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及其基本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56(2002)02-0010-04
当我们讨论国际竞争力问题时,实际上涉及三个层次:国家总体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从一般意义上讲,一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建立在其综合国力基础上,并且首先体现为一国以国家形式在国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总体竞争力。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评价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的研究报告及《世界竞争力年鉴》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近年来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的世界排名,总体上呈现震荡攀升状态,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排名
34312627242921
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一直处在转型国家首位,基本上是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几个发展中国家(地区)之一,甚至还超过意大利、希腊等少数工业化国家,更把有一定可比性的巴西、印度等国远远抛在后面。因此可以说尽管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上是在震荡攀升的。
二、中国主要领域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中国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由七方面组成,主要考察一国宏观经济的综合实力。1998年中国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5位。 其具体评价见表2:
表2 中国经济实力分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项目 位次
增加价值竞争力 26
资本形成竞争力
6
储蓄积累竞争力
3
最终消费需求竞争力 40
部门运营竞争力
2
生活成本竞争力 38
经济前景潜在竞争力
6
综合 5
(二)中国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国际化的竞争力由八方面组成,主要考察一国开放和参与世界贸易及资本市场的综合实力。1998年中国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20位,比1997年的排名提高了9位。其具体评价见表3:
表3 中国国际化分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项目 位次
国际贸易营运竞争力 9
出口竞争力33
进口竞争力 5
汇率竞争力30
证券投资竞争力34
国家保护竞争力40
资本流动竞争力 3
国际开放竞争力31
综合 29
(三)中国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由六方面构成,主要考察政府政策对国际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1998年中国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5位,比1997年上升1位,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具体评价见表4:
表4 中国政府管理分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项目 位 次
政府债务竞争力 2
政府支出竞争力19
财政政策竞争力 4
政府效率竞争力20
政府干预经济竞争力10
社会政治稳定 22
综合
5
(四)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由四方面构成,主要考察一国金融市场和服务质量的竞争力。1998年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42位,这是几年来排名最靠后的一年(但在1999年又提升到第36位),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与国际的差距仍相当大,并且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它是中国8大要素领域中国际竞争力最弱的领域。其具体评价见表5:
表5 中国金融体系分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项 目 位次
资本成本竞争力
32
资本效率竞争力
44
证券市场运行竞争力
35
金融服务效率竞争力
28
综合 42
(五)中国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由四方面构成,主要考察一国支持企业经营的能源、动力、资源和基础设施体系服务水平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中国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40位,是中国略高于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次低竞争力领域。其具体评价见表6:
表6 中国基础设施分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项目位次
基本基础设施竞争力
31
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
43
能源自足设施竞争力
38
环境设施竞争力
18
综合 40
(六)中国企业管理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企业管理的国际竞争力由五方面构成,主要考察一国企业创新、盈利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管理实力。1998年中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31位。其具体评价见表7:
表7 中国企业管理分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项目位次
生产率竞争力 38
劳动成本与劳动报酬竞争力 38
公司营运竞争力
37
管理效率竞争力
19
企业文化竞争力
24
综合 31
(七)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由五方面构成,主要考察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综合实力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3位,是近年来排名最靠前的一次。其具体评价见表8:
表8 中国科学与技术分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项目 位次
科技资本投入竞争力
35
科技劳动投入竞争力2
技术管理竞争力
18
科学环境竞争力
17
知识产权竞争力
38
综合 13
(八)中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国民素质的竞争力由七方面构成,主要考察人力资源及其配置的竞争实力。1998年中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24位,为历年排名中的最高位次。其具体评价见表9:
表9 中国国民素质分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项 目位次
人口竞争力1
劳动力竞争力 33
就业竞争力1
失业竞争力
37
教育结构竞争力
40
生活质量竞争力
42
劳动态度竞争力
34
综合 24
从总体上看,中国主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状态,但不同领域之间的差距却相当明显。其中,经济实力和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均位列世界第5位;而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最弱, 世界排名第42位;国际化、企业管理、科学与技术、国民素质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在稳步提高;而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是原地踏步,并且排名靠后。
在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的46个具体构成方面,中国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有13项,主要包括人口、就业、政府政策、进口、储蓄和资本流动等具体领域,反映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优势地位。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排名在38位以后的方面有11项,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国家保护、资本效率、技术设施、能源、知识产权、教育结构和生活质量等,反映了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较劣势地位,这些方面通常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在国民素质、经济实力和国际化领域各具体评价项目的位次排名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落差,这对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三、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震荡攀升
中国自1994年参加国际竞争力评价以来,按IMD8大要素衡量,1999年比1994年总排名有所提高,从34位上升到29位。但是,其发展变化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稳中有升”[1],而是表现出明显的震荡攀升特点。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最好的排名是1998年的第24位,但在1999年大幅度下滑到第29位(共有47个国家和地区参评),而且,在这之前,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也曾从1996年的第26位下降到1997年的第27位。这样一种总体上的震荡攀升态势,一方面说明从横向比较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总体上确实有所提高,不仅超过了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泰国与韩国,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排名中也较靠前;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市场经济基础还较薄弱,总体国际竞争力水平还不高,发展还不稳定。
(二)结构很不平衡
从静态结构上看,中国各主要领域国际竞争力水平排名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根据IMD1998年的研究报告,在8大要素中,中国经济实力和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均位列第5位;国际化(第29位)、 企业管理(第31位)、国民素质(第24位)和科学与技术(第13位)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一般,但在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第40位)、金融体系(1999年为第36位)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总体排名靠后,而且基本上原地踏步。进一步讲,在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的46个具体构成方面,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有13项,主要包括人口、就业、政府政策、进口、储蓄和资本流动等具体领域;排名38位以后的有11项,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国家保护、资本效率、技术设施、能源、知识产权、教育结构和生活质量等。
从动态结构上看,各主要领域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幅度,或者在国际排名中的变化,并不同步,发展很不平衡。按IMD8大要素衡量,从1994年到1998年,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国际化从第41位上升到第29位,政府管理从第14位上升到第5位,企业管理从第45位上升到第31位,国民素质从第38位上升到第24位,提高较大;科学与技术、基础设施的排名无明显提高;国内经济实力与金融体系的排名甚至有所下降。1999年与1998年相比,最明显的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排名又从第42位上升到第36位,而科学与技术的国际排位则从第13位下降到第25位。这些情况既说明了中国各主要领域国际竞争力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发展变化的不稳定性。
把国际竞争力各要素按资产负债表分析,根据IMD的研究报告, 中国各要素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更明显的不平衡性——资产负债结构不平衡(参见表10)。其中政府管理和国内经济实力是最主要的国际竞争资产,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和国民素质是最主要的国际竞争负债。从要素数量结构分析,8大要素中,5项是负债大于资产,3项是资产大于负债,形成总负债大于总资产的状况。
表10 中国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2]
国内经 国际 政府 金融 基础 企业 科学 国民 合计
济实力
化
管理 体系 设施 管理与技术 素质
资产 19.05 12.7 28.57 3.17 9.52 11.11 7.94 7.94 100
负债 12.70 15.88 3.17 9.52 17.46 14.29 3.17 23.81 100
(三)内部反差明显
根据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在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评价中, 不仅各主要领域(即8大要素)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很不平衡, 而且各主要领域中各个具体项目(即46个具体领域)方面的国际排名及其发展变化也存在明显反差。
众所周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优势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表现为“国内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各有关方面,如经济增长率以及投资、储蓄、资本流入的水平都比较高。但是,根据IMD的研究报告, 中国“国内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有所下降,主要反映在最终需求、生活成本、增加值创造能力三方面。最终需求体现市场强度,生活成本体现人力资本的成长,增加值创造能力体现核心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尽管1998年中国“国内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第5位, 但这主要是部门运营(第2位)、储蓄积累(第3位)、资本形成(第6位)、 经济前景(第6位)等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结果, 反观最终消费需求(第40位)、生活成本(第38位)和增加价值(第26位)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则比较弱。
从“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来看,尽管中国自1995年以来的国际排名有较大提高,但是,直至1998年,由于出口竞争力的下降(第33位),加之国家保护(第40位)、证券投资(第34位)、国际开放(第31位)和汇率(第30位)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因而中国“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只排在第29位。即使这样,1998年仍有资本流动(第3位)、进口(第5位)和国际贸易(第9位)等三方面排在了前10位。
中国“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强的,1998年排在第5位, 但是,在6个具体项目中,只有政府债务(第2位)和财政政策(第4位)的排名靠前,其他项目的排名只保持了中等水平。
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排在第13位,应当说是比较靠前的,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在5个具体项目中, 只有科技劳动投入(第2位)排在了前10位,而知识产权(第38 位)和科技资本投入(第35位)的排名则非常靠后。正是由于中国科技人员投入较大,但人均科技竞争水平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尚未形成主流,不仅没能长期有效地提高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也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排名的稳定性。1999年,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从1998年的第13位大幅度下滑到第25位。
在8大要素中, 中国“国民素质”各具体项目国际竞争力排名之间的反差是最大的。在7个具体项目中,1998年虽有人口和就业两方面排在第1位,但其他5项则排在第32位以后,导致中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只能排在第24位。
近年来,可以与中国“科学与技术”国际竞争力国际排名的巨大变化或逆转相“媲美”的,只有“金融体系”。多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都比较弱,1998年甚至排在了第42位。但是,1999年却大幅度上升到第36位。虽然仍比较落后,但其发展变化却出现了好转迹象。这说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市场和服务质量都朝改善的方向发展。从具体内容或项目来看,利率下调、国家信用等级对金融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因而1999年资本成本竞争力排名比上年上升3位;得益于《证券法》的实施以及证券市场的规模化、规范化,1999年证券市场运营竞争力改善了3个位次,上升到第32位。但是1999年金融效率竞争力与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排名分别比上年下降1位和8位,这两项排名的持续下降,说明提高效率成为金融部门改革的当务之急。
(四)未来压力较大
根据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尽管中国“国内经济实力”和“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但其他6个要素的国际竞争力都相对较弱,国际排名也比较靠后,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上升势头受阻的几次反复就是明证。
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方面看,尽管“国内经济实力”的排名在近年有所下降,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会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因而“国内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即使不会有所转变,其下降势头也可能减缓或停止。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可能得以维持,其国际排名近期变化不会很大。这就意味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有优势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可能保持一定优势。
在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劣势方面,情况会有所不同。中国加入WTO 之后,将更加紧密、规范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其“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有可能进一步改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内外压力的刺激下,中国金融效率和银行部门效率有望得到改善,因而“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有可能进一步好转。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有可能止跌反弹,有所恢复。这三方面有望成为推动中国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的“新兴力量”。而在另外三方面,“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项目都比较落后,总体排名也非常靠后;“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虽排在中游,但大部分具体项目,即最关键的一些项目(如生活质量、教育结构、失业、劳动态度和劳动力等)的排名都非常靠后;“企业管理”方面,中国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公司运营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其增加值创造能力不仅低下,而且出现下降趋势,成为“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形式上看,除个别具体项目外,“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和“企业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多数具体项目都落后。从深层次上分析,这三方面的改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既不可能单纯依靠体制变更的速动效应一朝促成,也难以通过大量的经济性投入(即使国家经济实力允许)促其快速改善,而需要一定时期的逐步演化。这就意味着即使这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改善,在短期内也很难有实质性变化。但是,当代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确实需要这几方面的支持。没有“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良好基础,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国际竞争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将面临巨大压力和深层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