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比较与复合发展的战略取向--关于中国能否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的研究_中国工论文

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比较与复合型发展战略取向——关于我国是否能跨越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工业论文,取向论文,是否能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结构特征看,工业化的过程在中国并没有结束,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注定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要提高工业化的水平。

中国的工业化今天又面临着许多新的环境和可变因素。资源和环保问题作为发展的瓶颈比以往更加突出,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地方政府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压力很容易形成低效工业化的冲动,全面开放的局面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也使得中国工业化的支撑条件与约束条件产生新的改变。在继续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政策取向,尤其是根据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环境,设计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将是保障工业化科学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就工业化进程的阶段而言,中国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并引出了中国是否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判断以及中国是否要按照一些国家的经验走完重化工业化阶段的争论。

研究中国的工业化,有必要在一个开放的视野中,通过国际比较,揭示工业化历史进程的本质规律,从而准确地回答中国工业化目前所处的阶段。同时,必须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重化工业化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还是一种历史现象?中国是否有可能不经过重化工业阶段的发展就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我们试图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来研究这些问题。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结构性变化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1952~196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48%,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之后的10年,工业发展相对迟缓,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升反降。1970年以后,工业又开始加快发展,并从此一直在三次产业构成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变化较大,在多数年份里重工业的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其间经历了三个典型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8~1963年,受前苏联工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重工业畸形发展;第二个阶段是1970~1980年,在经历了短暂几年落后于轻工业的发展之后,重工业的发展又快于轻工业;第三个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工业内部发生结构性的突变,重工业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急速增长,并且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国际比较

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有多种,较具代表性的如霍夫曼的轻重工业比例系数、钱纳里的国民收入标准以及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结构标准等。但是这些传统的评价指标过于宽泛笼统,难以揭示工业化阶段的深层问题。我们重点考察制造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等方面的细分指标,结合经济学理论中的工业化评价思想,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的工业化现状。我们没有选择英、美等国作为比较对象,而是重点比较日本、韩国、巴西、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情况,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主要是因为英、美等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很早,历史条件与现在有很大不同,而所选六国工业化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与中国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制造业的内部行业构成。

中国工业化起步时间晚于日本,但早于韩国和马来西亚,与印度、巴西和墨西哥工业化的起始阶段差不多。和欧美国家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有相近之处:都是后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均较快,都是先从轻纺工业进入工业化进程,继而再向重化工业结构转换。表1显示,中国重化工业的比重和其它六国相似,都是制造业内部比重最高的产业。中国重化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低于韩国和马来西亚,高于巴西和墨西哥,与日本比较接近,显示出中国的制造业结构正在经历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曾经经历过的工业化阶段。

表1 中国与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2000) 单位:%

中国

日本韩国巴西 墨西哥

印度 马来西亚

化学工业 12.05 10.41

9.19

17.05 15.1821.5610.57

机械和运输设备29.81 39.12 44.65

16.60 27.8520.3445.71

钢铁和金属冶炼10.31

4.50

6.626.07

6.8410.73 2.78

重化工业总计 52.18 54.03 60.47

39.72 49.8752.6359.06

食品、饮料和烟草 14.42 11.44

8.38

27.19 24.8813.13 9.84

纺织服装业11.04

3.04

8.027.20

3.8911.65 4.14

轻纺工业合计 25.46 14.49 16.40

34.40 28.7724.7813.98

注:表中巴西为1995年数据,马来西亚为1999年数据,其余国家均为2000年数据。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库。

2.制造业内部构成的历史演化。

我们继续对各国制造业内部构成的历史演化进行比较,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根据数据可得性,选取中国(1980~2002年)、日本(1963~2000年)、韩国(1963~2000年)、印度(1963~2000年)、马来西亚(1968~1999年)作为比较对象,考察制造业内部构成中重化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和轻纺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和纺织服装业)的历史演变趋势。图1和图2分别为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历史演化示意图。很明显,各国制造业演变的共同特征是:重化工业比重逐渐上升,最终取代轻纺工业的主导地位,而轻纺工业则逐渐萎缩。其中,韩国和马来西亚的重化工业化进程更为突出,中国在1995年之后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

图1 重化工业占制造业比重的历史演化

图2 轻纺工业占制造业比重的历史演化

3.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

表2给出了工业制成品RCA指数的国际比较结果。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箱包类产品和鞋帽制品的RCA指数均在6.0以上,服装产品的RCA指数也在4.0之上,远远高于日本、韩国,也高于印度、马来西亚等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的国家。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品的比较优势则明显弱于发达国家,接近于墨西哥和巴西,略强于马来西亚。但从出口绝对值来看,中国的重化工业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则远高于这些发展中国家。2002年,中国重化工业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3.5%,而巴西只有0.7%,墨西哥也仅为2.4%。从整体上看,中国的重化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数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动以及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结构和比较优势指数变化的分析,可以基本得出结论: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

表2 中国与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2002)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和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并经作者计算整理。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有序性

纵观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即轻工业→进口替代工业→重化工业→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演进轨迹,日本和韩国则是其典型代表。在工业化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可供使用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缺乏。而轻工业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回收快等特点,产品直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能缓解国内基本消费需求的压力。但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进一步支撑工业和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重化工业,特别是机械、汽车、化学工业,利用重化工业的关联效应带动经济总量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在此过程中积累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同时,与重化工业关系密切的金融、保险、物流等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基础。当重化工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科技水平相对发达,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一定规模。此时,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国民经济将会顺利过渡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是一种有序的经济活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但各国工业化的起点、历史条件和机遇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各国针对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工业化模式也因此表现出鲜明的国别特征。工业化进程主要有三种演进模式: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平稳过渡模式,主要是在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引导下,实现产业结构的自然升级,经过漫长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最终完成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英美两国均耗费百年以上的时间来完成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二是以新加坡和爱尔兰为代表的跨越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投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依靠外资企业的带动,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新加坡的工业化由劳动密集型阶段直接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其间跳过了重工业化阶段,而爱尔兰则是由农牧经济跨越至以软件产业和医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阶段。三是以日本、韩国和东盟为代表的雁行渐进模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耗费上百年时间实现工业化的平稳过渡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而众多的人口、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又决定了中国不具备跨越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基本条件。此外,由于中国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已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世界工业化的“雁阵”当中,这也在客观上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总体上表现为雁行模式。比较中国与日本、韩国及东盟国家在重化工业化阶段关键节点上的产业构成,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表3给出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以及马来西亚在重化工业化阶段对应时点的产业构成情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在重化工业化起点时期(1985年)的制造业构成接近于日本在该阶段起点时期(1963年)的制造业构成,重化工业化程度高于起点时期的韩国(1972年)和马来西亚(1981年);中国当前的制造业构成接近于重化工业化后期阶段的日本(1980年)、韩国(1990年)和马来西亚(1991年)。

表3 四国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制造业结构比较 单位:%

中国 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1985

2002 19631980 19721990 1981

1991

化学工业 10.05 12.31 10.66

8.68

8.94

9.09

5.02 12.22

机械和运输设备27.47 32.24 29.43 32.68 10.37 32.24 21.80 33.83

食品、饮料和烟草 11.64 14.19

9.82

9.16 25.01 10.71 23.17 10.60

纺织和服装业 14.10 10.56 10.86

6.57 20.64 11.95

7.02 6.35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及《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3》。

表4反映了中国和日本、韩国以及马来西亚主要工业成长期的序变历程。这几个国家主要产业和工业成长的演变几乎遵循同样的顺序,只是发生的时间间隔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均表现为由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最终过渡至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有序过程。

表4 东亚主要国家主要产业的引入成长期及先后顺序

资料来源:[韩]安忠荣:《现代东亚经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部分资料由作者补充。

关于重化工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

无论是从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看,还是从国际经验比较看,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无论承认与否,这种状况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重化工业还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由于重化工业阶段的发展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政策取向问题,也关系到中国工业化的长远发展,必须要解决好几个关键性的认识问题。

1.重化工业化阶段是否可以跨越。

从国际经验来看,重化工业化阶段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除爱尔兰和新加坡这样的特例之外,几乎所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经历过重化工业阶段的积累而获得工业高度化的前进动力(新加坡没有经历重工业化,却有发达的石油化学工业)。工业化的历史表明,需求结构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而国内外市场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还将越来越旺盛,这就为我国发展现代重化工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需求条件。国内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增长也有赖于重化工业的带动。以200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计算各产业的关联度的结果显示,前后向关联度最大的行业依次为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重化工业的关联作用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贾晓峰,2004)。中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动,这种需求既来自于市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也来自于市场对包括机器、工业资料等中间产品的需求,这无疑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重化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轻纺工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也表明工业结构逐渐演化到较高级的阶段。中国只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思路,推进工业化进程朝高级阶段发展,重化工业阶段的发展就是无法逾越的。

2.重化工业化是否以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为代价。

重化工业化的增长模式往往被理解为依靠资本、劳动和能源的大量投入来实现增长,从而表现为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递减。克鲁格曼(Krugman,1994)曾经批评过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理由是随着资本投资比率的逐渐升高以及劳动量投入的增加,资本的收益率却逐渐下降,进而造成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由于重化工业投资规模较大,往往给人以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印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即使是轻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可能为零;如果技术不断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也可能保持一个较高的状态。有研究文献表明(韩立岩等,2002),我国生产性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一般水平、较低水平、低水平和最低水平6个类别,在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的13个行业中,属于重化工业的行业有9个,分别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器材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制造业;属于轻纺工业的有2个(食品加工业、橡胶制造业);属于公用事业的一个(自来水生产);属于其它类的一个(医药制造业)。反倒是在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的行业中,轻纺工业占了多数。

3.重化工业产品能否依靠进口来解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市场逐步统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和资本品已经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如果主要的重化工业产品依靠进口来解决,可以更多地利用世界性的资本资源,而且也会把耗用资源多、容易引起污染的行业配置在境外,这似乎是比较理想的政策安排。但是,这种政策安排实际上并不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升级发展,而且也是做不到的。重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知识密集型的高增加值行业,如果重化工业产品的供给主要依赖国外,实际上是放弃这种关系到工业化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的机会主义选择。此外,从国外进口重化工业产品,不可能进口到涉及关键技术的重要机器和设备,工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始终掌握在外国生产者手中,中国工业部门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形成对外依赖性,从而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位置,阻碍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工业化进程也因此受制于人。

4.重化工业的发展是否可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相对其它工业部门而言,重化工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都经历过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阶段,日本和韩国在重化工业的初期阶段均是此种增长模式,如不加以事先的设计与规划,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也有可能走一些国家的老路。然而,尽管重化工业容易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但两者之间并非必然的逻辑关系。许多先进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引入必要的产业政策与管理办法,使重化工业发展到技术密集、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的突飞猛进,已经大大缓解了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国际上有许多重型机械和造船企业是高科技企业,有许多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反观国内许多轻纺产业的企业,技术设备陈旧,能源消耗超标,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是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非取决于发展何种产业,而是取决于以什么方式来发展某种产业。换言之,发展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化并不矛盾。只要我们很好地借鉴先行工业国的经验,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重化工业就能够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代价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简要结论

就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而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趋势还将进一步强化,重化工业主导工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力图用轻纺工业来代替重化工业的发展,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会破坏中国正常的工业化进程。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用大力发展轻纺工业来调节当时轻重工业之间的不当比例,并且取得了成功,但那时的背景与现在的情况大相径庭。当时轻纺工业发展严重不足,产品处于卖方市场,工业化进程也没有达到重化工业阶段,所以加快发展轻纺工业是一种正向的调节。现在的情况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国内对重化工业品的需求很大,轻纺工业却处在卖方市场,用人为的办法去降低重化工业的比例,是一种逆向的不当调节。那种指望用进口来解决国内重化工业品供给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而且也不符合当前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我国目前出现的工业重型化发展趋势,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新的问题,而且也影响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矛盾都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要否定重化工业化趋势本身。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国内产业与产业之间有较大的关联性,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一些产业的支柱作用和带动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只能依据复合型发展战略,在特定时期突出重点产业,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整体协调。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业化进程中重化工业的主体地位还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优先发展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工业,以缓解工业增长面临的能源瓶颈压力,汽车、电子、基础原料、机器装备等工业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来指导重化工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提高重化工业部门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环保标准,强力推动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高效、低耗、低污染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转换。并且加快发展轻型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中也有大量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消费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远期目标应确立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使重化工业逐渐成为次重要的工业。

标签:;  ;  ;  ;  

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比较与复合发展的战略取向--关于中国能否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的研究_中国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