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国际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国的对外方针无不受国家的性质、状况以及世界格局的影响。一般说来,对外方针是内政方针的延续,是国际形势与环境的产物。中国被历史潮流推到世界大国的地位,在世界舞台上有重大作用与影响,它不仅有其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而且有其全球的国际战略。所谓国际战略主要包括两点,即战略力量部署(在国际上依靠谁、联合谁、打击谁)和战略目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国际战略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主要是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之下;第二阶段是从70年代末至今,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领导之下。这两大阶段我国的国际战略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更有重大区别,其间实现了战略的大转变。当今认清这种大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它既能促使我们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大力做好外事工作,以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有助于海外朋友正确地了解中国,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消除对中国的误解,批驳对中国的攻讦。

一、第一阶段的国际战略及其是非功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很快形成三大政治势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力图维护其世界霸权和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很快获得较大的发展,到1949年已结成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欧亚12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阵营;另有印度、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取得独立,还有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掀起反帝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俨然形成第三种势力。在这种力量对比下,世界格局主要是美苏两极处于冷战对峙局面,当时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依我个人理解,我国的国际战略的力量部署是:依靠东欧和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新独立和正在争取独立的众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有区别地对待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60年代以前集中打击美国资本帝国主义,60年代以后同时还打击苏联社会帝国主义,70年代转向集中打击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国际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权益,保证国内建设,防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支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我国推行这种国际战略,曾经取得较大的成效。50年代中苏同盟使中国在西方经济封锁和禁运条件之下能够得到苏联156 个项目的经济建设援助,中国同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密切配合和友好合作在国际斗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都起了重要作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和1950~1954年的抗法援越战争都有力地遏制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邻邦的入侵。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致力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新月形(从朝鲜半岛经台湾岛到印支半岛)包围,还导致同年与英国、荷兰建立半外交关系(互设代办处)。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29国会议,确认这些原则的精神,并且倡议以和平共处十项原则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基础,大力推进反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从1956~1975年中国支援越南以至整个印支半岛人民进行抗美战争,直至取得全胜。中国争取到绝大多数新独立国家的支持,还善于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于1964年与法国建交,1970年与意大利建交,于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接着又获得53个国家的外交承认。

1957年以后随着内政方针转向“左”的方面,国际战略也越来越“左”。这时中苏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愈益尖锐,从60年代初起中苏两党论战愈益激烈。中共认为苏共已经变为修正主义党,苏联已经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变成社会帝国主义。依照马列主义理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必有某一个无产阶级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充当世界革命中心,即领导者。19世纪革命中心先后在英、法、德三国,20世纪革命中心转到俄国。直到1957年,毛主席还强调社会主义阵营必须以苏联为首,即以苏联为中心。到1967年中共公开宣布:“20世纪初期,革命中心转到了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随着,世界革命中心又逐步转到中国,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经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国这个世界的革命中心,变得更巩固、更加强大了。”(注:见1967年11月6 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既充当世界革命的中心,就要花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援世界各国的革命:支援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建设,支援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共产党搞武装斗争,支援各国新建立的马列主义“左”派共产党,支援亚非拉许多新独立和正在争取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反对美国资本帝国主义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60年代中后期最“左”的时候,中国在国际上是两手开弓(反美反苏),四面出击(要打倒帝、修和各国反动派)。这种以我为中心、树敌过多、推行世界革命的国际战略在实践中多处碰壁。到70年代初,毛主席被迫作了一些调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转为联美反苏(50年代是联苏反美,60年代是反苏反美)。这样就从50年代的“一边倒”(倒向苏联一边)、60年代的“两边反”转变为“一条线”,即从日本、欧洲到美国形成一条线,以针对苏联对我国的威胁。1974年毛主席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列为第一世界,日本、欧洲诸国和加拿大等国为第二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中国要依靠第三世界,争取联合第二世界,反对第一世界,尤其是首要反对苏联。这种国际战略虽然在70年代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世界革命的目标远未实现,又使中国错过了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好机遇,对西方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严重估计不足,对外封闭,对内僵化,以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总之,实践证明第一大阶段的国际战略是非兼有,功过参半。痛定思痛,应该认真总结,改弦更张。

二、第二阶段国际战略的大转变和大成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党的路线之后,逐步纠正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同时防止右倾,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它既继承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核,又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还创造性地解决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许多新问题,向前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光辉论断,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国际战略方面,他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维护国家民族权益、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第三世界等基本观点,纠正了以我为中心推进世界革命的错误,主张以我为表率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奠基于30 ~70年代战争与革命是世界主题的时期,那么邓小平理论则是形成于70年代末至90年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的新时期。和平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代战争与革命变成世界的主题,主要是由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世界格局多极化逐步取代美苏两极的对峙,和平运动和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冷战的终结和国际形势的缓和。随着世界主题和发展趋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基本路线的端正,我国的国际战略也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国际战略,依我个人理解,其力量部署是:依靠众多发展中国家,广泛联合发达国家,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权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发展的最有利的国际环境,防止战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积极发展国际协作与竞争,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致力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依照我个人体会,邓小平的国际战略的要点可以分别概括为:十个“不”,十个“互”,十个“和”。即不树敌,不划线(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不结盟,不当头(既不当国际共运的头,也不当第三世界国家的头),不称霸,不急于解决国际争端,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要互相尊重领土与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互相了解,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援助,互相谅解,互相让步。努力做到和平友好,和平交往,和平对话,和平发展,和平合作,和平协商,和平谈判,和平解决,和平竞赛,和平竞争。邓小平的国际战略并非单纯以柔克刚,而且柔中寓刚,以刚为本(无欲则刚,永不称霸,但要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柔开路,内刚外柔,刚柔相济。

邓小平国际战略的最大变化是把以我为中心的世界革命斗争论改变为由我为表率的世界和平发展论。他鉴于世界主题和形势的变化,在总结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历史经验时于1986年明确指出:“我们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们也不搞什么‘大家庭’,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 191页,人民出版社。)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必然出现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世界的历史进程。在当今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结构正愈益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世界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将是一个在各国各自较长期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它要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探索和奋斗。不可能由某一国统一指挥或给予物质援助来加速这个进程,这样做势必会恶化国际关系并且会妨碍各国党和社会主义的自然成长进程。历史经验表明,揠苗助长是不可能成功的。各国共产党之间的互相帮助应该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义上;各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为此在处理国际共运和世界革命问题上,邓小平主张不当头,不论战,不指手画脚,不输出革命,不要求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80年代以来,中共不再具体帮助许多国家共产党闹革命,这样才从根本上增强了资本主义世界各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信任,尤其是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同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只有摆正了党与党的关系,才可能使国与国的关系真正正常化。

中国在贯彻新时期、新阶段国际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到1978年同115国建交,现在已经同世界上16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与文化交流。 中国不再把美国和俄罗斯当作敌国,也作为友邦。回顾历史,如果说中国50年代是联苏反美,60年代是反苏反美,70年代是联美反苏,那么80年代以来则是既联美又联苏。既然不搞世界革命,就无须确定世界革命的首要对象,在国际上也就不要树敌。近几年中俄已发展为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在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日也形成了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欧盟和英、法、德、意、加等国也正在发展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中国同周边15个邻国都发展了不同程度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已经被东南亚国家联盟接收为观察员国和合作伙伴国。中国同一些国家有争议的领土、边界问题,要通过和平谈判逐步解决,或者采取“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的方针。中国已经同所有大国和周边国家建立并发展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中国实行全球和平外交,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协作与竞争。睦邻周边,亲近亚太,远联欧美,广交非拉,汇入世界,协和万邦,这6 句话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中国国际战略的走向和趋势。中国还在联合国中发挥其作为常任理事国的建设性作用,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的活动,以及其他全球性、洲际性和区域性的多边外事活动,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去年7月以来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中国为缓解这次危机尽力作出了最大贡献,受到举世赞扬。多年来中国还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为维和行动,为防止核扩散,为打击国际犯罪活动等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中国现在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促进世界发展和地区繁荣的新的生力军。近日出席在伯明翰召开的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领导人都表示: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稳定的主力。”

中国自1964年以来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与防御,决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政府已经多次声明,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还于1992年3月正式加入1970 年开始生效的国际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国还要求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核武器,并且建议所有核国家就不使用核武器、停止核试验、停止核生产达成协议。中国还于1985年主动裁军100万人,1997年又裁军50万人。 所以外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中国威胁论”,完全是不符合实际的。

总之,实践证明了第二大阶段的中国国际战略不仅非常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世界上树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形象,而且强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福祉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中国新国际战略的创始人邓小平于1997年2 月逝世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新领导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矢志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面临诸多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可谓任重道远。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险阻和挫折,我们都将为贯彻新的国际战略而不懈地奋斗。

标签:;  ;  

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