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互动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互动论文,新经济论文,实体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97(2003)03-0054-05
近年来,随着工业型经济不断向知识型经济转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对企业传统经营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党的十六大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战略决策,这使得现在探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
虚拟经济主要是指与虚拟资本有关的、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的经济活动;通俗的讲,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就是各种金融工具,包括各种衍生工具。在这种定义中,整个经济活动被划分为两部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而虚拟经济则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
虚拟经济是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浮出水面的,它与实体经济之间表现为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性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从根本上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当虚拟经济适度发展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规模和比例时,会发挥积极功能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矛盾性看,实体经济是以实物运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无论有形的商品、有形的资产还是其他有形的经济资源,都在流通中以实物形态运动,都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所依赖的坚实经济基础。虚拟经济则是虚拟资本的持有和运动。既包括股票、债券、外汇等传统金融资产,又包括由金融创新所派生和组合生成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虚拟经济的发展并不经常是与实体经济发展同步的,当其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时,就会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瓶颈;当其不断复制自身、过度膨胀并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层面时,就会形成通常所说的泡沫经济,给实体经济带来众多消极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功能:虚拟经济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一方面加强了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提高了各国金融市场间信息传递和价格反应的能力,满足了国际化虚拟经济交易客观上要求提高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的需求,另一方面创造了大量金融新产品,使各类投资者不仅能进行多元化资产组合,还能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时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特别是持续性创新使金融市场始终保持着对投资者的足够吸引力,活跃了交易市场。
有利于金融资源在不同实体产业部门间的优化配置。虚拟经济是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这首先表现在有利于金融资本在社会不同产业及其部门间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实体经济要素的最优组合。如通过发行交易公司股票或债券等虚拟资本,作为发行主体的企业能够筹集到常规积累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的充足资本,并带动技术、劳力及其他自然资源的配置,通过产权重组和股权的置换、分割、减持、购并等虚拟资本的运作,优化企业的产权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通过发行国债等强虚拟性的资本,国家还可筹集更多生产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建设和经济布局,拉动实体经济和GDP的增长。有利于市场主体防范经营风险。通过资本运营和企业产权制度多元化重组等与虚拟资本相关的运作,控股企业的资金会更加雄厚,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不断增强避险和抗险能力。同时,随着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深,包括期货和期权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更高级的虚拟资本渗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提高了其运作效率。
信用制度支持下的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使社会化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可能并通过资金和资本的流动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益。而信用制度膨胀所形成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和危害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实体经济运行的形式,无论是实物还是服务的流动都是以资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资金一旦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服务系统的循环,虚拟经济就进入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两者之间互动。这一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汇率、利率、股票和期货价格的变动是一种“非系统风险”,因为造成波动的原因不仅来自宏观经济的变化,也包括了金融市场上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各种交易和投机活动。虽然一些衍生工具可以为锁定这些风险提供服务,但购买这些产品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而且需要付出相当的成本。
当金融市场出现较大的动荡和危机时,它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它不仅造成大量企业破产或因流动性问题陷入困境,而且可能会使一个国家几代人努力的经济成果和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2、泡沫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虚拟经济有着内在的联系。
实体经济中的泡沫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能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无效供给,它包括不良资产和债权、库存积压、闲置生产能力和设施等。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或过热状态时,一些资产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被高估,由此误导了投资者,造成供求进一步失衡。这种现象在金融市场中也同样存在。信用膨胀下的金融资产和交易产生了虚拟经济,也造成了金融泡沫。由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着互动,实体经济中的泡沫在其形成过程中从金融市场获取大量资金,并通过股票等形式又造成金融资产的膨胀,加速了金融泡沫的积累。金融资产的膨胀一方面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已出现的过热和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又误导投资者扩大投资和消费,甚至将一部分生产性资金投放到金融市场上投机。当泡沫破裂时,这一正反馈机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互动,最终导致金融市场全面危机。
3、双重价格体系及其对资源配置的误导
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形成了二元市场格局。市场机制是通过反映供求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配置的。二元市场产生了两个价格信号。一个代表实体经济的商品市场(广义的商品市场,包括服务业和其他生产要素),一个代表虚拟经济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债务、外汇、期货等各种金融产品)。
从两个经济相互联系的一面看,两个市场的价格处于收敛状态,综合反映了生产要素和资产的供求结构和配置状况,它们在经济活动中依然发挥着“看不见的手”的功能。从两个经济相互独立的一面看,两个价格信号处于发散状态,对资源流动会产生误导,引起资源配置的错位,加剧供求失衡。
以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情况为例,亚洲金融风暴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这一地区经济结构的失衡。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大量的资金(主要是国际资本)投入到出口加工业和房地产,形成了该地区大规模的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供求失衡。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外部原因是进入90年代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除美国外)所导致的主要初级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全球性的供求失衡。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是难以避免的。它是供求总量从偏离平衡到恢复平衡的运动过程,也是经济结构、技术、制度调整与进步的过程。价格机制是一种事后“帕累托效应”,它对供求结构的反应是滞后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流动也有一个过程,这正是经济周波产生的原因。但90年代后,亚洲和全球性供求失衡持续时间之长、失衡程度之大的原因仅仅用价格信号后是难以解释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干扰了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并由此误导了资源的流向。同样是在90年代初,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国际资本大量涌入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资本市场,资金经过资本市场流向已经饱和或过剩的加工业、房地产等领域。这使已经出现的供求失衡加剧,一直持续到金融危机爆发、股市债市狂跌才得以暴露。上述现象告诉我们,在双重价格机制下,投资者追逐利润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这也可以称为双重价格机制下的“市场失灵”。
双重价格机制造成的市场失灵还表现在经济过热时期的通胀从商品市场转向资本市场,由此掩盖了经济过热。在日本进入衰退前一直维持持续增长和低通胀,一些东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以前经济高速增长也未引发严重的通胀。但其间股价一路攀升、高居不下。这说明商品市场的通胀通过股票转移到资本市场,形成了一种隐蔽式的通胀。
二、虚拟经济推动金融发展的方式
20世纪50年代,被称之为金融创新的金融变革在美国和英国出现,这种变革在70年代之后再次掀起高潮,并且一直持续至今。金融创新使一大批新型的金融工具或货币替代物不断涌现,各类新型金融工具难以用“货币”的概念来涵盖。金融创新使货币量与经济量之比值的增长相对放慢甚至降低,经济与金融的融合及互相渗透已不再通过货币化体现出来,而是以货币市场工具、金融机构债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保险基金和退休基金等其他资产形式来表现。反映在统计数据上,有些具有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未被统计进货币供应量中去,自然导致“货币外”金融工具迅速增长而在原定义下的货币存量增长的相对放慢。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成长从量性区间向质性区间转换必须依赖创新因素的推动,同时,长期维持质性成长的最佳状态也需要创新作用的持续发挥。概括地说,经济成长就是一种持续的创新过程。
以下是一个包含创新过程的金融深化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深化模型
在图1(A)中,纵轴表示金融深化水平,横轴表示时间次序。现假定用平行线S表示一种标准深化状态,MO是处于标准深化状态下的标准深化水平。一般来说,现实深化水平总是处在标准深化水平的下方,如处于M1点。
任何一种现实的金融深化政策总是把现实深化水平向标准深化水平的靠近作为追求目标。但是,由于创新因素的介入程度不同,现实深化水平向标准深化水平的靠近存在不同的时滞。从图1(A)中可以看出,注重创新作用的金融深化改策,将缩短时滞,现实深化水平在很短时期内接近标准水平,即与T1时序对应,现实深化状态表示M1S1线。同理,与T2T3时序分别对应的M1S2、M1S3两条深化线则反映创新程度下降的深化迟滞状态。如果一国执行的是一种单纯追求金融量扩张的金融深化政策,那么,现实深化线则表示为一条几乎与S线平等的直线,如图1(A)中的线S’,从而导致金融深化的低水平徘徊。
考虑到创新因素对增长与发展的不同效应,可以在一个与图1(A)完全对应的时间次序中对深化过程作进一步讨论。首先假定:第一,在理论上存在一条增长与发展的对称线;第二,在创新过程开始之前,相对于发展因素,增长因素一般占有较大份额。在纵轴M上,增长的起点G处在对称点MO’的上方,而发展的起始点D处于对称点的下方。还需说明,在上述的增长份额与发展份额之间并不存在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它们仅表示金融资源的不同使用方式。
我们考察创新过程的增长效应与发展效应。在图1(B)中,当创新时序为T1时,增长份额下降曲线GO1和发展份额的上升曲线DO1都较陡峭,二者迅速聚合于对称点01,这是一种以金融创新为基调的金融变革绩效。随着创新时序拉长,增长份额的下降曲线和发展份额的上升曲线都将变缓,二者的聚合点将在对称线上向右推移,如02和03点。如果创新程度进一步下降,两条曲线的走势将进一步变缓,甚至呈现相持状态,如图中的0’与0”线,与此相伴随的将是金融资源的严重浪费,由此导致金融资源的高度短缺,经济产出只有依靠金融资源的单方面扩张来支撑。基于以上分析、不难推论,提高一国金融深化水平的出路是增加发展份额,而增加发展份额的关键又在于推进金融创新。
三、对加快虚拟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虚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高效与适度原则
虚拟经济发展首先要对金融资源合理运用。合理运用既包括对国内金融资源合理运用,也包括对国外金融资源的运用。一般而言,国内金融资源是较为稳定而安全的,而且国内资源运用效果对外部资源的运用具有极大的传导性。因此我国应首先对国内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运用外部资源。在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首先应注重培育内生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机制。
2、虚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于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人为构造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种发展是外生而表层的,因而获得的增长通常是短期的“量”的增长,缺乏深厚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使金融发展的效率降低。因此,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富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同时由于金融业高负债性、高风险性以及高脆弱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需要对其加强监管。从中国监管实践来看,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监管技术和监管效能的提高。如果金融监管技术的发展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监管的效能就不能发挥,反而会诱导金融机构规避监管。这样既会使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大,也会加大金融监管的成本。
3、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积极预防虚拟经济膨胀演变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总有一天要破裂,并造成实体经济的波动和虚拟经济大起大落。一旦虚拟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危机相复合,经济就会迅速走向萧条。因此,要高度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泡沫经济的产生表面源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金融冲击是其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即投机仅是泡沫破裂乃至危机爆发的催化剂,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对称发展才是内在根本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从发散变为收敛,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4、我国发展虚拟经济的重点应在以下方面:(1)积极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以虚拟经济的运作进行国有实体经济的调整和改组是搞活国有经济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存在地区趋同、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与国有资本严重固化、缺乏流动性密切相关。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具体是三个层次的运作,即行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调整;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国有经济有进有退,进退的主体不是使用价值形态的机器设备,而是价值形态的资本转移,依靠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产权重组,使国有资本活起来,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向真正需要其加强职能的行业、地区和企业集中,达到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目的。(2)加快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近年来,我国金融深化的速度较快,到1996、1997年金融相关比率已分别达到251%、295%,但银行业的泡沫并未消除,一是资本金比例不足,1998年特种国债资金将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补足到8%以上,因效益滑坡,无力以经营利润补充资本金,在不良资产日益积累的情况下,部分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降至8%以下;二是不良贷款比例偏高,据估计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为25%,有些机构还高于这一比例,甚至超过某些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不良贷款比例。因此,要消除银行系统的虚拟经济泡沫,必须加快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控制不良贷款的增加,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盘活、化解不良贷款,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质量。
标签:虚拟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新经济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货币论文; 股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