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贸易模式_加工贸易论文

中国需要新的贸易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模式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6)02—0001—07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贸易迅速增长,其中经济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1978~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55.9倍,年均增长20.72%,在世界贸易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美德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由于我国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增长,虽然贸易数额巨大,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外贸战略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我国急需新的贸易模式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一、中国经济和外贸的快速增长引起“三高一低”

由于传统的经济和贸易增长模式,我国快速的经济和外贸增长引起“三高一低”,即原材料的高强度消耗、高度污染、对国外市场的高依赖及低附加值。

1.原材料和能源的高强度消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巨大的资源为代价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和贸易急速增长引起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快速增加。例如,我国人均收入对应的金属消耗强度位于金属消耗强度随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的阶段,而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人均收入对应的金属消耗强度位于金属消耗强度随人均收入增加而降低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会使原材料的消耗强度不断增大,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原材料的消耗强度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减小。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也较大,1965~2003年,我国100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强度远远大于印度和日本。随着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一直呈迅速上升趋势,而美国、印度和日本的能源消耗强度明显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很高。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1994》的估计,我国每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能源为187kg石油,通过节能措施可达到100~140kg石油,而美国则为35kg,加拿大为50kg,德国为18kg,日本则为13kg。我国12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5~10倍,其中钢铁为5~8倍,木材为4~10倍,水泥为10~30倍,橡胶、硫酸、烧碱等化工原料的消耗强度为发达国家的4~10倍,塑料的消耗强度为发达国家的15~20倍,合成纤维和棉花等纺织原材料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和40~80倍。

2.高污染由于我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驱动下,仍占主导地位的粗放生产方式, 在造成大量的资源消耗与浪费的同时,也形成了环境的大量污染与生态的严重破坏。我国单位GDP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也就是说,我国拿到手的每一笔收入背后,都要付出更多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大的环境污染代价。

3.对国外市场的高依赖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增长导致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统计表明,1980~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蹿升,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中国2004年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71.5%。由于我国能源、资源和机器设备进口的增加,中国的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2003年我国各类服装产量251万件,出口177万件,出口依存度达70.5%;2002年鞋类产量60多亿双,出口43亿双,出口依存度近71%;DVD产量8700万台,国内消费仅1400万台左右,出口依存度84%;摩托车产量1430万辆,国内消费仅500多万辆,出口依存度63%;皮鞋、照相机、电冰箱、彩电和空调的出口依存度也分别达63%、56%、47%、46%和42%。我国的出口主要依赖美国、欧盟和日本,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出口依存度过高。

对外贸易依存度太高直接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首先,导致贸易摩擦不断。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动植物检验检疫限制、技术标准限制等各种贸易摩擦和纠纷,主要来自我国出口过分依赖的国家,即美国、欧盟和日本。因为我国大量的出口商品涌入这些国家,必然会使一些贸易集团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形成对他们政府的政治压力,要求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实施限制。最近中国的纺织品受到美国和欧盟的限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进口依存度太高还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受制于人,随着进口依存度,尤其是中国的原材料、能源的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受制于人的强度增大;另外,巨额的贸易顺差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贸易顺差越大,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大。

4.低附加值在货物贸易中,特别是出口货物结构中,相当的商品仍然是低附加值的。首先,表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占有较高比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其次,作为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海关统计显示,2004年1~11月,机电产品出口2882.7亿美元,增长43%,占同期中国出口总值的54.4%。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69亿美元,同比增长51.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3年的25.2%达到27.7%,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商品出口贸易的结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据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日本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达75%。我国出口产品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为主,市场竞争激烈,因油价上涨而导致出口企业的成本上升,企业很难转嫁出去,这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二、中国快速的贸易增长使外国受益,而非本国

入世以来,中国外贸一直处于超常增长状态,2002年和2003年的外贸增长率分别达到21.8%和37.1%。2004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由于以下原因,外国从中国快速的贸易增长获益很多,而中国自己获益很少。

1.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过高虽然私营企业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我国出口的主力军仍然是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和结构的改善已经起着主导作用,对我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已经由“九五”期间的47%上升到2001年的81.7%。近年来,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如图1所示。

图1 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在1990~2003年一直呈增长的趋势,2001年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达到50%,2002年和2003年均超过了50%。由此表明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从出口中获得的利益有很大一部分被外国企业所分享。中国加入WTO,扩大对外开放,各国企业增加了对华投资,在扩大对华生产资料出口的同时,由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各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赚取丰厚利润。美国经济研究局的数据表明,1999年,美国公司申报其中国关联企业的净收入达到7.55亿美元,而在2003年1~3季度,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如果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联企业收入也计入的话,2003年1~3季度,美国公司在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收入就达到51.6亿美元。另外,三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绝对优势,2001年三资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78.81亿美元,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1.54%,其中外商独资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24.03亿美元,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近一半。2001年三资企业对高技术产品增加的贡献率则高达85.58%,外商独资企业的贡献率为59.61%,而国有企业贡献率为9.64%。对外资和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在近期内对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有所帮助的,但这种依赖相应减少了我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2.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的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额占贸易额的比例及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额的比例逐年增加,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加工贸易额占贸易额的比例及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额的比例

由图2可以看出,1997年后加工贸易出口额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表明真正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生产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还很低,绝大部分由我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实际上只是在我国加工组装的外国商品, 我国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还处于较低层次。所以目前我国还算不上“世界工厂”,只能说是“世界加工厂”。

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加工贸易能解决劳动力的就业、能使企业熟悉了解国际市场、学习管理和生产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从内地接收了许多劳动力,为增加就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展加工贸易20多年,加工贸易企业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加工贸易,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从加工贸易赚取的工缴费非常有限,且外资企业的根植性浅,技术扩散的希望落空。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技术扩散效应,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

由此,我们注意到: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对本国有害的地位。中国付出了很多,却获得很少,且大部分贸易利益被国外公司所分享。由于大量引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使中国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重大矿难事故不断,并迅速增加对国际资源的需求与依赖;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中国科学院专家测算,环境污染使中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7%,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因此,为了将来的发展,中国需要将旧的贸易模式转变为新的贸易模式。

三、如何实现由旧的贸易模式到新的贸易模式的转变

我国“三高一低”的贸易模式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国需要把旧的贸易模式转变为“三低一高”的新贸易模式,即“原材料的低强度消耗、低度污染、对国外市场的低依赖及高附加值”的贸易模式。

1.关于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思考我们有没有必要保持这么高的出口依存度?一方面:出口贸易可以增加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每出口1亿元的产品可为1.2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按2003年的出口规模计算,我国出口的产品可以提供就业人数大约5260万人。目前,我国参与外贸市场的人力超过上亿人,直接在外商投资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就有3000多万人,还有许多因为多种原因无法统计的人数。但是:似乎巨大的国内市场被遗忘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很有必要。我国国内许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重复建设状况严重,生产效率低下。例如,在纺织、服装和化纤行业,我国的许多企业都是小作坊性质。这种行业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都比较差,所以需要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扩大对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的需求,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所以,要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就首先要解决扩大就业的问题,其

次就是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问题。

2.加工贸易的转型问题首先,我国加工贸易需要从低层次的(双低)加工向高层次的(双高)加工提升。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政府在给予政策优惠之外,还可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

其次,我国加工贸易需要从OEM(原始设备生产商)→ODM(原始设计生产商)→OBM(自有品牌生产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出口产品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出口500强中,名牌产品销售的比例只有6%,远低于国际上50%的水平,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底端。从当前来看,由于对加工贸易依赖较大,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缺乏自有品牌,加工贸易国内附加值低,才产生中国产品“在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自己制造”。

3.关于企业低价竞争的思考企业竞争手段的发展阶段: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服务竞争—关系竞争。我国很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处于价格竞争的阶段。一直以来,“低价”是绝大多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共同形象,我国许多企业在开展外贸活动中普遍采取低价出口策略,以期赢得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当然,低价策略在某些时候的确可以起到打开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作用,但低价竞争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不仅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产品出口的利润空间微薄,人民币的升值,使得依赖低价竞争模式的中国企业出口利润空间变得更为狭窄。因此,我们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就生产环节而言,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包装,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使之符合国际技术标准,这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水平的根本出路,从而使产品附加值提高,实现以质取胜。

4.关于各省市的出口商品结构雷同问题的思考对外贸易是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的主要形式,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在国际经济交换中的地位是否有利。各省市的出口商品结构的雷同使比较优势成为一句空话,也是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是由于自然地理的、历史的还是制度的原因,中国地区之间在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存在着可能的国际贸易或区际贸易的条件下,每个地区所不同的资源禀赋就构成其比较优势,所以我们要把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本部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优势和特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本部门、本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合理布局很必要,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机电工业基础好的,要在出口机电产品、成套设备上多花力气;科技实力强的,要在出口技术和高科技产品上多做文章;农业大省,就要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上多下功夫。这样就可以避免各地出口商品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雷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我国企业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5.关于出口创汇口号和政府职能问题的思考出口创汇是一个过时的口号。中国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如今,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中国有着极为广阔的国内市场。应在巩固现有外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扩大内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制定内外兼顾的经济发展战略,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出口创汇的口号导致各省市间在出口业绩上的互相攀比。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外贸经营活动,但会在不违反WTO规则下间接地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包括支持企业扩大出口以及到境外投资兴业。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于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政策完善。

6.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从事对外贸易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和对外贸易中的中介服务组织,可以为整顿行业的不正当竞争,规范外贸企业的行为,以及在各种社会服务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特别是价格信息,是一个企业经营决策之本。由于体制因素,我国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也极为有限。在此情形下,发挥各种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承担许多国际贸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业管理的事务。

7.关于产业升级的思考对外贸易的转型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依赖于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高技术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对于传统产业,应该利用现代适用技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试金石的,它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也是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通过技术创新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我国现在的技术创新状况不容乐观,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2002年为0.83%,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

8.外贸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与模式转换我国外贸企业经营模式弊端是“坐商”,即被动地等待客户上门、手中无渠道、没有品牌,这种经营模式大大限制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急需转变这种模式。

“坐商”到“行商”是市场发展必然趋势,要转变服务观念,首先,我国外贸企业应由坐商变行商,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突破营销瓶颈,加强市场和客户研究,积极拓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建设强有力的营销团队和营销网络,走出去培植自己的销售渠道;其次,要走质量—技术—品牌之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可谓是市场的灵魂,产品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品牌往往能创造出巨大的有形资产,在国内的耐克OEM贴牌公司里,同样品质的运动鞋,贴上耐克品牌的可卖600多元,用工厂自己品牌的仅卖不到100元。2003年由世界权威机构评出的100个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中,美国占62个,日、法、德和英国各占六七个,中国却一个也没有。因此,我们要提高商品质量,提高商品科技含量,从主要出口附加值低的初级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制成品转变,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实施商标战略,扶持和培育名牌商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标签:;  ;  ;  ;  ;  ;  ;  ;  

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贸易模式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