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志 山东省临清市松林镇中学 25265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基础在创新教育,希望在青少年。因此,我国推进教育创新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但由于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对有效提问有主观误区,现实中存在着诸如“是不是”、“对不对”、“懂了吗”等无效、低效提问。思品课践行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走出有效提问的误区。
一、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认识误区,全面把握有效提问的内涵
随手翻阅教育报刊,诸如“××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之我见”等标题语句目不暇接,试问我们教师在热衷于追求“课堂有效提问”的时候,是否真正全面把握了其内涵?我们发现很多思品教师把有效提问中的“有效”理解成仅指“效率”、“效果”,在提问中狭隘地追求和关注效率和结果,过度注重提问技术设计,课堂上完全按照自己“精心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学生思考老师穷设的问题,阻碍甚至阻止了课堂师生间智慧火花的碰撞——生成性问题的出现,使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状态和局面被消解驱赶,无形中将教学的结果和过程、效率与动机对立起来,割裂了“提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关系,违背了有效教学的原本意义和价值,很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笔者认为,从价值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是当前流行最为广泛、最深入人心的“有效教学”的核心构成单元,是有效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有价值交流的一种常用教学技能和方法,是通过师生良性互动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检查学习巩固知识、满足自信心需求、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特点是,问题预设精巧,提出时机把握准确,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回应和应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师生间互动式的思维“对话”呈现出最长持续态势。
二、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角度”误区,立意于三维目标
从课程标准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在社会问题面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角度来立意,让学生在设问与解答的过程中探索积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增强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树攻坚克难、积极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讲授《迈好青春第一步》一节时,我在课堂提问上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我结合课本标题预设了两个知识问题:1.青春时节作为我们的花样年华对人生有什么重要性?2.怎样让“青春更美丽”?学生自读了课本,分组进行了“讨论”,很快举手回答了课本上找到的标准答案。一问一找一答,“问题”解决了,学习得很轻松,时间很富余。
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学生学习了“青春”基础知识后,我依据三维目标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搜集古今中外人们对待青春不同态度的典型案例,辨析“姜子牙八十岁辅佐武王成就西周霸业,所以青春第一步迈好与否无所谓”。问题抛出后,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有的冥思苦想,有的查阅手中各种资料,有的小组内交流互通有无——几分钟后学生争相展示各自观点。一个学生站起来表示“支持认同”并述说了佐证材料,没等老师指名,另一个同学立即“批驳反对”,也言之凿凿地罗列证据——正反双方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下课铃响了,争论还没有停下来,这个“问题”也没解决。
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这两节课哪节是成功的?我们不难下结论。因为在所有活动中,思维活动是最高级的,教学的本质就是引领学生的深度思维,培养其质疑能力。从三维目标层面立意提问,课堂用思维红线贯穿,以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善思多思为主,没有了知识的灌输,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学生们质疑问题无拘无束,思考问题尽心竭力,提出见解踊跃积极,展现自己个性特征淋漓尽致。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利于未来的健康发展。
三、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主体误区,将“问”权还归学生
目前思品课堂仍充斥着老师垄断提问权力、师生对话“仪式”性现象:老师“呕心沥血”设疑问难,学生习惯性举手,从课本找来只言片语“比着葫芦画瓢”展示回答,老师再补充讲解强调点拨,一节课“师问——生答——师讲”循环往复。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提问主动性,变得不敢问也不会问从而没有“问题”了。实际上这正表明教学产生了严重问题,它泯灭了儿童(学生)无限可能性的发展心火,使追求有价值人生的创新活力逐步丧失。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是有效提问的主体。思品课堂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效提问的主体,老师应该主动退到“幕后”,让学生勇敢地在“前台”引吭高歌、激扬文字,促使其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演员”,在“台上”多想多问多说,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幼稚浅薄,不管观点看法是对是错或者模棱两可,学生能提出就代表着勇气和兴趣,就说明学生真在用心思考,真正把大脑运转起来,就证明老师已领悟了教学的真正本质,把“问”权归还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启示每一位思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出有效提问的误区,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实现有效提问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统一,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文作者:田洪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误区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