学习和地理教学过程中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时,考虑到野外考察和实践是学生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活动,我特地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场去实地考察。当学生们来到一片香蕉林时,看到大部分香蕉树被风吹折了;而转过山的另一边,情形却大不相同,那里的香蕉林长势喜人,没有一棵被风吹折。为什么相距不到200米的两片香蕉林,一片被风毁了,则另一片却完好无损?经过观察和思考,同学们终于弄明白了:这两片香蕉林,一片正好处于山地的迎风口上,本来不适宜栽种香蕉,所以风一刮,香蕉树全毁了;另一片香蕉林处于山地背风一侧,且地形凹进去,风对这片香蕉林就根本奈何不了,因此获得很好的收成。通过实地参观活动,同学们明白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究,得出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能获得好收成的结论。
五、巧用活动内容,培养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能力
新教材的活动内容中,采用大量的历史、自然、社会、生活实际等与地理教学有关的材料、事例,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而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是学习地理的最终目标。
地理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以“家乡环境调查”为课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中,学生们发现家乡的环境污染正日趋严重,河流受污染主要是由几方面造成的:①人们在生活中乱倒生活污水;②中游建了一个养鸭场,大量排泄物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里去;③上游建了一座造纸厂,违规向河流排放污水。调查结束后,同学们把调查报告递交到政府部门,并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总之,以“活动”为载体,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大有益处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