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系统论文,自然论文,社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构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的美好夙愿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研发表的宣言指出:“人类既是他的环境制造物,又是他的环境创造者。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城市人居环境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服务的,它是人、自然与社会的承载体。要想使城市人居环境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就必须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全面、有序畅通的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群为主体,由城市原生自然要素、次生自然要素、人工物质要素和社会要素构成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保持密切联系并相互制约的综合体。城市生态系统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城市人口系统、城市生物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设施系统。城市人口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城市市民、外来暂住居民、外来流动人口等。城市生物系统包括人工养殖的飞禽走兽游鱼等生物和栽培的树林、花草等植物。城市能源系统包括阳光、雨露、水源、煤炭、电、石油等,它可以分为自然存在的能源和人工生产的能源两部分。城市设施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等。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文化与社会活动的场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们从事生产以获得财富、从事科技以发明创造、从事文化以传播文明、从事管理以建立秩序。随着城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水平的不断提升,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向前发展。在现代城市社会中,随着生态文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充分地意识到只有合理安排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协调各子系统的功能,才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建立人、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古已有之的美好愿望。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其内涵是“爱人”,是时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孟子明确主张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再从社会扩展到自然万物,使仁爱具有生态道德的意义。他说:“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汉时期的《淮南子,主术训》中也表述了相同的思想:“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宋代的张载更以博大的胸襟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世间万物均是我的朋友,应当互相爱护。同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天人合一”的命题。“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生态伦理原则。这里的“天”并非“上帝主宰之天”和“神秘莫测之天”,而是自然之天。“人”,当然是自然之人。古代“天人合一”与当今的“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或可当作古人的先见之明。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东方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的凝炼表达,虽然它在当时还仅仅是一种学者们的思想理念,并显得有些高深莫及,但在今天看来,它却可以与现代人的生态文明观耦合一起,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指导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即以人类居住生活为主体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包括三层涵义:一是自然环境,包括原生自然环境和被人类改变了的次生环境;二是由人工建造的房屋、道路、桥梁、广场等设施组成的人工环境;三是由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构成的人文社会环境。城市人居环境是上述内容的综合体现。
亚里斯多德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斯宾格勒也说过,只有作为整体、作为一种人类住处,城市才有意义。无论是哲学家的理念,还是建筑师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关于城市的基本道理,即城市首先是人类的一种最主要的居住形态和生态空间,这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城市是以人的居住为中心的,城市的其它功能,如市场中心、工业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等,也都是由于人的来往、逗留、居住而衍生出来。据联合国统计,到20世纪末,世界上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经达440个,800万人口以上的达28个。据建设部公布的《2001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到2001年末,我国有设市城市664个,城市人口近3.6亿,城市面积60.7万平方公里,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8人。可见,随着城市规模的膨胀和人口的聚增,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至关重要。
早在1933年建筑协会通过的世界第一个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中就针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恶化问题,站在社会改良主义的立场上向世界表达了一种人本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家园城市”的梦想。宪章指出:“对于从事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的出发点的价值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有机的城市之间的构成部分的大小范围,应该依照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雅典宪章》突破了把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纯建筑学的技术主义观念,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生活、工作、交通、娱乐,在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中导入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因素,并将文化和人的价值恢复到中心位置上来。
城市人居环境的根本问题是协调人与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建造的,城市的核心主体是人,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的一切活动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享受的城市人居环境,应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统一,构成了城市的物质环境。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标准是要求具备周全的环卫设施和优美的园林绿化,无污染、无公害,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畅通和良性循环。人工环境的生态文明标准是指城市建筑空间布局合理而又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审美高雅大方,城市设计与细节处理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在城市建筑效果上达到园林化、艺术化和宜人化。
二、我国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997年国际建筑协会通过的《马丘比丘宪章》中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并没有构筑亲近、温馨的家园,工业的发展、城市的膨胀以及强大的机械动力对自然环境的加工与改造,使得人类在观念上和生活方式上逐步疏远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最终可能毁灭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因此“控制城市发展的当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并按照整理的公共卫生和福利标准”恢复环境的固有的完整性。《马丘比丘宪章》这些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对于搞好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我国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发展态势,主要存在三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疏于城市管理,不搞环境建设,听凭自然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城镇聚集较快。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这固然是一种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增大了对城市环境的压力。此外,现代科技在给城市带来自动化和电气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令人头疼的问题。诸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噪声嘈杂、废水横流、空气恶化、垃圾剧增等。面对这些棘手问题,有的城镇缺乏现代城市管理经验,或由于资源紧张而无法搞环境建设,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第二,急功近利,忽视环境建设,挤占环境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商贸功能日益突出,一些商家组织纷纷云集城市,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也愈来愈有经济诱惑力。一些城镇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为了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效益,大兴土木、造楼建宇,致使人们活动空间不断缩小,城市绿地逐渐减少。面对“沥青满地,水泥成林”的景观,居民一片迷惘,无限困惑。
第三,缺乏现代生态意识和审美观念,造成环境的“建设性破坏”。城市建设应当实现生态、美观、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的统一,实行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因地制宜地建设历史名城、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等。然而,有些城市却无视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盲目效仿、主观臆想,或者一味追求高楼大厦,或者到处造仿古建筑,或者乱搞微缩景观,使城市环境出现单调、冷峻、枯燥、乏味,造成生态失衡的“特色”危机。
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方便、舒适、和谐、优美的居住空间,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质量。“绿色都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等生态型城市模式,已成为今当世界文明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的主流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建设要想与国际接轨,就应按照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经验,构造自然与社会相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三、构建科学的城市生态系统网络
由于城市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功能的综合系统,它必须依靠人工的调控和管理才能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在创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系统过程中,必须通盘考虑,综合治理,整体建设。
1.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绿色系统建设
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在充分体验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将尽情地享受生态文明的滋润。如果说工业文明是由于煤炭燃烧而形成的“火红年代”的话,那么生态文明时代将会由于绿色植物的回归而形成“绿色时代”。在“绿色时代”里,只有达到生态文明的城市,才能被称作现代化城市。因此,恢复被污染的绿色空间,让出被挤占的绿色位置,是建立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前提。
绿色是大自然的原色:蓝天丽日、沃土肥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噪音之乱耳,无污染之劳形。绿色文化是生态文化:它使疏离自然的以钢筋混凝土筑就的城市再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绿色系统是生机盎然的活力系统:阳光温和而有节律,空气清新而能自洁,气候宜人而干湿有度,水源充足而取之不竭,特产丰富而用之不尽。
城市绿色系统是城市生态工程规划与建设的中心。城市绿色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建筑防护绿地和城市公共绿地两项内容。防护绿地主要是为了防止风沙侵袭、隔离污染源和涵养城市水土。这种人工绿化工程系统按其功能分为活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护林、河岸维护林、效能沿线隔离林等。城市公共绿地以草坪和公路沿线的树木为主,其中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用地和美化城市景观。
绿色系统是城市人所迫切需要的。仅就呼吸而言,成年人每日消耗氧气0.75公斤,排出二氧化碳0.9公斤,需要10平方米阔叶林的光合作用来维护平衡,如果加上城市其他活动,一般认为城市应达到每人绿地292平方米,而英国的中部重镇伯明翰市的居民人均只有一枚邮票大小的绿色空间。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由于绿地缺乏而使氧气供应入不敷出,但是,大连因城市绿化成片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拥有绿地达到7平方米以上而成为绿荫成片的花园城市。
2.高效益的环保系统建设
很多城市的优势在于成为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工业的过量集中和经济密度过大,使占国土面积较小的城市地区,进行着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产品消费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各种生产性、生活性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不少国家几乎达到了积弊日深、积重难返的程度,这不仅威胁着人居环境,而且影响着城市发展。为了避免和减少城市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多国家在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沉重的环境治理代价后,对城市工业基础上的建设和经济开发都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和相关的建设程序要求,以防止新污染的产生。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防止污染的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一要求被概括为“三同时”的建设方针,在以后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中,我国又多次重申和强调了这一建设方针,并在项目的审批、投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程序上均做了严格的规定。“三同时”的建设方针是我国控制新污染源,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方针,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上,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简称PPP原则)。这一原则最早由经合组织(OECD)环境委员会于1972年正式提出,并迅速被各国的环境政策所采纳。现在这一政策已具体演化为五种经济手段:一是污染经费,包括排污收费、产品收费、消费者收费等。二是押金制度,指对有潜在污染的产品增加的一项环保费用,旨在实施环保监督。当产品使用后的残余物回送到指定的收集系统或污染处理达到规定标准时,就可以把押金退还给生产者或消费者。三是交易制度,指企业或个人为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权”或工业废气物买卖交易而建立的人工市场,从而使污染控制在政府规定的环境目标之内或排放总量目标之下,具体包括排放额交易、市场干预和责任保护等形式。四是经济处罚,指对违规者通过扣留预付款或征收补交款给予惩罚,包括罚款和履行保证金两种形式。五是财政补贴,指政府在环保上为企业或行业提供的财政补助,主要有补助金、长期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
大连市在环保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的经验,它是将环境规划与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从1995年起搬迁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在近郊严格控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同时强化城市的港口和贸易功能,大力发展以口岸、运输、贸易和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目前市中心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已达60%以上。从1998年年初起,禁止使用含铅汽油,市内禁止汽车鸣喇叭。1998年全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32%,下达治理项目110项,总投资1.5亿元,全市工业“三废”综合治理达到74.8%,并对41条市内污水沟进行整治,马路市场全部“退路进厅”,城市公共设施不断改善。
3.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建设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是由城市经济再生产、城市人口再生产和城市生态环境再生产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推动来进行的。它们的联系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群流和价值流等作为中介来实现。而这些“流”的载体则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各种建筑物等。因此,建立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加速各流的有效运转,减少和严格控制经济损耗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是十分重要的。
交通是城市的血管或大动脉,是物流、人流的转换渠道。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便捷程度取决于城市交通的承载力。保证物流人流的川流不息是城市生态与发展的关键。现代城市把交通作为重点基础设施来建设,这是保障城市功能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决定交通需要量的因素主要有城市的经济活动水平、政治文化活动水平、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和旅游业的状况等。大连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商贸和旅游文化城市,随着近年来经济文化旅游活动的增强,交通建设问题至关重要。从1992年到1997年中,全市新改扩建道路面积73.74万平方米,维修道路面积561.32万平方米,新建维修桥梁74座。1999年竣工立交桥6座,拓宽市内道路10多条,维修道路227.4万平方米,使交通畅通无阻。
如果说交通是城市的血管,那么,信息流就是城市的经济网络系统。城市社会是一个高阶次、多变量、非线性和复杂回路的大系统,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资源”是城市最敏感的系统。信息时代的来临,从某种意义上讲,标志着社会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我们的社会结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离不开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物质和能源一起被称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流是指各种指标、计划、图纸、数字、文件、资料、报告、音像等的收集传递、接收和处理,其模型由信源、信道和信宿三部分构成,其要求是及时、准确、真实、可靠。信息流动传播网络系统包括新闻流通系统、邮电信息业务系统、出版发行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等。只有建立起快捷便利、畅达完备的信息流转系统,才能堪称现代文明城市。在信息流系统建设方面,目前大连正在加紧北方硅谷、人才高地、“双D”港、信息港、智慧港建设。
4.有序化的城市功能组织系统建设
城市之中,工业生产、居住休闲、商业贸易、科教文化、交通运输等各种不同的功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特点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城市在总体规划中应当树立生态观念,根据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特征,利学合理并因地制宜地进行空间布局,避免、调整和改变不同功能的相互混杂、相互干扰的无序状态,实现城市功能组织系统的有序化。
在我国城市功能组织系统的建设中,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近20年的奋斗已取得了丰硕的果实,现在很多城市正向精雕细刻上发展。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名城,我们认为还应采取以下具体的举措:第一,充分采用CI形象设计战略,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等三部分,高标准地进行城市形象战略策划和政府公关行动,通过新闻媒介、会展、对外招商、文化节日庆典等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具有较好基础的城市塑造成为浪漫时尚之都、购物天堂、休闲度假名城、国际会展名城、花园之都、智慧港等个性鲜明的形象,使之作为著名城市品牌走向世界。第二,搞好城市基础设施总体规划,包括港口、火车站、机场、城市轻轨交通、道路、桥梁等,高标准地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要求的四通八达、安全高效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与世界同步的高速信息基础设施。第三,以位于市中心地带的商业街或文化街、民族风情街等街道的改造契机,建设国际化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务区(CBD)是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法国巴黎拉德方斯区、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日本东京新宿区等都是闻名世界的中央商务区。最近,北京市就开始规划在朝阳区建设中央商务区并提出了建设北京国际商务区的设想,其范围包括商务中心区,国际商务大道包括东三环以及六个辐射区,即亚运村、望京、酒仙桥、温榆河国际村、首都机场、朝阳口岸等,展现出城市功能组织系统化建设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