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摘 要】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两个层面:空间和特性。通过解析场所理论,分析实际空间体验案例,得出场所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异变性三种特性。突出场所特性在场所理论中的结构作用,探讨场所气氛的营造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理论;特性;特征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036-02
1.引言
“天气,清新宜人,而且温暖。我呆在拱廊里,坐在淡绿色的软垫沙发上。这时,广场里古铜色的雕像伫立在高高的底座上,背冲着我,我望过去,看这双塔耸立的教堂......”。[1]这是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其著作《建筑氛围》①中的一段描述。卒姆托为所见之物所感动, 随后他做了一个实验:把广场拿掉——感受消逝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了广场的氛围。
场所氛围能引起人的直观感受,是场所特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场所特性有助于理解场所理论,以及探寻场所设计的方法。
1.场所理论
1.1 场所理论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ulz)提出“场所理论”——“场所”(place)是有清晰特质的空间,是人、环境、建筑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的一种实体存在,其中不但包括三维的空间,还有时间的维度。(图1)场所理论强调人的需要和文脉特征。任何场所都是空间,但空间不一定能成为场所。
图1 场所要素图
1.2 场所结构和特性
诺伯格?舒尔茨通过对场所现象的讨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空间和特性两个层面。“空间”暗示构成一个场所的元素,是三向度的组织。[2]也就是说,“空间”给出场所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组织方式,强调存在物的关系[3] ;“特性”一般指“气氛(stimming)”,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强调人的感觉。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场所结构。
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4]所以,若是将“特性”与“空间”加以区分,或许可以赋予“特性”新的诠释。(图2)研究场所“气氛”特性,有助于深入理解场所与人的关系,掌握场所设计的方法。
图2 场所公式
2.场所特性的三种特质及案例分析
2.1 多样性
不同的行为发生在不同的场所,所以场所往往具有多种特性。
场地的特性由具体的造型和空间界定元素决定,包含了固定特征因素、半固定特征因素和非固定特征因素。[5]特征因素的差异使场所就有不同气氛,且多种决定因素可作用于同一场所。例如,坐落于山水都市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其虎溪校区环境优美,个性鲜明,主入口广场前区宽阔伴有起伏的曲面地形,后区地面呈台阶逐步上升,形成崎岖不平无规律的阶梯广场,身处其中可感受到绿树环抱中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图3、4)。
图5 重庆大学B区正门入口广场
2.3 异变性
场所的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将场所比作“时间的函数”,其特性随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发生异变。其中光线变化是对人的日常生活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可从重庆大学B区操场上一天的变化知著。清晨老人、学生晨练,上午十点,居民汇聚到此进行各种活动,下午,足球比赛在此进行,到了晚上,照明灯开启之后成群结队的人再次集结,直至夜深。(图6)从平静到热闹,最后归于沉寂,操场在气候与光线的影响下,在不同时段营造出了不同气氛,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图6 重庆大学B校区操场(早、中、晚)
2.4 小结
场所特性在最初的设计构思中被加以设想和预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特性和空间难免发生改变,场所结构也随之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若是积极的,会为场所注入新的活力;若是消极的,可能会导致场所的消亡。
3.延续的思考
场所特性和气氛是场所结构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场所的象征和灵魂,它能唤起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感知。如果将场所比作一颗种子,场所精神是蕴含新生命的胚芽,人是哺育生命的养分,而场所气氛就是表皮,包裹整颗果实,赋予其鲜明特性。如何营造场所特性?场地的固定特征要素(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是前提,非固定特征要素(使用者或居民的情感需求)是重点,并且可适当利用半固定特征要素弥补场地的不足。
诺伯格?舒尔茨曾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从过去到未来,自然到人为,物质到精神,场所与场地的本质区别是人的参与。场所特性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联系紧密,探索场所特性对深入研究场所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建筑氛围》: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作。
参考文献
[1][瑞士]彼得?卒姆托著,张宇译.建筑氛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2]诺伯特?舒尔茨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6,14,18.
[3]李晓迪.基于场所现象学的大学校园文化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4]同[2].
[5]盛露鸣.寻找失落的空间——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场所特征的流变与发展[D].上海交通大学,2007.
论文作者:黄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场所论文; 特性论文; 空间论文; 特征论文; 理论论文; 因素论文; 气氛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