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妇女教育史述评_藏族论文

西藏妇女教育史述评_藏族论文

藏族妇女教育历史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族论文,妇女论文,历史回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07)04—0161—04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子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运动中最大的难点”。藏区的振兴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藏族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缩小男女受教育人口的差距,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妇女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

一、近代藏族妇女教育状况

藏族妇女教育的历史背景与整个藏族教育的历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谈及藏族妇女教育的历史背景,就必须要谈整个藏族教育的历史背景问题。追溯历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藏族部落曾进行过与青藏高原的生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各种教育活动,从史前、吐蕃王朝时期、宋元明时期至近代,藏族教育传承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东西。从史前教育看,人们所进行的一切为生活而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都离不开教育,并且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就必须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史前教育的产生是人们有意或无意活动的结果。考察史前教育主要是依据考古成果,从西藏发掘的新石器遗址——卡若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生产工具,如铲类、锄类、切割器类、投掷器类、斧类、砍砸器类、敲砸器类、刮削器类、碎磨器类、石钻类、石镞、石矛、骨锥和骨针等;生活用品有各种彩陶器;装饰品有环、珠、镯等,这些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装饰品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教育的产品,这种教育包括制作劳动工具的教育、使用工具的教育;传播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婚姻家庭教育、社会习惯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包括衣、食、住、行、装饰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可以说是藏族教育的启蒙。在这个漫长的启蒙教育中,藏族妇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西藏卡若先民处于母系氏族时代,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处于原始农业、家庭畜牧业等生产生活运动的主导地位,她们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她们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承担着教育的职责,尤其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着启蒙知识。这种言传身教主要是通过口授和模仿来实现的,她们用这种方式创造了氏族社会的物质文明;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打制石器的制作,学会了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开始了以粟为主的各种植物种植,也进行动物的驯养,有了固定的居住村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女性在氏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她们的生活领域缩小到家庭范围中,她们的教育作用也限于家庭内部,成为生活的启蒙教育家。这种仅限于家庭的教育角色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尽管当时也出现了一些女密宗师、女藏医等知识女性,但她们在社会上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宋元明清时期,广大藏族妇女仍被排除在受教育者之外。但是藏族妇女与这个时期教育的存在、发展的某种内在联系是明显存在的。藏传佛教的经院教育主要是针对男性而言,当大批男性出家为僧接受经院教育时,他们把大部分生产劳动重任交给了广大妇女,妇女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参加劳动、创造财富、供奉出家僧人,她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但如果没有妇女的幕后支撑,藏族的教育事业不会是人们预想的成就。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涌现了不少女藏医大师等知识女性。

近代藏族教育进入了经院教育和学校教育并立的时期,经院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学校教育开始萌芽。清末驻藏大臣办学、外国传教士办学、清末川边兴学等三股办学力量开创了藏区兴办世俗学校的先河。

首先是驻藏大臣张荫棠在“查办藏事”期间,拟定宏伟的兴学计划,以为推行新政的重要举措,但其计划既无财政支持,又缺乏群众基础,随着本人的离职而搁浅。继任驻藏大臣联豫汲取教训,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先设初级学堂,再设高小;先设传习所搞语言培训,再办陈列所,从事实业教育;还派藏人入川学习实用技术。继办藏文报,出藏文书,开军校,搞军训,颇见实效。

其次是清末外国传教士凭借特权入藏,以教堂为依托,在藏区办起了学校、医院等。据记载,清末,基督教、天主教曾先后于巴安、道孚、丹巴等地设立了“巴安华西学校”、“道孚男女学校”、“丹巴男女学校”,学生百余人。

另外,为了与传教士争夺民心,推行边政,移风易俗。清廷开始川边兴学,设关外学务局,下设学区,分设初等、实业、师范学堂,编写民族乡土教材,教学突出了藏文和英语,近代自然和人文知识也占一定比例。奖惩结合,办学有方,结果学校大增,1911年共有学校200余所,在校生达9000余名。最重要的是女子教育受到了重视,那时的“改流章程”载:“且此虽设女学堂,尚无女教习,暂时仍由汉人男教习充当。俟得女子教成,长大后即可为女学堂教习。”原德格土司及其妻郎错莫共捐银2000两,分建巴塘男女学堂各一所。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藏地区的学校主要有官办的拉萨僧官学校,拉萨俗官学校、药王山藏区学校、拉萨藏医历算学校、日喀则僧官学校等20所,喇嘛及少数俗人开办的私塾约95所,在校生总计3000人左右,约占当时西藏人口总数的0.26%,其中女性受教育情况没有记载。

青海藏区的学校主要有蒙藏中学、国立蒙藏中心学校、蒙藏国民学校,大通广惠寺敏珠尔活佛在寺内成立的藏民小学,学生不足千人,其中女生数不详,也没有专门的女子学校。而且这些学校基本集中在东部农业区和部分城镇,广大牧区除了寺院教育外,基本上没有正规的现代教育;藏族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很低,仅有0.2%。藏族妇女文盲率接近100%。

甘肃藏区的学校主要有拉卜楞、阿务、阿却乎等地的藏民小学,还有国立西北师范学校、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等师范、职业学校,学生数千人。儿童入学率只有3%,藏族儿童入学率为1.3%。1940年春,在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成立于1926年)理事长黄正清先生及其夫人的支持下,在夏河县创办了1所“拉卜楞女子小学”,初招20名学生,后来增加到85名(其中藏族学生10余名),黄正清的夫人才让拉毛任校长。该女子小学的设立,在藏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川藏区的学校主要有康定中学、康定师范学校、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甘孜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等中等教育学校。据《阿坝州志》载,“民国34年,十六区学校达270所,在校学生10698人,其中男生8540人,女生2158人。

云南藏区于1936年建立了省立德钦小学、中甸小学、维西小学等,至1946年,3校共有18个班级,18位教员,447名学生。至1949年,云南有关藏族的省、县两级中、小学校不逾7所,教职员48人,学生360余名。其中,女生数不详。

从上述情况看,自清末到民国时期,五省藏区虽开始重视教育,创办藏族世俗学校,但接受教育者仍属极少的,尤其是广大藏族劳动人民中的绝大部分子女仍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了藏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局面,影响了藏族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现代藏族妇女教育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除了在教育制度中歧视、限制妇女接受教育的不平等规定,从法律上赋予了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党和政府对藏区实行了优惠的民族政策,特别是藏区实行民主改革后,藏族人民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藏区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广大藏族妇女同男子一样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她们学政治、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涌现出了一大批懂科学、有文化的新型女性,她们用掌握的知识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藏族妇女教育状况的改善与整个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纵观五省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或许可以看出藏族妇女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西藏,藏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从西藏和平解放到六十年代初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创办了许多官办学校,掀开了西藏教育的新局面,据载:1951年,西藏昌都建立了第一所新型公办学校;1952年又相继在拉萨、泽当、日喀则、林芝、丁青、那曲等地创办了一批小学;1956年,拉萨中学开学,1958年,西藏中学成立。到1965年,全区已有1082年小学,66700余名在校生。普通中学4所,在校生1060人,中等师校1所,在校生460余人,并在西藏中学的基础上创办了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一批批少数民族青年妇女被选送到各级各类学校参加文化学习。1963年第一届拉萨中学毕业生中,女生就占了30%,这是西藏女性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成效。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后,党和政府对西藏的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方面丰富和完善发展西藏教育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给予西藏许多优惠政策,资金投入,并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使西藏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具有西藏特色的教育体系。政府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女性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据1997年统计,西藏7—12周岁女童入学率为71.3%。据1999年统计,西藏各级各类学校达928所,教学点达3314个。在校生363536人,其中女生159123人,占在校生的42%,其中高校4所,在校生3447人,女生为1342有,占在校生的31%;中等专业学校16个,在校生5579人,女生为2633人,占在校生的41%;普通中学90所,在校生39838人,女生为18432人,占在校生的41%;职业中学4所,在校生4452人,女生为1786人,占在校生的40%;小学814所,教学点3314个,在校生310220人,女生为134930人,占在校生的40%,西藏女性接受现代正规教育的历程与民主改革后西藏教育发展的历程如影相随,当然,西藏教育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西藏藏族妇女的教育状况,尽管藏族人口文化程度上男性高于女性,但与旧西藏的状况相比是天壤之别。一批又一批的西藏藏族女青年已进入西藏和内地各类大中小学校学习,并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和专业人才。在她们当中,有工程师、技师、律师、农艺师、医生、艺术家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妇女人才,截至1992年底,西藏自治区为妇女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50期,参加培训的妇女有49193人,其中90%的妇女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到1990年,西藏6岁以上藏族人口为177.1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87.09万人,女性人口为90.02万人,性别比为96.75;6岁以上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藏族人口为47.19万人,其中男性为33.07万人,女性为14.12万人,男性为女性的2.34倍,性别差异十分明显。在文化程度的差异上看,差异最大的是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男性是女性的2.44倍,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男性占70.87%,女性占29.13%,男性是女性的2.43倍。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也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

在四川甘孜州,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同男子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她们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一批又一批妇女考入内地和本州各类大专院校,有的妇女通过自学和函授,获得了中专以上文凭,到1992年底,全州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030人,其中妇女占1263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36180人,其中妇女占1481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71750人,其中,妇女占25231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59886人,其中,妇女占57392人。全州在校本科专科生732人中,女大学本科专科生344人;中专高中在校生6246人中,女生3063人;初中在校生11092人中,女生5439人;小学在校生53944人中,女生24047人。截止2000年底,全州18个县已有12个县和另外6个县的71个乡(镇)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6.44%,1个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7个县高标准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文盲半文盲率下降到30.1%。这些统计数据表明,藏区妇女受教育状况与解放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从总体看,甘孜州的女性受教育程度仍然明显低于男性,据监测报告,在全州文盲、半文盲中女性达9.3万人,占文盲总数的53.3%,扫除青壮年妇女文盲工作仍十分艰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距限制了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也直接影响到妇女参与竞争与就业能力。

在阿坝州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妇女受教育程度也大大提高,据《阿坝州妇运志》载,新中国成立后,阿坝州通过各种渠道办妇女积极分子培训班,选送各族妇女参加本州民族学校和西南民族学院学习,培养了许多藏族妇女干部,壮大了妇女干部的队伍。同时,阿坝州根据党中央“在一定的时期内扫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批文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的指示,组织工作组通过各种形式对妇女进行扫盲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到1962年,全州共有3000多名妇女脱盲。八十年代初期,根据牧区群众的实际情况,扫盲以藏文为主,充分调动了藏区广大藏族妇女参加扫盲学习的积极性,使牧区妇女中的文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扫除和控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妇女自身也逐渐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文化,掌握知识。到1990年人口普查,全州完成各种学业的人数为415053人,其中女性为163425人,各种学业毕业的210142人,其中女性为77244人;肄业的70560人,其中女性为28893人;市镇不同文化程度人口为108894人,其中女性为43207人,县乡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为306059人,其中女性为120218人。妇女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35741人,占同龄人口的25.47%,这个数据与男性相比仍偏高,但与解放初期相比明显下降,妇女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

在青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藏区教育的发展,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青海藏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青海藏区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女子教育,通过法律保障女子受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据《青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载,到1991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195所(不含成人学校),在校人数71.99万人,其中女性为313331人,占学生总数的43.52%,少数民族妇女在校人数795746人,占整个少数民族总数1607797人的49.49%。这次调查妇女受教育状况的大量数据表明,女性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24%,比她们的母亲一代高23.98个百分点,有5.53%的女性接受过中专教育。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为41.9%,比她们的母亲一代低39.6个百分点。成人教育方面,在被调查的女性中,有22.52%的人接受过扫盲教育。从近几年农牧区妇女学文化情况看,到1991年,全省参加扫盲教育的妇女98776人,脱盲妇女人数占扫盲妇女30392人的30.76%。可见,妇女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藏族女性受教育状况与男性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首先是藏族女性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据统计,1990年,藏族女性文盲人口为243689人,占15岁及以上藏族女性人口的84.37%,与男性比相当于1.7∶1;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妇女,其文盲率达到90%以上。其次是受教育程度偏低,根据青海省妇联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121名藏族女性中,上过13年以上学校的占0.83%;没上过学的有84人,上过学的仅有37人。上过10年以上学的男性18人,女性16人。

在甘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藏区教育的发展,藏族女性教育也同样得到了发展。甘南州各类学校现拥有女学生19409人,占37.6%,其中小学生19409人,占37.6%,初中女生4240人,占33.9%,高中、职中和中专女生2262人,占38.1%。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甘肃藏族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比建国初有了极大改善。

在云南,随着藏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妇女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妇女受教育机会得到保障,据载,2001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5%,中学女学生、中专学校女学生分别占在校生的48.3%、55.5%,各类成人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达70%以上。全州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8958人,其中扫除女性文盲16310人,文盲率下降到10.31%,中甸藏区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但是藏族妇女文盲率仍然高于男性,1990年,云南藏族妇女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重为68.32%,是同期藏族男性的1.5倍,而每个年龄段;妇女文盲率均高于男性,至2001年底,全州共有文盲13471人,其中女性文盲占全州文盲总数的82%;反映了云南藏族妇女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及今后扫盲工作的繁重。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藏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藏族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和机会也大大提高,虽然男性人口受教育人数和比例远远超过女性,但藏族妇女文化素质随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是客观事实。据《中国藏族人口与社会》统计,藏族女性的识字率为17.6%,男性为44.3%,女性比男性低26.7个百分点。从受教育人口文化构成方面看,藏族女性每千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69.34人,是男性这一数字的一半,同时,在藏族成年女性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达82.4%,占女性总人口的53.55%,这个比例均比男性高出几十个百分点。在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各组人口中,也有性别差异,如藏族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口占女性受教育的比例为26.8%,与男性同一指标26.7%持平。而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女性人口比例为10.12%,男性为9.14%,女性略高于男性。这一点说明,藏族女性受教育者的文化结构层次不低于男性。主要是女性人口受教育者数量太少。另外,藏族女性大学、文盲比为0.46∶100,即藏族女性人口如果有一个大学生,相应也会有200个文盲、半文盲。这个问题说明,藏族女性人口的教育普级工作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标签:;  ;  ;  

西藏妇女教育史述评_藏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