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名的起源与确立_重庆发展论文

重庆地名的起源与确立_重庆发展论文

重庆的地名由来和建置沿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革论文,重庆论文,地名论文,由来论文,建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庆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嘉陵江蜿蜒其间,以重庆为代表的“巴山”地域经过历史的变迁,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重工业基地。今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将万县、黔江、涪陵两市一地所辖行政区域划入重庆市,设立重庆直辖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2万人。这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重庆地区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从周初巴国定都江州到现在已有3000年历史。如果从禹娶涂山的传说算起,更在4000年以上。但“重庆”作为地名出现在史籍上却比较晚,已发现的记载“重庆”这一地名的正史文献时间最早的是《宋史》“光宗本纪”和“地理志”。关于重庆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帝王“潜藩”(指皇帝在未即位前的封地。宋制:在即位后均升为府等)而名。重庆在北宋时为恭州,南宋光宗继位前,于孝宗淳熙十六(1189)年被封于此,是年又受禅为帝,于是取双重庆贺之意,改恭州为重庆府,是为“重庆”得名之始。二是合取两地的地名为名,因重庆位于绍庆与顺庆之间,即取双“庆”之意为府名。至于重庆简称“渝”,则因重庆曾三度为渝州州治(隋开皇元年至隋大业三年,唐武德元年至唐天宝元年、唐乾元元年至宋崇宁元年)而得名。

在殷周时期,重庆属以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直到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大将张仪灭了巴国,重庆地区才统一到秦国版图之中。秦中央政府在原巴地设置巴郡。汉承秦制,西汉初期的重庆地区仍设巴郡及南郡巫县,鱼复县已划归巴郡。西汉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在全国设置了监察地方的13个“刺史部”。这13部虽系监察区域,但却成为后世地方政区州、郡、县三级制的滥觞。重庆地区属益州刺史部。

隋统一全国以后,决心改变“当前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的情况,对东晋南北朝以来滥设州郡之弊加以整治、省并,实行郡县二级制,在今重庆地区共设7郡20县。到唐太宗时又划分全国为10道,分道监理地方事务,今重庆地区分属剑南道、山西道和江南道。除“道”这种监察系统之外,全国实行郡(州)县二级制,重庆地区在唐中期大致设置13州(郡)48县。宋代在重庆地区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基本依照唐制,但在名义上和层次上有不少变化,例如改唐时“道”为“路”,由于“一路之事,无所不包”(《文献通考·职官考》),故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一改隋以来的州县二级制为路州县三级制。与州同级的还有在一些要冲的路设军,如綦江的南平;有在盐井等经济中心地方设监,如巫溪的大宁监。所以地方机构就成为路——府、州、军、监——县这样三级制,总计北宋末今重庆地区共有2路10州1军33县。

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全国共设置了10行省,重庆地区属四川行省。在省以下辖路、府、州、县,废除宋代军监制度。今重庆地区共设置2路1录事司2府9州21县3长官司1安抚司和2军民府。明代不称“行省”,而称“布政使司”,其下仍设府州县三级制。今重庆地区属四川布政使司,分置重庆府、夔州府,下设3州25县。清代又改布政使司为省,今重庆地区属四川省,到清末重庆地区共设2府2直隶州1直隶厅及2州1厅24县。

民国三年在重庆地区设东川道,共辖36县,其中达县、宣汉、渠县、开江、万源、大竹等县不在今重庆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西迁重庆,1939年定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今重庆地区直属于西南军政委员会(驻重庆市)的川东行署区(驻北碚),包括壁山、万县、涪陵、酉阳4专区全部及大竹专区的梁山、垫江2县,其时重庆仍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虽改重庆为四川省的地级市,但直到1958年重庆还是计划单列市。1983年国务院再次决定将重庆市列入全国首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为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且有利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一安排管理。今年3月,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设立了重庆直辖市。

标签:;  ;  

重庆地名的起源与确立_重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