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增多,规模越来越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水利工程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受多方因素影响,随之也出现了不少的施工问题。对此作者在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当下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其施工效果的关键性施工技术要点,以供业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必须要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混凝土是水利工程中普通的基础材料,以自身具备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质量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常见技术问题
1.1冻胀裂缝问题
水利工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地质、水文、气候,其直接导致水利工程在施工中出现技术性的问题,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冻胀裂缝,其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病害问题。虽然在民用工程中混凝土裂缝在不超过一定限界值时,对其结构影响并不大,毕竟混凝土带缝工作本就是常态。但由于水利工程受地质、水文等因素影响极大,所以应当尽可能避免其带缝工作。而水利工程裂缝的产生大多是因为混凝土施工技术、混凝土材料及其配合比以及外界因素等的影响。冻胀问题主要与外界条件直接关联,特别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很容易由于膨胀而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倘若超出其抗拉强度极限,砼体结构就会遭受冻胀破坏。
1.2施工材料的养护
工程在时间的过程中,如果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若没有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性的养护,就会造成材料质量的损坏,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会导致钢筋表面保护层的破坏,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钢筋碳化问题,容易导致钢筋锈蚀状况的出现,不利于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导致建筑结构抗压能力的降低,导致建筑结构出现破坏的状况,受到外界压力、荷载状况、结构重力等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的施工质量问题。
1.3冲磨、空蚀问题
水利工程的混凝土结构基本都是和水紧密相关的,多数建筑也都是在水边或者水中,其长时间的经受水的侵蚀与冲刷,就会形成冲磨以及空蚀等病害问题。夹杂在水中的泥沙等在水流的作用下将直接对混凝土结构的表面产生冲击,由于其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再加上长时间持续性的冲击,很容易直接破坏其面层结构,也就会造成其钢筋外露问题。该类病害不光将会直接破坏原有的混凝土结构,还会由于其承载力的降低导致一系列的工程质量问题。
2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
2.1选用优质混凝土施工原料
性能优越的建筑材料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由此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选用优质的混凝土原料。通常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混凝土组成元素通常包括有水泥、水以及骨料,但伴随当下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全新类别的混凝土不断涌现,例如聚合物混凝土、轻集型混凝土以及特种混凝土等,而混凝土外加剂的类别也不断增加。对此,在水利工程实际建设环节中,必须结合工程实况选择适宜的混凝土原料。一方面需要根据其重要程度与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情况确定混凝土材料的强度级别,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混凝土的和易性、粘聚力、保水性以及流动性等加以充分确认。除此之外,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对其硬结放热及工作条件等问题进行初步确认,并结合施工实况调整施工工艺,落实好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措施,避免产生裂缝、冻胀等病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运输混凝土
混凝土的运输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中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降低混凝土运输的时间,施工人员应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输的路程。一般情况下,如条件允许可在靠浇筑现场的地方选择搅拌混凝土的地点,以便混凝土运输,缩短运输路程。无缝浇筑的混凝土主要采用滑模施工,该施工方式更要求混凝土要有较快的运输速度,且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需连续供应混凝土,不能有中断。
2.3浇筑混凝土
在施工的环节中,要根据自重的状况进行浇筑,浇筑时要先队自重较大的部位进行浇筑,然后再浇筑自重较小的部位。通过对这种施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建筑施工基础的沉实性,实现其自重大部分的降低,避免对周围成品基础造成破坏。在实践模块中,通常需要先浇筑上层建筑物,实现工作难度的降低,实现该模块与其他工作模块的协调。在施工应用中,需要进行施工工序的明确,先进行主要部位的浇筑,确保重要部位浇筑方案的优化,实现其与穿插浇筑方案的协调。在混凝土浇筑模块,一般采用泵送、人工浇筑模式的应用,在工程实践模块,水利工程的规模比较大,其工期比较紧张,一般应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方法,无论是人工浇筑方法还是泵送方法,都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施工状况展开分析,进行施工环境因素、施工技术因素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浇筑施工环节、浇筑温度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浇筑模块、振捣模块、泌水浮浆模块的协调,实现浇筑工作准备体系的健全,做好模板内杂物的定期清除工作,进行合理化浇筑方式的选择。分层浇筑方法是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常见方法,在该技术方法中,分层浇筑模式又分为全面浇筑环节、斜面浇筑环节等,在上层混凝土浇筑模块,需要避免冷缝状况的出现。在浇筑过程中,要实现振捣方案的优化,实现相关操作标准的遵守,满足现阶段混凝土浇筑施工工作的要求,实现混凝土整体浇筑质量的增强。在底板混凝土浇筑阶段,需要按照科学性的浇筑顺序展开施工。
2.4捣实混凝土
为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形正确,表面平整,混凝土强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设计要求,需捣实混凝土,即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与密实的过程。混凝土捣实应在混凝土浇筑入模后使新入模的混凝土充满模板的每一角落,排出气泡,使混凝土拌和物获得最大的密实度和均匀性。混凝土的捣实方式有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人工振捣是利用捣棍或插钎等用人力对混凝土进行夯、插,使之成型:人工捣实是在采用塑性混凝土,且缺少机械或工程量小时采用。混凝土早期强度高,采用机械捣实混凝土,使模板周转加快,生产率得到提高,且可获得高质量混凝土。
2.5加强混凝土裂缝处理与养护
在对横向连接缝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先队平接缝进行处理,然后尽可能的让裂缝的断面和路中线呈90度,这时在让铺摊设备倒入最后一车混凝土材料。若断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必须及时的进行人工修补。在处理纵向连接缝问题时,宜选用热接缝的方式加以连接。预留9到13厘米不进行碾压,再经由跨缝碾压的方式除去连接缝的恒基,并且选用冷接缝的处理的模式对留下的边角进行修整。在施工完结之后,必须落实好相应的养护措施,在28天龄期内对其温度与湿度进行严格管控。可选用紧密覆盖的方法,在控制其温度的同时,减少其水分的过分蒸发,以保障其硬化固结质量。
结语
混凝土施工技术关系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好坏及其使用性能,因此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非常重要。各建筑施工企业应严格落实混凝土配制、运输、浇筑及后期养护等每项施工技术,进而有效确保混凝土质量。
参考文献
[1]山慧君,蒋新华.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技术与实施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6(17):128-129.
[2]李文婷,陶然.简析水利大坝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3):225.
[3]张玉俊.水利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及质量管理要点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0):126+128.
论文作者:杨平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混凝土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裂缝论文; 模块论文; 就会论文; 方法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