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几个问题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几个问题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社会主义改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2)01-0017-07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由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得以全面地确立起来,中国社会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入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了科学地评介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事业,本文着重阐明了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中 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后,紧接着就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间没有经过一个巩固 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时期?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 有何种意义?

下面分别对这些问题做一点说明。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的开始。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毛泽东指 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 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 后的完成。”(《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51页)

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民主 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 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 ,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 广大的道路。”(同上,第668页)

中国的民主革命阶段什么时候才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呢?毛泽东认为,“一九四 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的开始。”(《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3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 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287~1288页)。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集中代表,就是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因此,国民党 反动政权的覆灭、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就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地主阶级和官 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基本被打倒,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列宁早 就说过,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 权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被革命推翻以后所建立起来的,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人民民 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 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95、697页)。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早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 东、刘少奇都曾作过分析。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 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我们要 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 145~146、146页)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作了进 一步的比较详尽的分析。他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 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 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 433页)这是因为,当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 成分,这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过渡的形式。因此,在上述五 种经济成分中有三种是主要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中也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这就是:工人阶级,农民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是十字路口的经济, 它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 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形式和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就集中地表现为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事情很明显,既然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中国人民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那么,中国革命也就应当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了,因为只有社 会主义革命才担负着从根本上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个任务。

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社会 主义革命的任务可以在全国一切方面着手施行。那时,新解放区广大农村的土地改革还 没有进行,那里的主要矛盾还是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即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同时,受到 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也还有待于恢复。因此,在1949~1952年这三年时间里,党领导人 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但与此同时,也开始在一些 方面执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了。比如,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资 产阶级的主体部分;开始引导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走上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也普遍地开展了起来;等等。1952年底、1953年初,随着国民经济 恢复工作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中共中央就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 导全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全面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提出这条总路线的同时,毛泽东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认为 这种提法是不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这个实际的。他在1953年6月1 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 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 是很难的哩?”“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 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关于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统一的过程,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作过比较 详细的记载和论述。他指出,“毛主席的批评,着眼点是在‘确立’二字上”,“并未 否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法”。他认为,“毛主席是对的。因为我国革命胜利以后,虽 然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时期,是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去的。”要加以“确立”、“巩固”,的确很难。“所以,当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批评了‘确立’的观点之后,党内高层领导同志,包括少奇同志, 大家都是心悦诚服接受的。全党很快统一到毛主席的正确思想上来。”(薄一波:《若 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1954年9月15日, 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作出 了深入的论证,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这种说法进行了公开的批评。他说,能不能 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既有资本主义、又有社会主义的现状永远保存下去,不要改变, 从而既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呢?答复是否定的。因为“我国正处在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 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相反 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国家里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 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要它不变,就是要使事物停止不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这种说法,正是反映了这种维持现状的思想。还应当注意 到,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想要使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纯粹是幻 想。“如果还有人不愿抛弃并且坚持这种幻想的话,那他们就有可能走到帝国主义所指 引的危险道路上去。因为他们既然要使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就势必要同帝国主义国 家联系起来,而帝国主义者却不会让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只会使中国成为帝 国主义和封建买办阶级统治的殖民地。”“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 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刘少奇选集》下卷, 第143~144页)

二、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历史性选择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的,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这条总路线作了如下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16页) 这个表述,是由毛泽东最后改定的。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当时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 就是把它比作一只鸟的主体和一双翅膀。“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 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私营工商业的 改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这里的 意思是说,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进行改造,鸟的两翼丰满了,鸟的主体才能腾飞起来。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是很清 楚的:党提出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任务,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念,而是基于 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实际需要。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就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进行了不懈的奋斗。现在国家独 立了,经过三年的工作,进行建设的基地也扫清了,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建设的任务 也就可以而且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进行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中国从一 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怎样才能发展经济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走哪一条路呢?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因此,这条道路,中国走不得。

为了更有说服力地论证这个观点,我们也可以首先提出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 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结果会是怎么样呢?答复是,其结果是不 美妙的。因为:

第一,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本来就很脆弱。由于它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继续搞资本主义,中国 的经济就仍然不能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这样,中国就难免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 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现在很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地 区那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经济可能迅速发展起来吗?这么一个大国,主要靠 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来求得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 在政治上就挺不直腰杆,连已经争得的独立也可能丧失。中央指出,如果搞资本主义, 搞来搞去,就会搞成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

第二,资本主义得以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大量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了任何生 产资料的无产者的存在。这个条件的创设,意味着广大农民将要丧失他们在土改中得来 的胜利果实,大批手工业者将要走向破产,这些人将要变成乞丐、流浪者,变成产业无 产者的后备军。这样,不仅原来的工人要受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已经得到解放的农民和 手工业者也将重新遭受奴役。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几十年,流血奋斗,是为了走到这一 步吗?广大劳动人民能够答应这样做吗?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的社会就会不稳定,我 们的建设事业也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另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大量货币资本在少数人手 中的积累。在中国的条件下,少数人要积聚起大量的资本来建设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 那将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我们知道,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这 几百年的路了。西方资本主义时代是16世纪开始的,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依靠残暴的 殖民掠夺,依靠对农民的剥夺,依靠种种残酷的手段,到18世纪下半叶才进入资本主义 的确立时期。而在工业革命以后,以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其经济才达到今天的水准。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搞资本积累,能用他们这种办法吗?我们能到非洲去掠夺殖民地,去 捕掠黑人、贩卖奴隶吗?能去剥夺农民、搞圈地运动吗?当然不行。那么,积累资本只有 两个办法,一个是加紧剥削工人;一个是让小生产者自发分化。显然,对于要尽快摆脱 贫困落后境遇的、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的中国人民来说,这个办法是不可取的。我们知 道,中国资本家的资本额本来很有限。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在1949年,不过是20.08 亿元人民币(按1952年币值计算)。中国的富农经济尤其弱。据调查,大部分富农一年只 雇78个劳动日。靠中国这样的资本家、富农,能够把中国的资本主义一下子搞得那么发 达吗?他们到什么时候才能积累起巨额的资本,使得他们能够去建设一个大庆、一个宝 钢呢?靠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搞起一大批大规模的现代化农场呢?不靠社会主义谁来搞这个 ?中国的大中型企业所以能兴建,现代高科技事业所以能发展,主要是依靠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能够统一所形成的力量。不搞社会主义就靠几个资 本家、几个富农,中国能搞成这些吗?以为中国靠几个资本家、几个富农,经济就可以 一下子起飞,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这纯粹是幻想。

正是由于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解决、而只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可能解决中国的繁荣富 强问题,中共中央在提出开展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同时,也 就提出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党在过 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就明确指出:“我们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完 成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 发展,才有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使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 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以便达到大 规模地生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 命复辟这些目的。”

如果具体地考察一下中国社会经济的以下情况,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走社会主 义道路,确实是中国惟一正确的选择;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是适应进行有计划的经 济建设以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目标而提出来的。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决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因素是什么?主要 是: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较强大,理应成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发展工业,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一方面就是要建设新的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营 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49年为34.2%,1952年上升到56%。在这种情 况下,所谓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改进和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并 依据可能和需要改建和扩建这些工业。与私营工业相比,国营工业不仅规模大,而且技 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

建设新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也就是要发展国营工业。因为在中国,私人是没有能力 投资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工业企业的。只有国家才有能 力来做这件事。中国的经济虽然落后,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统一以 后,国家掌握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搞建设。由于百废待兴而国力有限 ,为了使投资收到最大的效益,必须由国家集中力量直接投资搞好重点工程的建设。这 样,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尤其是兴建新的大型工业企业的 任务,主要地就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

这就是说,工业建设的发展,首先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中 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它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地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民族工业资本在整个民族资本中只占1/5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据解放初期的统计,雇工在500人以 上的工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厂中只占0.1%,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 工厂是工场手工业。能不能设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个时期的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 发展,中国就可能成为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呢?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不利的消极作用。 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 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国营经济要帮助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资本主 义经济和政府、国营经济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工商业调整以后,1951 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它们与政府、国营经济乃至社会的矛盾”。这 导致了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运动,即“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 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人们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不仅需要改组,而且 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胡乔木文集》第2卷,第 256页)

还应当看到,原有的资本主义工业对于当时的生产和新工业的建设也负有重大的责任 。但是,这些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浪费严重,扩大再生产 的能力很小或甚至没有,因而影响到工业产品在市场上供应,影响到国家计划的完成。 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这个广大部分的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合理的发展以适 应国计民生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不能全部实现。因此,“必须认真地在这 些企业中实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且按照国家的需要增加生产,培养技 术人才,积累资金。而为着这个目的,就必须对这些企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 同上,第256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基本因 素”(同上,第257页)。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 发展;同时,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个体农户耕地很少, 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 仅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 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工制 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 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是没有抗御的能力。如果不引 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不能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 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 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个体农业的这种状况,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严密封 锁。“中国不仅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 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 助中国,这种援助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上,第258页) 。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后,中国共 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适 时的和必要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地指出,“历史证明, 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胡乔木认为,“中国经济在五十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就五十 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迟几年,保留多少私有 成分,经济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应有的灵活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 择是不可避免的”(同上,第258页)

关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和主要经验,以及这项工作的若干缺点、偏差 ,在教科书中都已经有了说明,这里就不重复叙述了。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及其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这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凯歌 行进的年代。

列宁说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 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 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59页)。这个分析,对中 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是适用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 完成,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分别是:国营经济19%,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2%,资本主义 经济7%。就是说,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合计为79%,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 到1957年,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33%,合作社经济56%,公 私合营经济8%,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0.1%。就是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7%,占到了国民收入的 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 的伟大成果。这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的社 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所建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究竟处在一个什么阶段?毛泽 东在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时说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 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这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判断。不 过,他当时没有来得及、实际上也还不可能对这个问题作出系统的论证。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中共中央逐步地形成这样的明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 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基本国情。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 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 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 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 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我国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的。 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这就 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衡量生产关系的变 革是否正确和必要,应当以什么做标准呢?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破坏作用。

我们看到,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 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 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 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比如,私人资本主义工业 变成公私合营工业之后,每个工人的平均年产值,1952年为9297元,1953年为10800元 ,1954年为13401元。1955年,公私合营工业比私营工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高一倍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营工业的产值比1955年增加了32%,合营商店、合作商 店、合作小组的营业额比1955年增加了15%。又比如,农业生产在这期间基本上也是逐 年上升的。1956年,农业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4.9%,其中粮食 比1955年增产4.4%,稻谷、小麦、薯类、烤烟、茶叶等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生产指标,畜牧业的情况稍差一些,但也没有发生农民大批宰杀牲 畜致使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这些事实生动地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 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们尤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尽管我们犯 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 身决定的),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工 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810亿元,1978年为5634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2 %;其中工业总产值1952年为349亿元,1978年为4237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 为11.4%;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461亿元,1978年为1397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 率为2.7%。1957年和1978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谷物3→2;棉花2 →3;猪牛羊肉2→3;化学纤维26→7;布3→1;煤5→3;原油23→8;发电量13→7;钢 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参见国家统计局编:《奋进的四十年》,中 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335、473页)。除了少数农副产品产量的位次保持不变 或稍有后退外,谷物和主要工业品产量的位次都明显提前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这些成就,就连一些持比较客观、公正态度的西方学者也是 承认的。美国的莫里斯·迈斯纳教授指出:“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 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 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 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 占28%。”“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 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这些经济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己 通过劳动取得的,在那个时代,毛泽东思想仍能够给人一种使命感和目的感。”(《中 外著名人士谈毛泽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243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了伟 大的新局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近20年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 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的进一步证明。必须看到,改革是在坚持社 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改革前30年的工作 ,如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造就了大批的干 部和技术知识分子等等,也为进行改革创造了条件。1998年12月26日,当年诺贝尔经济 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就指出,中国在改革前实行的社会主义政策为其 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1979年前在扩大初等教育,提 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实行土地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改革后的政策更加成功成为可能 。他说,中国的改革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早些时候中国的改革前政策。

总之,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昭示人们:在公有制经济占主 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旧中国所不可比拟的和望尘莫及的。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应该而且能够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证明,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初步的但又是有力的显 示。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几个问题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