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评估及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效率论文,成本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X2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首要的突出问题。本文以省域(本文内容涉及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简称为“省域”或“省份”)经济为对象,重点研究和评价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问题。对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可以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角度来研究:从绝对量角度,经济增长与环境代价之间的关系,国外的研究发现了EKC规则;而从相对量角度,经济每增长一个单位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呈现何种规则,目前尚没有深入研究。
本文将环境代价看成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成本,经济每增长一个单位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可视为经济增长过程中衡量环境成本效率的指标。论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效率进行测量,并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成本效率的变化规律,并且研究环境成本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讲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如何评估,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若从成本效率——即单位GDP产出所耗费的环境成本的角度来看,我国各区域(省域)的环境成本效率评估的情况如何?
第三,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效率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规律?
第四,省域间环境成本效率的地区差异如何,环境成本效率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
2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的研究回顾
随着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与广大民众对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越来越重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已经为很多国家所认可,各国也都越来越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条件来看待。在我国,党和政府已经非常明确地“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2.1 国外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就是发现环境库茨涅兹曲线。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古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在对全球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多年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动情况分析研究后提出,大多数环境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加,后下降。这种关系与1955年库兹涅茨(Kuznets)提出的收入不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类似,人们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curve,EKC)。这一规则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工业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但是对于现在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若仍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能会受到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的压力,国际国内的现实条件已经不能允许我们走这样的路。
2.2 国内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
EKC曲线提出后国内学者也陆续开展了类似研究,大体上可以用两个维度分成四种类型,一个维度是研究的地域范围,既可能是全国性研究,也可能是特定区域、省份与城市研究;另一个维度是研究的污染物范围,既可能涉及众多的污染物研究,也可能涉及单个与少数污染物的研究。在研究的结论上,主要是两类,一种是验证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符合EKC规则;例如崔宁宁和李升峰[1]分析了江苏省历年来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特征的关系,认为其符合EKC的理论,且曲线尚未达到转折点;吴玉萍[2]、刘耀彬[3]、王宜虎等[4]的研究分别证实了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和特征。另一种则是验证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不符合EKC的规则,并给出相应的解释。例如蒋妮姗和李新[5]研究指出苏州市污染量持续增长并未出现EKC曲线拐点;凌亢等[6]指出南京市废气、废物的排放处上升势头并非倒U形,环境污染呈扩大趋势。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污染绝对量上来研究,而从相对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同时付出的环境代价——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效率的问题尚没有深入研究。
3 环境成本效率的概念和测量
3.1 在衡量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时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率的关系
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的计算,既要考虑到环境代价的总量与绝对量,也要考虑到环境代价相较于经济发展而言的相对量——即为实现单位经济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环境成本。这样,相当于把环境成本作为输入变量(自变量),经济增长作为输出变量(因变量)来研究。一方面,从总量上研究,则可以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如EKC曲线就反映了这一规律;另一方面,从相对量来研究,即得到“环境成本效率”这一新的概念一一上述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比值:若输出不变(相同的经济增长),输入(环境成本)越小,则说明环境利用的效率越高;同理,若输入(环境成本)不变,输出(经济增长)越大,也说明环境利用效率越高。
若能够对环境成本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估,则将有利于:(1)衡量实现单位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即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以及破坏性大小;(2)从时间序列上观察环境成本效率的变化情况;(3)对各区域之间环境成本效率进行对比;(4)研究环境成本效率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改进。
3.2 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方法
若将社会生产和人类的活动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视为一种环境代价,即一种投入,环境成本效率的实质就是这种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关于投入产出效率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为比率法,即用产出与投入的简单比例关系来表示投入产出绝对效率的高低,该方法简单易用,但是它仅适用于单指标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第二种方法为参数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产出和多投入的相对效率测算,其最大优点是通过估计产出函数对投入产出的过程进行描述,从而使对投入产出的效率估计得到控制,其中随机前沿分析(SFA)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第三种为非参数法。相比较参数方法,非参数方法无须估计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从而可以避免因错误的函数形式所带来的问题。数据包络分析(DEA)就是最常用的一种非参数方法。DEA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的简称,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与W.W.Cooper等于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处理具有相同性质的决策单元进行多输入、多输出的比较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它可以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判断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所对应的点是否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并确定有效部门与非有效部门的差距。由于本文目的在于比较各地区之间的环境成本效率相对差异,而非关注投入产出的精确过程,并且在评价中涉及多个投入与产出,所以本文将采用DEA方法来对区域环境成本效率进行评价。具体的方法是把每个省份视为一个是决策单元,环境成本包括多个方面,可以视为多个输入变量,衡量经济增长的多个方面的指标则可视为多个输出变量。运用DEA方法,可以比较好的进行省域之间的环境成本效率的横向比较,也可以对单个省份的环境成本效率演变进行纵向对比。
3.3 数据收集与计算方法选择
根据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同时考虑了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选择以下变量作为衡量和计算环境成本效率的投入和产出指标:
环境成本是投入变量,选择以下五项指标进行衡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环境成本投入的产出就是社会生产活动取得的成果,本文研究首先选择反映国民经济总量、经济繁荣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作为产出变量,具体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三次产业的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所有数据的收集来自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http://db.cei.gov.cn)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在DEA现有方法理论体系中,在投入和产出变量确定之后,一般有CCR模型、BBC模型和Additive模型用于评测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其中应用广泛的是CCR模型和BCC模型,前者的特点是假设决策单元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而后者则是假定生产规模报酬递减。本文研究采用Frontier Analyst 3 Professional软件投入导向的CCR模型进行计算,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区域的环境成本相对效率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区域以省为单位,在计算数据时,少数有缺失数据的省份未参与当年效率的计算和排序,但上述处理并不影响计算得到的相对效率以及排序所反映的意义。
4 基于环境成本效率对我国省域经济进行评估
我们对所收集到的数据通过Frontier Analyst软件进行计算,选择CCR模型和以最小投入为导向的方法,考虑的出发点是相同产出下的最小投入,即考虑最小的环境代价来评价环境成本效率。下面是对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效率进行评估和分析的结果。
4.1 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的纵向评价
首先确定某一个省份为研究对象,然后将其每个年度的数据看成一个决策单元,通过计算同一省份不同年度的环境成本相对效率,可以观察和比较同一主体环境效率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情况。根据1991年-2007年间各省环境成本效率的计算结果,总体上看,各个省份在时间序列上环境成本效率都呈现上升趋势,但从具体过程看,大致可以归纳出如下三类变化趋势和特征(如图1所示)。
第一类,其环境成本效率呈现持续上升,几乎没有波动。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吉林、黑龙江、辽宁。
图1 部分代表省份1991年-2007年间的环境成本相对效率变化情况
第二类,其环境成本效率一开始持续上升,但是到了某一年份之后,其环境成本效率保持稳定,不再继续提高而是在一定水平上波动。这一类省份比较多,典型的如福建、广西、河北、江西、新疆、云南等。这类省份如何继续提高其环境成本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三类,其环境成本效率变化过程呈现较大波动性。典型的有:海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等。这一类省份环境效率的波动并无一致规律,有的在波动中上升,如四川;有的在上升到较高水平后才又发生较大的波动,如浙江和江苏。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他们环境成本效率之所以呈现出较大波动性的原因。
4.2 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横向比较
在省域经济的环境成本效率的横向比较时,首先固定年份,然后将同一年份中各个省份的数据看成是不同的决策单元,从而比较不同年度各个省份问的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的差异。通过软件的计算,可以得到每一年度的各个省份的相对环境成本效率大小,并将其进行排序,环境成本效率越高,排名靠前,数值越小。各省份历年的排名位置及变化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省份,其排名一直靠前,说明其环境成本效率持续较高。这类省份典型的如上海、天津,北京、广东、山东、海南、西藏也属于此类。
第二类省份,其排名变化呈逐渐后靠趋势。典型的如青海、宁夏,此外还有云南、新疆、河北等。
第三类省份,其排名变化呈现持续向前变化趋势。如江苏、黑龙江等。
第四类省份,其排名变化呈现正U型,即排名先靠前又逐渐靠后。典型的如福建、江西、广西等。
第五类省份,其排名变化呈现倒U型,即排名先靠后又逐渐靠前。如内蒙古、贵州。
第六类省份,其排名变化呈现在某一位置附近的上下波动,典型的如河南、陕西;其他部分城市的排名先后波动较大,无一定规律性,如湖北、湖南、吉林、辽宁、四川等。
总的来说,东部发达地区的环境成本效率相对较高,排名靠前;此外则是海南、西藏等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城市也具有较高的环境成本效率;环境成本效率相对较低的省份或排名逐渐靠后的多是西部地区省份;而更多的中部城市环境成本效率呈现波动。近年来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环境成本效率逐渐提高。所以虽然在总体上,我国各个省份的环境成本效率都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相比,其环境成本效率的表现更好。所以中部与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学习与借鉴东部发达省份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4.3 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的总体评估结论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效率是逐步提高的,但是在省际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需要对波动较大的省份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应该鼓励与促进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环境成本效率。
5 环境成本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环境成本效率的提高对于省域发展而言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那么环境成本效率到底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成本效率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提高,虽然有些波动,并且在不同省份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大的趋势还是存在;同时在进行省际之间的比较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环境成本效率的排名相对靠前。
因此论文提出相应的假设:在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成本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分年度计算人均GDP的绝对值与环境成本效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人均GDP的排序与环境成本效率的排序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验证上述假设。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检验结果汇总如表1。
从表1的结果来看,在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与人均GDP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均GDP的绝对值与环境成本效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体在0.6左右,人均GDP的排序与环境成本效率的排序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7左右,两者都表现出中度相关性。
相关分析的结论验证了环境成本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中度正相关关系,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环境成本效率也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几个:一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力度加大;二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因此在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所以从环境成本效率的角度来看,我国没有出现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中所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成本效率在地区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中西部地区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成本效率都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未来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当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代价的关系,学习和借鉴东部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小环境的代价,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6 结论
本文提出了环境成本效率的概念并且通过DEA方法对省域环境成本效率进行了测算,同时还对省域环境成本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总体上是不断提高的。
第二,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第三,环境成本效率在省际之间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
结论表明,在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受到同样的关注,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得到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成本效率的地区差异,因此应该鼓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学习,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文献引用:杨樱.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评估及比较[J].生态经济,2010(3):43~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