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苏绣征服德意志——我在德国的创富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意志论文,我在论文,苏绣论文,德国论文,创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是个浪漫而又个性十足的西宁女孩,1998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因托福分数较高,有幸被柏林大学录取。
为解决生存问题,我先是在一家大型超市打工,后来听从朋友的建议,自己又准备开家时装店。通过房产中介租到了门面,装修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加改建,从国内带来的维族小花帽、京剧脸谱及一些精美的刺绣艺术品,此刻全派上了用场,巧作店面的装饰以增强东方特色。半个月后,我这个袖珍时装店终于匆匆开张了。服装都是从“中国城”进的,老板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是走俏货!可出人意料的是,尽管进店看衣服的女性很多,但真正掏钱买的却寥寥无几。因为近几年随着国内厂家竞相降价和恶性竞争,在欧洲人眼里,物美价廉的中国服装几乎成了“地摊货”的代名词。
不过,衣服虽然卖不动,许多人却对店里装饰用的绣品很感兴趣,这种制作工艺复杂、画面维妙维肖的刺绣,她们认为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品”。有位女士看了一幅名为《蒙娜丽莎》的人物肖像双面绣后,连声赞叹:太美了!太美了!我告诉她,这些绣品都是出国前母亲的亲戚作为纪念品赠给我的。见我不对外出售,那位女士十分失望地离开了。没想到,第二天她又带着丈夫来了,那位先生是搞美术的,不仅对中国画很有研究,对苏绣也十分感兴趣。最后他竟然提出用2000马克买走这幅绣品,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这可相当于8000元人民币呀!在国内,这样的绣品也就是七八百元。结果买卖顺利成交。
这仅仅是“生意”的开始。不久,我店里的另外几幅绣品《黄山》、《可爱的大熊猫》等,也先后被德国人高价买走,与其说是“买”倒不如说“抢”,因为我曾百般向他们解释,这是装饰品,不卖的,人家却幽默地说,这是艺术,艺术是不分国界的,自然,他们也可以与我分享。这“老德”的思维方式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
真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那句古话,服装卖不出去,绣品却意外成了抢手货。这种传统手工艺品,为何会如此受德国人的青睐?当晚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下有关资料,着实开了眼界:
原来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苏绣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从欣赏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精品常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并曾参加过近百个国家的展览,被誉为“神奇的艺术”、“东方艺术的明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8年访华时,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国宴上向他赠送了一幅由苏州刺绣艺术大师顾金珍女士绣的克林顿“全家福”。这件作品不仅人物肖像刺绣得非常逼真传神,其运用丝线色彩的表现能力甚至超越了油画的表现力,被美国第一家庭视为珍宝。
真没想到,在国内时我压根就没留意过的苏绣,竟会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当晚,我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不仅因为开店之初就意外发了笔小财,而且灵光闪现间,我从苏绣中发现了一个大商机:欧州人普遍富裕又崇尚艺术,如果将这种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运一些过来,一定会有市场!黎明时,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我赶忙给远在西宁的母亲打电话,告诉她我开店的经过,以及苏绣在柏林大受欢迎的情况。苏州出身的母亲说,那还不好办,过几天让你舅舅从上海发过去一批!
天亮了,迎着朝阳在草坪上奔跑时,我感到空气是那样的新鲜,心情是那样舒畅。远处的教堂上传出悠扬而动听的钟声,这一切,都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很快,舅舅从上海发来了第一批价值40多万元的货。这些绣品的图案既有姿态娇媚可爱的《猫》、《金鱼》等小动物,又有张大千、齐白石等一批著名画家的山水风光作品。此外,还有人物肖像《意大利皇后丽娜》、《基督受难图》等等。当我撤掉小店里所有的时装,展出这些绣品后,马上就吸引了大批顾客,看着这一件件精美绝仑的手工艺品,不少人都被中国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底蕴所震撼。尽管这些绣品件件价格不菲,但不到半小时,就有5件被人买走。
不久后,就连一些大学教授、外国游客,甚至使馆工作人员也纷纷慕名光顾小店。结果没到一个月,这批货就销售一空。见生意如此火爆,几位中国朋友对我说,真没想到,苏绣在艺术品位很高的欧洲会如此受欢迎!接着我又马上催舅舅发货。
第二批货数量很大,总价值大约100万人民币,但遗憾的是店面太小,放不下更多的样品,从而影响了顾客选购的兴趣。怎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更多的商品,接待更多的顾客呢?况且这些都是很高雅的艺术品,总不能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似的,如街头地摊般任意堆码、随客翻看吧。“堆码?翻看?”我忽然激动起来,“只要有一台电脑,顾客不就可以到虚拟仓库里去自由翻看了吗?我完全可以设一个网上看样品销售的服务项目!”
说干就干。我立马在店堂里安装了一台电脑,那里面“堆码”着顾客在店里没挑选到的中意的绣品。我便指点他们到我的虚拟仓库里去浏览。若看中合适的样品,就付款取货。为了扩大销售范围,我还请IT界的朋友专门为小店设计了一个网页。挂在网络商城上,使不想外出的顾客和外地顾客,坐在家中也可以任意选购自己需要的绣品。结果证明,这种经营方式确实效果不错。一天,一位名叫玛丽亚的老人邀请我到她家里“谈生意”。
老人说她是研究东方艺术的,又是位收藏家,一直很喜欢中国画。尤其酷爱宋代画家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她请求我在中国请一流的刺绣艺术大师,按照原画绣成绣品。这是一幅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的长卷风俗画。其间500多个人物形态各异,或分或聚或动或静,极具生活情趣;画中还有牲畜50余头、船只30艘,以及马车、轿子等,皆刻画精妙。要完成这样一件图案规模宏大的绣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与舅舅在电话里商谈后,我还是接下了这个订单。事后知道,苏州的一位大师带着工作室的8名绣女,面对长长的原作仅“读画”就用了10天时间。经过连续9个月的飞针走线,《清明上河图》绣品终于问世了。尽管这位德国女收藏家付了近2万美金,但她仍表示自己是“十二分地满意和兴奋!”
后来我还聘请两位德国女孩做导购。她们都是学工艺美术的,在向顾客介绍绣品时,常常能把不懂中国苏绣艺术的顾客说得欢欢喜喜地购买。2002年,当我拿到金融管理硕士学位时,一家专门经营中国苏绣的“博艺”公司也在柏林诞生了。如今,我们经营的这种高档艺术品,已被德国许多大型商场及旅行社所接受。有的作品还被欧洲的一些收藏家所收藏。
几年来,通过经营苏绣这一中国国萃,我已经有了130多万美金的资产,若折合成人民币,自己也是位千万富翁了!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能为传播中国文化做贡献,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