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结果分析论文_王生清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结果分析论文_王生清

王生清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730900

【摘 要】目的: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患者38例,对其进行一般的病原菌培养,并进行病理活检,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术前病原菌在培养1周后阳性率31.58%,阴性样本在延长至2周后阳性率39.47%,术中病原菌在培养1周后阳性率60.53%,阴性样本在延长至2周后阳性率81.58%。一般病原菌的培养阳性2例。结论: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需要注意术前停止使用抗生素,并且注意细菌培养时间,做好质量控制,提高检测质量,为临床诊断用药提供便利。

【关键词】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

假体周围慢性感染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置换术进行翻修的重要原因之一[1]。对其进行治疗主要为针对性抗生素使用,如果不进行细菌培养,则仅能凭借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针对性不强,也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进行细菌培养十分重要,同时该病早期致病菌很少组织以及血液中,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依靠细菌培养也可得出较为明确的诊断结果。而细菌培养则需要注意方法,避免假阳性或者假阴性出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因此对病原菌培养方法进行探讨十分重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2月-2015年6月收诊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患者38例,其中男20例(52.63%),女18例(47.37%),年龄在33-75岁,平均年龄(53.4±6.8)岁,病史5个月-11年,平均病史(5.3±1.6)年;伴有窦道患者15例(39.47%);伴有冠心病3例(7.89%),糖尿病15例(39.47%),高血压7例(18.42%)。

1.2方法

在翻修术前,对膝关节进行严格的消毒,无菌操作,选择一次性无菌注射器(20ml)、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要避开窦道,在膝关节的髌骨上缘水平线及髌骨外缘垂直线交叉点进行刺入,直至刺入关节囊。髋关节要避开窦道,选择前侧的穿刺点,向患者的近侧及内侧刺入关节腔,采取一次性无菌注射器(20ml)抽取15-18ml关节液,再注入生理盐水15ml,再抽液。在翻修术中,将膝关节的感染假体取出,在骨与假体中间的髓腔内炎性肉芽组织清理干净。将髋关节的感染假体取出,在髋臼底以及髓腔内的炎性肉芽组织清理干净。同时要将骨水泥碎屑及有问题的关节液清理干净。伴有窦道的患者要将假性关节囊与窦道连接组织取出。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原菌培养、病理活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病原菌感染方法:将关节液注入成人需氧血培养瓶及成人厌氧血培养瓶各注入8-10ml,留置1ml采取一般病原菌涂片检查,将血培养瓶送入检验科进行检查。在2h内放置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培养时间在7d。若检查结果为阴性,则延长培养时间至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术前、术中的病原菌培养1周阳性率,阴性样本在培养延长至2周后的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38例患者中,术前病原菌在培养1周后阳性12例,阳性率31.58%,阴性样本在延长至2周后阳性15例,阳性率39.47%,术中病原菌在培养1周后阳性23例,阳性率60.53%,阴性样本在延长至2周后阳性31例,阳性率81.58%。一般病原菌的培养阳性2例(5.26%)。3讨论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骨折,坏死的常用方法,而在置换术后,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并发症,而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是翻修的重要原因,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2,3]。目前对患者感染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为采用针对性抗生素,而临床上多不经过培养,而仅根据经验,而使用广谱抗生素,甚至为了追求疗效,盲目的联合用药,这样的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患者有效,但不可避免的会到来更高的用药风险,并且会增加耐药性。同时对于少部分真菌感染或者罕见细菌感染的患者而言,经验性的抗生素使用是无效的,因此仍然推荐在进行细菌培养后再针对性用药。

假体感染的病原菌培养方法十分重要,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病原菌培养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获得满意的病原菌培养效果[4,5]。而影响培养效果的因素包括抗生素的使用,标本的采集以及运送,培养时间,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因素。因此需要注意嘱咐患者在培养前2周内停止使用抗生素,以免对结果产生影响,术前两周停止抗生素的使用十分重要,抗生素的使用会严重的干扰菌群的生长,并且广谱抗生素对大部分细菌有着长效的杀菌作用,因此在培养结果会受到很大的干扰。并且需要足量取样,送检需要迅速,培养时间应该适宜,并且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避免外界因素对结果产生干扰,以获得可信的培养结果。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术前采集的标本在1周后阳性率不高,但阴性标本转阳率很高,而术中培养的标本1周阳性以及阴性标本转阳率均较高,说明细菌培养的时间需要进行延长,以避免假阴性的出现。

综上所述,病原菌感染对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治疗十分重要,可以避免盲目的经验性用药,但需要注意病原菌培养的方法、时间,以获得可信的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云建,杨帆,张振东等.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07:848-852.

[2]赵丽,何磊,商淑梅.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切口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J]. 医学动物防制,2012,11:1265-1266+1268.

[3]刘相成.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深部感染的临床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

[4]于立刚. 人工关节置换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

[5]孙长鲛.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感染的微生物学及药敏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

论文作者:王生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  ;  ;  ;  ;  ;  ;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结果分析论文_王生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