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期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_总需求曲线论文

中国转轨时期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效应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高速增长, 期间伴随着相当明显的周期变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国家赖以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市场失效的矫治、对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塑与调整、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调控等方面,财政政策的功能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不可替代。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陈共,1995)、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运行(江晓薇,1996)及财政政策的相关问题(郭庆旺、赵志耘,1994;贾康、傅道鹏,1996)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对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并不多见,本文将在这方面作出尝试。

早在1969年,汉森(Hansen.B)就对比利时、法国、原西德、意大利、瑞典、英国和美国等7国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80 年代,日本学者借鉴汉森的方法对美、日的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文将采用修改的汉森模型,首先从短期的观点出发,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财政支出、收入和税收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活动水平,进而揭示财政政策能起多大的稳定作用,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研究方法说明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财政政策的两个基本功能——稳定和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其作用。财政政策的实施是政府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两方面来影响国民总产出,在我国,税收体制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因而在计算分析时,我们采用修改的汉森模型。

2.在财政政策效应的计量分析过程中,将总效果(效应)区分为基于内在伸缩性(built-in flexibility)(由于财政政策的本身特点,如累进税率和福利及补贴等,使其具有自动调节经济,部分地减少经济波动的作用)的自动效果和基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即政策当局在进行需求管理时, 根据市场和各项措施的特点,相机地选择采取的措施,如政府支出和税率表的变更等)的自由效果。

(二)模型的分析

设Y=实际GNP,C=实际民间消费,G=实际政府购买,X =实际出口,M=实际进口,P[,Y]=GNP平减指数,P[,c]=消费价格指数, P[ ,g]=政府购买价格指数,P[,i]=投资价格指数,P[,x] =出口价格指数,P[,m]=进口价格指数,P=去掉间接税的消费品价格指数,T[,i] =间接税减去补贴,T[,d]=个人税减去个人来自政府的转移,t[,i]=间接税率,t[,d]=边际个人税率,a=边际消费倾向,则修改后的汉森模型如下:

Y=C+I+G+X-M (1)

P[,y]Y=P[,c]C+P[,i]I+P[,g]G+P[,x]X-P[,m]M(2)

P[,y]Y-T[,i]-T[,d]

C=α────────────+β (3)

P[,c]

P[,c]=P(1+t[,i]) (4)

T[,i]=PCt[,i](5)

T[,d]=(P[,y]Y-T[,i])t[,d]+γ (6)

M=m(Y) (7)

其中β与γ是常数项,(1)式与(2)式分别是国民总产值的平衡条件的实际与名义表示;第(3 )式是消费函数将实际民间消费表示成实际纳税后收入的一次函数;第(4)式是定义式, 表示去掉间接税的消费品价格与间接税完税价格之间的关系;第(5)式及第(6)式分别是确定间接税以及个人税的方程式;(7 )式是将实际进口额表示成实际GNP的函数。

用上述模型,计算G,t[,d]及t[,i]小的变化对实际GNP的影响,即相机决择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可得下式:(此式以及以下各式关于价格水平都假定:P[,g]=P[,i]=P[,x]=P=1)。

1

E[,discr]=─〔(1+t[,i])dG-α(P[,y]Y-T[,i])dt[,d]-

J

C-β

(───)Cdt[,i]〕

C

J=(1+m')(1+t[,i])-α(1-t[,d]) (8)

在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总效果中,有基于税收或转移支出的结构伸缩性效果,也有财政支出变化的效果,这种变化起因于政府购买价格的上升。为了正确测定财政活动的总效果,我们对以上模型做如下处理:将确定间接税及个人税的(5)与(6)两式删掉,将(4)式换成

T[,i]

P[,c]=P+── (9)

C

则在改变的模型中税收不具伸缩性的性质。下面我们计算G,P[,g],T[,d]以及T[,i]的变动对实际GNP的影响,得到变化的总效果:

1 T[,i] β

E[,tot]=─〔(1+───·─)dG+αGdP[,g]-αdT[,d]-

K

C C

C-β

(──)dT[,i]〕

T[,i]β

K=(1+m')(1+───·──)-α (10)

C

C

汉森将E[,tot]视为预算变化的总效果, 预算的自动效果是从E [,tot]中减去E[,discr]的差额,即:

E[,aut]=E[,tot]-E[,discr]

为了便于与经济增长比较,我们采用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效果,分别定义三种效果:

E[,discr]

1.自由的效果:e[,discr]=────

Y-1

E[,tot]

2.总效果:e[,tot]=────

Y-1

3.自动的效果:e[,aut]=e[,tot]-e[,discr]

三、财政政策效果的测算

(一)数据来源及参数估计

1.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税务年鉴》。其中个人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工资调节税、资金税和个体工商所得税等;直接税包括所得税、土地各税、契税、房产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税等。

2.参数估计:t[,i]—将间接税变化额的估计值除以要素费用的GNP变化额计算该比率,使用其年度平均;t[,d] —将(个人税—政府事业财产所得)的变化额的估计值,除以要素费用的GNP变化额, 计算该比率,使用其年度平均值;α—实际个人消费对纳税后的GNP 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取回归系数;m—实际进口对实际GNP用最小线性二乘法线性回归,取回归系数。

(二)测算结果

利用上述模型,测算1981至1996年度中国财政活动的效果。测算结果如下:

表1 财政活动对总需求的效果单位:%

年度总效果自由的效果自动的效果

19810.47 0.69 -0.22

19820.55 0.94 -0.39

19830.54 0.98 -0.44

19841.18 1.90 -0.72

19850.12 0.94 -0.82

19861.29 1.76 -0.47

19870.68 1.12 -0.44

19881.06 1.60 -0.54

19891.16 1.27 -0.11

19901.12 1.71 -0.61

19912.13 4.26 -2.13

19922.01 4.24 -2.23

19932.12 4.13 -2.01

19943.52 6.23 -2.71

19951.63 2.79 -1.16

19961.15 3.27 -1.76

表1中第二列是财政政策的总效果, 这一效果是将基于财政收支变化(以不变价格)的国民支出总值的增加额除以上年度GNP 之比率来表示的,从而这个值e[,tot]表示财政收支两方面的变化能使GNP提高多少百分比;第三列和第四列分别是自由的财政政策效果和自动的财政政策效果,由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税收是自动地增大,所以自动效果通常取负值。

四、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利用上节数据,对我国的财政活动进行评价。首先,从长期的观点对财政活动相对于总需求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将表1 中的数据按期间计算平均值得到表2。从表2可以得出下列事实:

表2 财政活动对总需求的平均效果单位:%

国家 年度 总效果 自由的效果自动的效果

中国

1981-1996 1.32 2.36 -1.04

中国

1981-1989 0.78 1.24 -0.46

中国

1990-1996 2.01 3.80 -1.80

日本

1955-1965 1.75 2.71 -0.96

美国

1955-1965 0.25

--

瑞典

1955-1965 0.80 1.56 -0.76

西德

1955-1965 0.90 2.43 -1.53

英国

1955-1965 0.00

--

法国

1955-1965 0.71

--

比利时 1955-1965 0.49

--

意大利 1955-1965 1.00

--

资料来源:日本的数据来自藤田晴(1972),其它7 国的数据来自Hansen(1969)。

1.从1981年到1996年间的平均值来看,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总效果使实际的GNP平均增长1.3%,由于这个期间实际GNP 的平均增长率约为9.9%,所以其中不足一成半是财政活动的贡献。

2.将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分成自由的效果和自动的效果时,1981年到1996年间自由的政策使总需求增长大约2.4%; 自动政策使总需求减少约1.0%。

3.在自由政策对总需求增大约2.4%的效果中, 由于政府对商品和劳务支出增加的部分约为1.8%,减税的部分约为0.6%,所以自由的政策对总需求增大的效果主要来自政府购买的增加。

4.若将时间分成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在对GNP 增长的贡献上,90年代较大,因为我国在90年代,各项财税改革陆续出台,健全了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

最后,把中国的财政活动的总需求增大效果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战后一段时间的效果进行比较。从表2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出, 财政活动的总效果,除英国外都是正值,中国除比日本小外,比其它国家都大,即使是日本,在90年代其总效果也不如中国大,这是自由政策对总需求效果强的缘故。

五、财政的稳定化效果

下面研究财政对经济活动短期变动的稳定化效果。图1 上方的实线表示中国GNP增长率(实际表示)的周期变动,从这个实际增长率(g)中扣除各年度财政活动的总效果就得到了不进行财政活动的经济增长率,在图1中表示出来就是点线曲线。 汉森把它称为“纯粹周期”(purecycle),将它与实际周期的增长率的稳定度相比较, 就可以评价财政的稳定化效果。

由图1明显可见,中国GNP的变动类型与除去财政活动影响的纯粹周期大体上是相同的。在80年代,GNP 的实际增长率与纯粹周期的增长率几乎没有差别;而在90年代,GNP 的实际增长率较纯粹周期的增长率要缓和得多,尤其在1994年最为明显。因此,中国财政活动的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有所贡献,且90年代的稳定效果较80年代的效果明显。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财政活动的稳定化效果,我们引入下列数量化指标(称为稳定指标)来刻划财政活动对短期变动的衰减效果。稳定效果指标如下:

其中,g是实际增长率,g*是除去政策效果的纯粹增长率。g'和g*'分别是g'与g*的趋势值, 它们分别是对时间序列数据用线性回归拟合推算出的。

指标D也可用于表示自由政策的效果,此时只需将g*[,discr]=g-e[,discr]视为纯粹增长率,将D记为D[,discr],g*[,tot] =g -e [,tot]记为D[,tot],从而把自动效应的衰减效果记为D[,aut]=D[,tot]-D[,discr]。

表3是根据中国数据计算的指标值, 并将其与战后发达国家的测算结果加以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的财政活动的总效果D[,tot] 对实际GNP增长率的短期变动具有缓和作用,较多数战后的OECD 国家效果差,与日本的效果相当。财政的稳定化效果,几乎都是内在稳定因素所致。

表3 财政活动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效果的国际比较

单位:%

国家

年度 总效果D[,tog] 自由的效果D[,discr]

中国

1981-1996186

中国

1981-1989103

中国

1990-1996237

日本

1955-1965197

美国

1955-19654917

瑞典

1955-19653114

西德

1955-19654215

英国

1955-1965-11

-

法国

1955-196512-

比利时 1955-196531-

意大利 1955-196539-

国家 自动的效果D[,aut]

中国 11

中国 7

中国 16

日本 12

美国 32

瑞典 17

西德 27

英国 -

法国 -

比利时-

意大利-

资料来源: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同表2。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稳定和发展的观点看,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其总效果使实际GNP增长1.3%,这个期间(1981—1996)实际GNP 的平均增长率约为 9.9%,从而在实际GNP的增长率中,财政的贡献约为13%,且在90 年代的效果更为显著。自由的效果(基于相机决择的政策)使总需求增长约为2.4%;自动的效果(基于内在伸缩性的政策)使总需求减少约1.0%,此总效果比日本战后的高速增长期的总效果(财政活动对实际GNP 增长率的贡献为17%)略差,但比其它发达国家战后一段时间的总效果都大。

从稳定的观点看,我国的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经济有所贡献,且90年代的稳定效果较80年代的效果要大。虽然比战后日本的财政的稳定化效果明显,但与战后的其他国家相比并不明显,这与我国的税收体制与西方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标签:;  ;  ;  ;  ;  ;  ;  

我国转型期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_总需求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