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养人”之城的魅力
文/邹松 图/李艺雯
合肥“养人”,果不其然。在合肥忙碌却健康的几日之行,不禁感叹:颐养身体、陶冶心灵、事业可寻、梦想可追,对新时代的青年而言,为皖之中的合肥确实是一处安居乐业的上佳之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外景[合肥市科学技术局(市外国专家局)供图]
半湖半城延续耕读之风
时隔十年,我第二次来到合肥,十年来心中对这座城市或许是唯一的惦念与疑惑终得一解。为何这里的书店这么多?多到与当地名小吃“淮南牛肉汤”的铺面量有一拼。这在消遣娱乐方式多元、电子阅读日盛的今天,不可谓不是一道别样风景。
连续两年亚马逊中国最爱阅读城市榜榜首、由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办的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中位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上述两项的交集,也道出了9月2日我参与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国专家书屋揭牌活动的原委。爱读书不仅是合肥人的优良风习,如今也作为一项福利惠及此地的外国专家学者。来自印度东北部的哈普尼·卡伊纳先生已来合肥任教十年,他坦言:“我去过不少合肥学生的家,他们有些家里的藏书多得像个图书馆,有不少学生还跟我聊起‘圣雄甘地’的思想,这令我很惊讶。我认为这很值得印度学生学习,不应只关注到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这其中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因素都不可或缺。”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只耕不读略显愚钝,只读不耕难接地气。务实的合肥人除了爱读书,也爱乡下。“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的出现诠释了合肥“农村有文化”的模样。我在短短一小时内,走马观花般领略了这里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的魅力,感受到“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句建村格言不仅别具深意,也充满智慧。以巢湖地区5000多年历史的农耕民俗文化为底子,把电子商务模式潮流文创产品当面子,打造出一个出世似桃源入世像家园的理想田园图景。可以想象,每逢周末,千亩“三瓜公社”里生意红火的景象不正是当代合肥人延续耕读之风的生动体现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大湖名城”“群湖之城”美誉的合肥无疑是因为有了水之灵动,才别具“养人”之意。经过几天走访,我发现此番“养人”绝非气候使然,更多的是以湖为名、倾力打造的结果。其中,八百里巢湖首屈一指,其管辖权并入合肥市,并非只为了全国第五大湖成为合肥“内湖”的名头,由此带来的滨湖产业集群效应,省会城市增强自身辐射力的示范效应以及内陆地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联动效应,都是合肥“长大”带来的显著变化。此外,蜀山湖畔的科学岛,王咀湖边的科学城,南艳湖旁的合肥版“清华园”,少荃湖岸矗立起的京东方研发中心……“生态+创新”让合肥的“养人”延续千年而且颇具新意。
政府质量监督要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方面。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政府必须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还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监管等。因此加强政府单位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单位的管理,可以保证不断提升质量管理单位的整体水平,保证质量管理单位规范运作,各项行为符合相关的规范。
合肥市科学技术局(市外国专家局)局长黄群英接受记者采访
彩虹电子玻璃研究院院长、日本专家苅谷浩幸
学研一体打造产业高地
此次采访,我见到最多的是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他们来合肥工作、生活的初衷各异,但“乐业”恐怕是共性之一。日本人苅谷浩幸是彩虹电子玻璃研究院院长,目前在合肥“彩虹电子”负责新一代显示屏基板的研发工作。这位具有30年业内经历,在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大陆多个城市工作过的老牌“电子人”坦承,“合肥是目前最理想的创业之地,这里的产业环境正在升级换代,我希望在退休之前看到一个新的世界级半导体生产中心在合肥出现”。苅谷浩幸的同伴高岛昌宏是合肥“彩虹电子”的技术质量部副部长,在他看来,素有“白色家电之乡”美誉的合肥不仅具有产业链上的优势,其深厚的人才储备也为这里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创造了条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高校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目前,随着国家有关新能源政策的相继出台,促使全国各地的喜能源发电项目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仅靠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才能确保新能源的合理利用。我国在新能源的规划和安排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完整的规划方案,就无法真正落实新能源接入的工作和要求,也会间接造成新能源发电站项目接入电网的压力,导致新能源无法正常接入部分电网,降低新能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
如果说优渥的生活环境使人安居,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环境令人乐业,那么合肥的人才队伍中还有一批人,他们身在合肥,志存高远,以毕生之力只为人类科学殿堂添砖加瓦。在科学岛上,刘海庆研究员不仅是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试验者,也是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科普讲解员。在他看来,眼前20多米高的反应堆群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业,也是全世界科学家的试验平台,大家共同努力就是为了寻找人类能源供给的终极解决方案。从理论可行到实现发电,从电弱游丝到永续利用,这一研究过程已过去半个世纪,很可能再过50年也没有理想结果,但梦想照进现实的首创之地全球没有几个,合肥的就在眼前。
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8年4月经过诊断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跨度为27~83岁;18例属于胃部肿瘤,3例属于食管肿瘤,2例属于十二指肠肿瘤,6例属于小肠肿瘤,3例属于结肠肿瘤,2例属于肠系膜肿瘤,6例属于腹腔内转移。患者症状为吞咽困难,上腹部疼痛、腹部具有包块、腹泻等,疾病持续时间1天~6天。
3.2 量表信度 Cronbach′s α系数 它用于评价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其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越好。一般而言,系数为0.7以上表明问卷的信度较好[12]。本研究显示,中文版N-QOL两个维度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63、0.734、0.782,表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2个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量表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性均较好。
“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在合肥中国声谷的“初体验”令我了解到,这里不仅正有一批人在努力摘取这颗“明珠”,而且比谁都更加靠近。在中国声谷1000多平方米的体验厅里,鼠标不仅能打字还很“听话”,钢琴不仅能奏乐还会“教学”,公文写作已经演变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同声传译这个工作岗位已基本被机器人代替……我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了解到,中国声谷作为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部省合作项目,旨在通过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围绕智慧城市、移动健康、智能终端与“互联网+”四大产业,中国声谷成为打造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产业窗口。
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主要发明者俞君英博士
9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国专家书屋正式揭牌
引智留才成就庐州新貌
与显示屏基板技术的迭代研发相比,俞君英的“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应用尚处产业化初期。作为该项国际前沿生物技术的主要发明者,俞君英错过了诺贝尔奖,但她不想再错过在中国创业的机会。正如俞君英所说,做生物制药不是没考虑过上海、广州,日本也曾是选择之一,但要么是对初创企业来说人才成本太高,要么是与自己的研发方向相距甚远,平心而论,合肥是个不错的选择。俞君英还记得很清楚她初来合肥,开发区领导指着高铁线路图向她展示区位优势的场景。她也没想到,仅一年时间,高新区里5000平方米的毛坯房已然变身为生物实验及环评双达标的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加三年免租两年减半的优惠政策,俞君英的企业在合肥产业政策的春风里,俨然已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与“托卡马克”等量齐观的还有同在科学岛上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这一装置旨在创造探索科学前沿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对发现新现象、催生新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在国际科学界,与中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不断创下实验纪录同样轰动的是“哈佛八剑客”的集体回国。这八位哈佛博士很清楚强磁场装置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同时也在合肥发现了在该领域研究中美国从未见过的样子——“一个属于‘未来’的样子”。
合肥不是古都,自然资源也并不丰厚,历史上的贡献多聚焦于名人,“未来”的样子或许也更应是人才聚留之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亲临合肥时称赞:“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了许多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深入落实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2017年6月出台《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简称“人才20条”),计划在未来5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2018年4月,在“人才20条”的基础上,合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分别从安居保障、生活补贴、见习实习、就业保障等方面提出8项扶持政策。
“引进人才,既要一见钟情,也要日久生情,”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在谈到人才强市战略时认为,“人才的成长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离不开完备的生存要素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合肥要着力从‘抢人’向‘养人’转变,倾情打造养人之城。”
合肥,又称庐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同时,一方人士也正成就着一方水土。未来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构建“2+8+N+3”的创新体系,一大批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产学研机构以及“双一流”大学,将以强大的吸引力网罗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汇聚于此。此外,世界一流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声名鹊起的语音识别及人工智能研发团队,都在合肥厚积薄发。事业留人,机会留人,梦想留人,旧时庐州的低调与自在是一种美,今日合肥的梦想与创造更为人赞。
标签:合肥市论文;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论文; 人工智能产业论文; 电子玻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