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探索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环境保护事业要走向深入,必须要铸建起三大支柱:一是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二是企业界的积极支持;三是公众的广泛参与。今天,中国企业界已经行动起来,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积极支持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1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一是相对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20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伊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完成工业化。

完成工业化有两个显著标志,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有的经济学家们说,实际上美国在1956年便完成了工业化,其标志是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因此,他们说从工业的“旧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的新世纪。也有的学者用“后工业时代”来描述这一过程。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来看,由于发展重点在基础工业,像原料工业、动力工业、钢铁工业、重化工、建筑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原料和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所走的是一条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破坏环境的路。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但是却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以后,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料和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大减缓了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长期工业化过程所铸造的大量消耗资源与环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在继续延续,并通过其“示范效应”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近20年来,我国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每年有千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新增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最密集的出口加工业基地,我国成为家电、服装以及其他各种轻工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之一,被称为“世界工厂”,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罕见。但是,这种增长模式对资源与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超常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超常的资源与环境代价。近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工业结构,整治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的行动,表明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于继续下去了。但我国工业化还远未完成,今后每年仍将有超过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新增劳动力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我们必须集中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工业化建设。按照规划,要于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现在算起还要18年,虽然比先前预期的时间提前了10年,但还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到本世纪中叶完全实现工业化,今后40~50年内我国至少要有4亿~5亿人口进入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如此巨大的人口转型和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其对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冲击,对全球市场体系和全球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如何完成我国的工业化呢?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一是沿袭西方工业化的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另外一条路是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历史的经验证明,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是一条不可持续的路。我国从1997年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从目前工业实际执行的模式看,仍是传统发展方式。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就是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特别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转变工业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当前,首先要调整发展思路,把工业的发展引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对各级管理干部,包括国家各级领导层、各级工商管理层乃至工业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高实行可持发展的自觉性。不解决认识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就难以实施。

2 清洁生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

工业生产从粗放型转向清洁生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清洁生产促进法》一改以往污染产生后的未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是环境立法方向的重大转变,也指明了生产领域特别是工业生产领域的发展方向。这部法律规定虽然是针对一切生产领域的,但也可以说主要是对工业生产领域的。这部法律要求企业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资源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并且通过绿色标志等制度的建立,扩大公众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的法律框架,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实施清洁生产主要把握好五项基本原则,即环境影响最小化原则、资源消耗减量化原则、优先使用再生资源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及原料和产品无害化原则。其主要技术路线和措施包括源头削减、生产过程控制和回收利用。所谓源头削减,就是要改进产品设计、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使用清洁的或者可再生的能源、运用先进的物耗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所谓生产过程控制,就是要改进生产流程、调整生产布局、改善管理、加强监测、减少跑冒滴漏、防止物料和能量损耗等。所谓回收利用,则包括厂内回收利用和厂外回收利用,把废物变为资源。

实施清洁生产,意味着我国工业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即从传统粗放式的生产转向集约式的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就是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工作环境,保护职工健康,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实施清洁生产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建立工业生态园,是推行清洁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典型。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互为利用,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建设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雏形。如工业区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的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中绿地占有很大比例,并实行合理布局等等。但是,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生态工业园就不远了。工业生态园是走向循环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广阔的前景。

实行清洁生产,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呈现出的一个新态势。中国要在未来十几年内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就必须紧紧跟踪这一新的动向,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我国真正走上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3 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不是靠简单的号召和下达文件就能做到的,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综合决策机制,提高政策决策的水平。西方国家为了防止重大发展决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行了对政策和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谓“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一切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有重大环境影响,而又没有有效防治措施的政策和规划,就应当缓行;对于有环境影响,但有防治措施的可以实行,在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上采取防治措施,把环境问题堵截在行动之前,这是人类在对待发展问题认识上的长足进展,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大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2002年10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国民经济各项专业发展规划,作出了先评价后批准实行的规定,这是我国环境预防方针的重要发展,对于防治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部法律对诸多的发展规划作出了环境影响评价规定,工业发展规划也被列为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领域。工业发展规划,包括了国家、省、市各级的规划,如果从开始做规划起就注意环境影响并采取防治措施,我国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可以限制在最低程度,边建设、边污染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集中更多的物力财力去解决现存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治理目标就有望比预期提前实现。

工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是广泛的。我认为以下几条是重要的:一是根据本地的环境条件,正确选择工业结构,对于沿海许多地区来说,环境容量已经很有限,工业发展就要选择无污染或轻污染的产品;对于缺水地区来讲,就要避免选择高耗水工业产品。二是工业技术的选择,要选择原料和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工业技术,严禁选择过时的、走向被淘汰的工业技术;三是在建设的同时,就同步建设防治环境污染的配套设施,排放物达到国家标准并对工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四是组建工业生态园区,将工业园内各企业的工业废物和有害排放物作为资源,在企业间循环利用,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五是工业合理布局,不构成对市区特别是居民区的危害;同时,要避免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和对风景名胜区的不良影响。总之,工业生产过程要无碍于职工健康和周边环境。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如果达到了上述要求,我国工业生产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任何一部好的法律,只有切实执行才能显示其实际效力。《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一部好的法律,我们希望能得到全面地、切实地执行。

标签:;  ;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