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汕头市粮食问题的战略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汕头市论文,对策论文,粮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通过对汕头市粮食现状的分析,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协调处理粮食生产自给率与购进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汕头市 粮食 对策
1 前言
汕头市是粤东沿海的港口城市,位于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出海处。全市辖龙湖、金园、升平和达濠四区及澄海、潮阳、南澳三县(市),土地总面积2064.4km[2],总人口381.9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3%。至1992年,全市耕地总面积5.35万hm[2],耕地粮食年产量16785kg/hm[2],总产量达73.63万t,人均口粮192.78kg,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高产缺粮区。解决汕头市38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是该市国计民生的头件大事,是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优势,把汕头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社会安定的基础。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这个战略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汕头市粮食问题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势,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战略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2 粮食问题的现状
2.1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对耕地和粮食需求的压力大
汕头市总人口达380余万人,比解放初期增长了2.43倍,自然增长率为14.23‰,1992年人口密度为1850人/km[2],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6.52倍,全国的18.32倍,全世界的146倍,是典型的地少人多地区,土地资源极为宝贵。在现有土地资源中,耕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2.95%,人平耕地仅140m[2],按农业人口平均也只有200m[2],人均耕地面积大约相当于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的22.34%,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1.17%,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长期以来,为解决吃饭问题,采取了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粮食作物连年高产丰收,1993年全市稻谷年产量达到15270kg/hm[2]。虽然粮食生产连年保持高水平,但“高产缺粮”、“增产不富”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全市人均粮食占有量,几十年来徘徊在200kg左右,人均收入也没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压力巨大。据农委和粮食管理部门统计,在丰收年景,全市粮食自给率也仅为60%,如遇歉收,缺口更大。1993年人均口粮仅165.36kg,如按年平均每人400kg计算,自给率不足42%,是一个典型的高产缺粮区。
2.2 耕地锐减,进一步加剧了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汕头市耕地减少速度大大加快,人平耕地面积直线下降。据有关资料介绍,从绝对量看,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全市耕地净减少为5000hm[2],平均每年减少172.4hm[2]以上;1979~1985年的7年间,耕地从25.31万hm[2]减少为21.99万hm[2],平均每年减少4700hm[2],分别为过去30年间耕地净减面积和年平均递减面积的6.5倍和27.5倍;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减少情况看,50年代人均约550m[2],60年代降至410m[2],70年代再降为330m[2],80年代人均耕地继续下降为300m[2]。汕头市副市长黄遵忠在1994年全市耕地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全市耕地面积仅为5.35万hm[2],人均耕地锐减为140m[2]。耕地锐减速度如此之快,人均耕地数量之少,在全省乃至全国皆是少有的,耕地、人口和粮食的矛盾十分尖锐。
2.3 长期受粮食自给率和购进量之间比例的困扰
汕头市由于耕地减少,人口的密集,同时受到国家政策、国内外粮食市场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自给率和购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难以协调。根据1985年原汕头市(含揭阳、潮州两市)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测算,设想全市粮食消费量,按人均占有粮量325kg为暂定标准,假定全市人口增长率分别按每年10‰、11‰、12‰三个档次递增,粮食的自给率按50%、55%、60%、65%、70%、75%六个档次,粮食年亩产(1/15hm[2])分别以850kg、875kg、900kg、925kg、950kg五个档次来衡量,同时考虑到全市农业部门预测的2000年全市耕地从1984年的23.75万hm[2]减缩为20万hm[2]的情况,经过120个组合方案的计算和综合比较,并考虑粮食市场调进的动态可能变化,初步认为,当人口年增长率为11‰时平均每年全市粮食按327.75万kg增量递增计算,结果得出:如粮食自给率为70%,每年粮食调进量8~9亿kg;如自给率为60%,粮食调进量将增到11~11.5亿kg;如自给率为50%,则年调进量需增至15亿kg左右。可见,自给率过高,将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高”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建设,对经济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自给率过低,则增加粮食购进量,造成过分依赖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被动局面,风险性大。因此,如何正确调整好粮食自给率和购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历届地方政府所碰到的一大难题。
2.4 国内省区贸易摩擦和交通运输条件限制了汕头市粮食的流通
在放开粮价以前,粮食部门只能亏本经营,本地加工业因低粮价而获益的状况已经妨碍了粮食流通,而地方政府又用行政手段进一步限制粮食销往外省区,迫使缺粮省区不得不增加进口。最突出的例子是广东省1989年从泰国进口大米超过80t,使当年全国进口大米数量超过100万t,占世界第一位。此外,汕头市交通运输瓶颈现象较为突出,运力严重不足,也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区际间粮食的流通。
2.5 城市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
1993年8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调整后的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今后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建立在先进工业基础上的商贸、金融、运输为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外向型综合性,多功能经济特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基地;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而这一时期,工业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如1993年,汕头市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总产值增长80%以上,占全市工业新增产值的一半以上。因此,从农业粮食生产部门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包括土地等,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
2.6 自然灾害威胁和农业生态隐患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高产
多年来,由于指导农业生产存在片面性,对资源只重利用忽视保护,只重近期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和长远建设,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隐患。目前,全市仍有32%的耕地受旱、涝、潮威胁;寒露风、台风、龙舟水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很大。这些隐患、尚未得到切实的防避和治理,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高产。
2.7 忽视粮食生产、盲目发展工业的现象较普遍
当前,汕头市有一种流行甚广的论调,即“3万亩(1亩=1/15hm[2])水稻收入是300万元,3000亩花卉、经济作物收入也是300万元,300亩仓库租金收入还是300万元,30亩工厂厂房生产收入更是300万元”。这种论调有着十分广泛的思想基础,成了重工轻农、忽视粮食生产、滥占耕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并已造成严重恶果。如汕头市1986年减少耕地375.13hm[2],其中改成果园和鱼塘的达212.73hm[2],占56.7%。另据有关国土部门统计,全市1984~1986年共减少非农占用地约4000hm[2]。单就汕头市金园、升平和达濠3个县级区而言,1986年减少耕地达268.93hm[2],大量近郊优质耕地锐减。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汕头市农业宏观战略的实施,造成地区经济的严重困难,还必将给子孙后代留下无穷的后患。
2.8 粮食减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人口对粮食生产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汕头市粮食的减销因素日益增长。从汕头市的市情分析,当前影响粮食减销的原因至少有四个主要方面:(1)食物结构的改变,食肉比重提高,使人均粮食的实际消费量逐年减少;(2)饲料工业的发展科学饲养方法的推广,减轻了畜牧业对饲料粮食的依赖程度;(3)劳务输出门路广,增长快,“吃外地粮”的人口日益增多;(4)工业用粮不断减少等。由于以上粮食减销因素,促使粮食的需求量减少,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汕头市耕地、人口对粮食生产的压力。
纵观上述,解决汕头市粮食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处理好粮食生产的自给率与购进量之间的关系,一定要防止两种不切实的倾向:一是一提到粮食,就过分强调要靠自己的生产来解决,而忽视市场经济必须是全方位开放式经济的重要作用;二是认为粮食市场开放,可全由市场调节,通过从外地购进来解决,因而盲目乐观,忽视了市场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走入那种认为有了市场经济就有一切的误区。诚然,汕头市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极为珍贵,人口压力巨大,粮食要全靠自己生产来解决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最高效率的发挥,过去“以粮为纲”的历史就是深刻的教训。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全靠购进,问题也不少。就国际粮食供况而论,虽有可能,但汕头市出口创汇不多,通过易货贸易来抵偿的路子尚在探索,至少在短期内要大量解决尚有困难。国内开放粮食市场虽对购进粮食有利,但又受国内贸易摩擦以及各地粮食生产不稳定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因此,正确解决粮食问题,应制定出近远期不同的措施。目前还应发挥我市农民善于精耕细作及贩运经营较有活力的优势,以自种为主,购进调剂为辅,常年留有储备作为近期原则。从长远看则宜用发展的眼光,探索国内外粮食市场行情,逐步建立购进粮食的稳定渠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及时大胆调整粮食自产和购进两者的比例关系,加强区际协作,以便为汕头市经济发展,尽快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提供更大的空间。
3 解决汕头市粮食问题的战略对策
3.1 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汕头市粮食问题的重要措施
土地是人类永续利用维持生存的根基,是农业特殊的生产资料。汕头市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必须十分珍惜。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汕头市人口增长率仍然偏高。现有人口平均密度比全国高18倍以上,人均耕地仅达全国的1/10略多一点,国民生产水平、收入、粮食水平均比全国低,而人口增长速度仍比全国快。因此,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地缓解土地、人口、粮食之间的尖锐矛盾,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当然,经济发展,适当占用一部分耕地也是难免的,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协调经济建设与占用耕地的矛盾。针对汕头市的现状,宜充分利用各种非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各种开发性经济建设,还应尽可能利用海滩、沙荒地、丘陵山坡地等建立各类开发区。如建于荒滩地上的广澳和龙湖开发区,以及建于丘陵山坡地上的桑埔山开发区,便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成功例子。
3.2 依靠科学种田,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证一定比例的粮食自给率
在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中,决不放松粮食生产,需要保持必要的基本粮田。就全市而言,现阶段的6:4粮经比例较为适宜。当然作为局部地区的少量调整也是必要的。为保证一定量的粮食自给,依靠科学种田,提高粮食单产,是稳定粮食总产的主攻方向。要充分发挥汕头市农民精耕细作的优势,使传统技术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大力推广以良种为中心的一整套科学种田先进技术。扩种“杂交稻”和优质米品种;改良土壤,提高中、低田产量,促进平衡增产;合理轮作,扩大复种、间套种,早造多插水稻,晚造多种番薯,扩大冬种薯类和小麦、杂粮;提供当年生和多年生农作物的不同生产配置,有利于按粮食市场动态,进行必要的及时调整,以争主动。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弥补耕地不足,确保粮食需求量。潮阳市关埠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三高”农业,连续8年超“吨谷镇”就是依靠科学种田,提高粮食单产的成功例子。
3.3 对外开辟粮食引进渠道,对内实行以工补农政策
对外开辟粮食引进渠道,建议以国营粮食部门为主导,搞包干制。农村调整布局的粮食缺口,由县、区、乡村逐级负责,面向国内、再向国外,搞长期贸易合同。在市内产粮区必须坚持粮食合同定购的政策。要坚持继续开放粮食市场、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多渠道、多门路、多形式经营粮食的方针,争取与省内外、国内外实行商品交换或挂钩调进粮食。
实行以工补农政策时要优先落实以工补粮。汕头市有的工副业发达地区和乡村,实行生产资料“公价”供应,稻谷收成“高价”收购,出现“工业发达、农业不衰”的局面,都是十分可取的经验。
3.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必须是全方位开放式经济。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生产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区域的农业发展要以国际交流和合作为条件,通过世界市场来实现。发展外向型经济是解决资源紧缺和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通过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可以使汕头市丰富的劳动力,较大的加工能力与国外丰富的资源、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相结合,把社会再生产的两头(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从区域内扩展到区域外。只有这样,汕头市农业资源的配置才能更为优化高效,才能更大程度地摆脱由于受某些农业资源的限制而影响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才能和其他区域共同分享世界范围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制订汕头市粮食问题的发展战略,必须置于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之下,必须着眼于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只有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拓展创汇农业,才能为大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找出路。
3.5 及早研究“复关”条件下汕头市粮食问题所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复关”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得诸如减让关税,减少和取消包括数量限制在内的非关税措施和壁垒等优惠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样也要减让农产品关税,减少或取消一些贸易限制措施等。这样,其他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一些成本低,数量多、质量具相对优势的粮食产品必定也会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同我国粮食产品形成较强的竞争,会对我们某些粮食产品带来较大的冲击。据研究,近1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许多粮食产品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根据农业部关贸总协定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按照关贸总协定统一要求的口径计算,我国小麦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67%,大米高出46%,玉米高出38%。按1990年价格计算,小麦高出12.3%,大米高出47.7%,玉米高出16.6%。因此,“复关”以后,必将对国内粮食生产形成严重威协。应及早研究,争取主动,采取相应的战略对策。
3.6 常年储备,提倡节约用粮
在搞好粮食生产和调剂补缺的基础上,要充分发动粮食部门和广大农户,做到常年留有储备,以丰补歉,防御灾害,做到在任何情况下粮食都有可靠保证。当然,抓节约用粮更为重要。目前,粮食消费的现象确实十分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来稿日期:199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