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三点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点论文,中国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产业体系,从而有效地加速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从制高点(战略)、增长点(现实)和基本点(动因)3 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软件产业:中国信息产业图强的制高点

制高点在此指的是,在信息产业领域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意义,对整个产业起统摄作用,就像一个战役中具有主动权意义的“高地”。中国信息产业图强的制高点存在于中外横比线与历史纵比线构成的“坐标系”。

首先,从历史的纵向演进阶段看,世界信息产业正进入一个软化发展的新时期。按对世界信息产业发展三个阶段〔1〕的划分思想, 如果说前两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硬件方面的话,那么起始于80、90年代之交的第三阶段则主要体现在软件上。这里有两个材料可作说明:其一,在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目前计算机产业价格体系中硬软件的比重已从50年代的8∶2和70年代的5∶5变为2∶8,预计在下个世纪初达到0.5∶9.5;其二,到1993年,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构成中, 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升至56%,硬件产业则下降为44%。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在整个世界信息产业中的比重超过一半的结构变革事实,证明世界信息产业开始迈上一个软化发展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产业深化与经济社会扩张力提高,这种“软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一个新的高度软化发展期行将到来。

“软化”表现在:与硬件技术产业相对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咨询服务、机器安装维修服务等成为信息产业的主导;硬件的功能作用发挥及其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软件的功能水平,并表现出软件技术快速、大面积扩散和渗透的倾向;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部门;软件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产值占整个信息产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以典型案例分析世界信息产业的软化趋势与意义似乎更有说服力。于1992年最先由法国、美国等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一项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跨世纪的宏大系统工程”,它的实施正对世界经济技术构成革命性的变革与影响。由于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它的建设除资金、人才外,首先遇到的是怎样使各国的信息体系形成一个跨地域的整体,使各种信息技术设施兼容,各种软件兼容,各国特有、各行业专用的信息文化兼容;怎样使各国各种信息技术的制式、使用标准统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大量高质素的软件技术和信息服务来支撑。事实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一些国家领导人发现,要真正发挥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有赖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于是计划又由“全国”上升到“全球性”高度,并正式改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这一变化使信息产业的软化发展特征更加突出,更具深度和广度,从而给软件产业和软件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之于世界的信息产业落后,是一种交错着多种不平衡的多重的落后。加速发展似乎已成共识,问题是如何发展。全面的大跃进思路,由于国力不支和基础不牢而不可取。故此,我们把问题集中到产业战略重点上进行讨论。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有人主张放在计算机等硬件制造业;有人赞同联机并网,因为没有计算机、电话、电视机等的联机并网,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工作重复、效率低下、人财物浪费等问题也就无从解决〔2〕; 也有人认为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致命“瓶颈”不是缺网络技术和设备,而是通讯线路落后,为此关键在于发展电脑无线网络技术,打破“瓶颈”〔3〕。我认为, 基于世界信息产业的软化趋势与我国发展中交错着多种不平衡、多重落后的国情实际,加速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树立国际战略意识,打破“先硬件后软件”的常规套路和思维定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强化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的开发与提高。

其理由,一是大规模发展我国的硬件制造业要比软件业和服务业投入更多的人财物,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产业转型与改造,所有这些都是我国短期内难以达到的。二是从产业发展的动力与市场基础看,产业的前方是市场,动力在于社会需求。由于信息技术产业是高知识含量的产业,其产品的市场需求水平和社会消费效果除取决于用户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信息环境外,还受与硬件相对的软件发展水平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制约。就整个信息产业而言,也须有软件产业支撑与信息服务业配合,才能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不断提高质高,赢得不竭的需求动力。走向21世纪,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基础与发展空间将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软件产品也将因市场潜质高,富有竞争优势而向信息产业展示出广阔的竞争前景。三是硬件可采用拿来主义,而软件的创造与运用是拿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四是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软件是电脑技术和信息系统应用、推广的关键,事关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对整个产业的信息化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扩展,多种信息机器联机并网增大,程序软件更为现代信息系统的灵魂。为此,抢占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就是要从战略上抓软件技术,抓软件产业中的前瞻性技术、关键性技术,使信息产业“软”中见强。当然,抢占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激活民族创新热情,形成强大的信息创新活力,需要有一个不断激励创新的环境,对象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大国来说,更需把创新的激情与活力集中在信息产业的制高点,集中在软件的开发上。

具体来说,发展中国软件产业的制高点就是大力发展兼容中外的汉字电脑软件,并使之向产业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理由是:(1 )汉字电脑软件及其服务是提高中国电脑普及率的关键,也是中国电脑市场的生命所在,没有兼容中外技术的汉字电脑软件产业,就没有中国的电脑市场需求,就没有中国电脑业的国际化发展。(2 )汉字软件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品,通观计算机产业的各个领域,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的优势技术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优势产品是汉字软件产品,优势市场是与汉字信息处理相关的市场领域。(3 )它对形成和构建富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特色电脑产业体系市场的发展(国内国外两方面)有根本性意义。(4 )它的开发水平将决定我国产业信息化改造的广度、深度、强度。(5)从根本上来说, 只有汉字电脑软件及其软件产业才真正“符合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天赋”及智力实际;现代信息技术与软件产业的中国发展也只有扎根于得天独厚、源远流长的民族语言文化土壤,才能找到真实广阔的市场基础,才能使民族深厚的创新文化底蕴发扬光大,也才能使软件开发企业获得真实的力量源泉。

二、结合部:中国信息产业的现实增长点

由上所述,加速发展中国信息产业,必须在战略上抢占软件业这一制高点,不断激发其技术创新,但要使信息产业在“软”中见强,形成整体合力,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除了要健全软件产业内各要素的网络关系,软件产业与硬件制造业的关系外,还必须处理好制高点与其支撑点的关系。这里我们把支撑点设定为在物流、商流、金融流、信息流的交汇区间,在新旧体制结合部成长起来的信息经济增长点;增长点中聚合着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行业和部门,具有吸引中心和辐射中心双重机能;通过这些实体和机能形成信息产业的“发展极”〔4〕。 理论上,我国的信息经济增长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各类信息交换中心,如以邮局、专递公司、电信大楼、通讯网点、咨询公司、信息技术市场、广播电视影像中心、市场研究公司、民意调查中心、公司商情部等为据点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增长点。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尤其各大中城市的信息服务中心,以信息及其交易服务为经营目标,信息与经济呈紧密结合关系。目前我国有近10万邮电局所(不包括邮电代办点),它们是我国经济信息网络的“突触”,我国信息经济的重要生力军,同时是整个信息经济及其与物能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作为通用信息技术之一的电话,就是从这些邮电中心开始推广与普及的。可以想象,我国未来的电视电话网络化也将从在各地的邮电服务中心设立电视电话而实施。这些信息聚集与扩散中心,人人都可以利用,加速其建设与成长,各个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传播就会变得更加方便而有效,我国信息经济的落后状态改进就更为有利。

二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或交叉路口,如车站、港口码头、机场、仓库等人流与物能流的集散地或中转站,这是由对交通交接区位的信息化管理而转化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成长点。这类地方既然是人流与物能流的中转站,也就必然同时是各种信息的荟萃地。因而,这些地点很容易也必然会转换成信息经济成长点。在这方面,我国的开发还很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说,甚至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观,我国走向21世纪的信息经济发展将受到极大的牵制。

三是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如商务广场、农贸集市、各类专业批发市场、金融大厦、农工贸一体化集团、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商品与市场的效率追求客观上要求用以减少或消除市场不确定性的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得到不断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与信息产业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200多个大中型粮油批发市场,近2500 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800多个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近900个生产资料批发市场〔5〕,这促进了相关专业信息组织或机构的成长。

四是由国家信息政策引发的信息产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信息技术企业群体,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的信息产业增长点。如前几年崛起的北京新信息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就属于这类成长点。还有就是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破土而出的3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们中的一个共同点是信息密集,肩负有加快和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任和使命。尽管这类增长点目前还不多,但其带动作用与意义是绝不容低估的。

概而言之,这些增长点有这样一些特征:(1 )它们是系统中的网点,有相对独立性、自主决策权与分散决策能力,有较健全的传通体系和决策风险抗御能力。(2)它们具有双重机能:“吸引中心”机能, 即以自己的特色与优长吸纳外界先进而适用的信息技术,而由此带来的实力增强,又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吸纳机能;“辐射中心”机能,即使自己所拥有的物能和信息经济优势在经过对由外界引进的物能与信息进行同化、吸收与创新后,进一步向外层空间扩散,增进外部经济效果,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增强自己的聚合力、辐射力和带动力。(3 )它们的分布特点,有自然形成的,也有按照系统功能分工要求而设置的;它们的设置形如神经网络系统中的“突触”,起足球赛场上的“前锋”作用。(4)它们通常处在经济交汇的结合部,与物流、商流、 金融的枢纽点相联,具有“通融力”,对“通融手段”(如交通、金融、通信等)有一种强烈的依赖关系。当今信息系统与交通运输、商流的通融和相互支持关系,就象W.卡斯特尔斯与L.蒂森在1990年第1 期《经济影响》上所说的:“计算辅助设备形成的世界联网,通过电讯及信息系统形成的管理业务的一体化,使实现远距离空间活动的统一管理成为可能。此外,新的运输技术依赖信息处理取得的有效经营也保证了世界范围内商品的经常流通”,而商品流通的活力又激发信息需求,促进信息网络化水平提高。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必须取得一大批增长点的支撑,在互相支持中共同提高。一方面,软件产业在与人财物商金多种流通形式交合中取得更新发展的依据与基础;另一方面,人财物商金各种流通形式在与软件产业的交合中提高档次,不断拓展新空间。但现实中,如上这些增长点之间却明显缺乏联系和通融性,这使其不论是网点性能,还是中心机能;也不论是“前锋”作用,还是结合部优势都不得不大打折扣。其实,这种情况是与如上增长点难以形成产业化问题相表里的。这样,当我们以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去审视中国信息产业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信息产业要到哪里去?而要说明到哪里去,就得弄清从哪里来!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理论上弄清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出发点、基本点。

三、物能产业效率: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点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点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现实的中国信息产业,究竟从哪里起步;一是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基本动因是什么,或者说,是要解决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由于后者涉及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政策设计与决策依据,直接体现国家的意志,事关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对现实的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而本文侧重于从后者来讨论基本点问题。

信息与物质、能源共同构成物理世界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它们任何一方的作用发挥或后续发展都离不开另两方的发展与支持。这种关系,用美国一科学家的诗句来描述就是: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6 〕。历史上,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发展问题的提出与能源危机存在极大的关系。1973年世界第一次石油能源危机爆发,迫使各国政府、企业调整结构,降低物能消耗,开发新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由于这种调整的背后是经济技术结构变革,是经济运行的信息含量提高,因而实质上是政府对产业信息化改造和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与支持。例如在70年代石油加价冲击下,日本通产省和财界联合提出,要在包括半导体、电脑与电讯工业等的微电子业领域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呼应,日本三菱、三井、住友、芙蓉富士、第一劝银、三和等六大工业集团投下巨资研究与开发微电子领域新技术和新产品,迅速转上了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阶段。为此,如果说,一国产业可按信息经济学的理解划分出信息产业和包括物质生产及能源生产(包括工农商业等)的非信息产业两大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推进又互相约束的部类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离开信息产业的导向作用及其知识意义来谈物质能源产业的进步,也不能离开物质能源产业的支撑作用来谈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其实,这一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目的与动因就是要提高物质能源产业的效率,更好地推进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1986年12月首届“中国信息化学术讨论会”上,国家科委一位领导人在给大会作总结发言时就针对当时存在的把信息产业发展与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立起来,片面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观点指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并不是要取消物质生产的发展,也不是要取消能源生产的发展,而是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推进它的发展”;“我们要推进中国的信息化,不仅要加速发展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而且首先要在社会造成新的信息观念,懂得信息化的发展给各部门、各方面的事业可能带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应当进行什么样的改革。”〔7〕然而现实中, 时至目前,在信息产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这种片面性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表现在:割裂信息产业与物质能源相互支持关系,存在为发展信息产业而发展信息产业的倾向;片面倡导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观点与提法。这些观点或提法不利于我国信息产业上新台阶,甚至起反作用。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农民始终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历史上发达的农业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落伍了。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繁重的改造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历史重任远未完成就过早地显示出“未老先衰”的窘态,“改变工业利润被商业剥离的扭亏增盈目标长期未见收效”。为此,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工农业等物质能源产业的信息化改革服务,更好地促进它沿时代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互动互进关系,应是我国原先提出信息化改造,加速信息产业发展的初衷与动因。今天以至未来的信息产业增长和发展战略都不能背离这一基本点,否则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发展依据。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讨论信息产业增长点与物能产业信息化改造的关系。

首先是要树立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识,从政策上扶持、培育一批现代信息型农业增长点。农业大国始终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将始终离不开这一国情的基本规定性。而在我国的信息产业增长点中恰恰是缺乏信息农业增长点,这种不足将严重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改造。为此宜从如下几个方面重点扶持信息型农业增长点:一是工程农业增长点。如生物工程农业融多层次科技于一体,是衔接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等于一体、高度综合的高科技产业,也是现代综合信息与传统农业文化的信息农业结合部。工程农业与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生长,势必引致农业技术与农产品市场的创新和重组,提高农业的信息含量与技术含量,特别是新技术的含量。二是农机电一体化增长点。当代中国农村经济正面临体制和增长模式两个重大转变,需把握农村经济技术变革的需求与特点,以农机电一体化为突破口,循序渐进,造成信息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势,使农业信息化与信息农业产业化互相推动。三是贸工农组织一体化增长点。如在传统的特色农业中引进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方式,推动兼业农户向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现代农业综合一体化趋势相一致方向前进,将为农村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和组织条件。四是农村商流与农村金融流方面的增长点。农村商品流通,如农资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金融市场是关系现代农业和农村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市场基础。农村信息产业发达并得到灵活应用,生物商品、生鲜食品、时新果品等凝聚着现代新技术的新品种将随信息流通网络和交通运输体系的改善而极大地丰富商品市场,这将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取之不竭的需求动力和更新活力。五是农村信息产业增长点。如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业,使农民更容易获得市场信息,更容易交往,缩小城乡之间在信息环境上的差异,同时逐步强化农户的农业信息文化意识,激发农户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水平提高。此外还有农村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等类增长点。显然,这些增长点对农村信息化进步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改革产业信息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变信息直流为信息交流,重构我国的研究开发体系,尤其要强化产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构我国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业必须注意三点:其一是与现实的产业增长点联系起来。其二是要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的产业高度化水平较低的国情实际联系起来。在这里,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是兼顾地方特色与国情特色。为保证我国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业的特色及其可持续性,务必做好信息采集业与研究开发业的分工协作,使信息采集的职能相对集中在消息比较灵通的大城市,而适当地使一些研究开发机构或部门逐步向地方中心城市分散。因为与信息收集相比,研究开发是一种信息高密度的加工工作,将其分散到地方中心城市更容易形成特色,富有地方优势。其三是创新的阶段性特点。在我国目前还很落后,尤其在科技上、管理上、人口素质上有更为先进的国外经验或模型可供借鉴时,创新应主要体现在整体(机)引进、模仿、移植上;在体系发展转向转换阶段时,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嫁接”——即“杂交”,“仿真”——包括功能与机能的移植。

再次是使物能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与产业的国际化环境结合起来。从中国之于世界的发展意义来说,中国要确立其在世界版图上应有的地位与目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跨出国门,在国际化进程中“步步为营”;中国的信息产业也必然会在其与世界经济技术接轨中取得发展的加速度;在中外合作、中外交流、中外竞争的碰撞中,在寻求属于自己的国际化新路子中强化发展的加速度。

四、结语:内外支持上下联动的系统设计

缺乏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持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此笔者作如下设想:(1 )逆向与递进结合的“软化”发展方式。在软件产业方面主要采取“逆向发展”方式,即以刺激生产性软件为开端,然后向消费性软件规模化方向发展;在信息服务业方面则采取“递进发展”方式,即政策上强调将现有的设备、人力投放到消费性电子产业,然后向生产性信息服务系列发展。(2)点群拓展战略, 即在国际市场进取方面采取点扩张策略,瞄准国际市场的某一点,并制定集中占领政策。(3)掌握远程信息新技术, 促进“四化”向网络化发展。“四化”在这里指的是,以数据库、思想库和新的传媒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及信息技术产业化”;以办公室自动化和工厂自动化管理为代表的“产业信息化”;在家中就可了解市场社会状态与变化和作出家庭行为决策的“家庭信息化”;借助现代通信系统技术将电脑、电话等多种信息技术融接起来,武装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化”。(4 )在产业组织方面采取“以集团公司发展为主,大中小企业并举”策略,政府致力于营造一个推动创新的环境。

注释:

〔1〕第一阶段:即本世纪40—60年代为信息产业初步确立阶段; 第二阶段:即70—80年代为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互相推进阶段;第三阶段,始自80、90年代之交,目前还在进行中。

〔2〕参见1994年6月12日《经济参考报》有关报道。

〔3〕参见1994年7月18日《光明日报》有关报道。

〔4〕郑英隆著:《市场信息经济导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5〕见1997年6月25日《广州日报》新华社讯。

〔6〕〔7〕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编:《信息化——历史的使命》,第4—5页,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标签:;  ;  ;  ;  ;  ;  ;  ;  

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