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相声是用笑话、滑稽的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传统艺术,并因其喜剧性内容及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剧场效果是其他舞台艺术难以比拟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自身经验,从三个方面对相声艺术创新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相声;创新;探索;实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我国的许多传统艺术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相声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及喜剧性的内容得到许多观众的青睐。但相声艺术只有保持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具有特定时代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得以发展与传承。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相声艺术的创新,促进相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对相声艺术创新进行了相关介绍。
1 学察明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句名言。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为人民奉献精神食粮,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情操、端正的品质、健康的心态,而且还应有“冷对千夫指,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前行在民族复兴路上,共圆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创作永恒的主题。顺应这一目标,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就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静心读书、苦心磨志、用心提升,在“务虚”上下工夫,在求知中明方向。为曲艺繁荣、为相声振兴而读书,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常省,以“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苏轼)励志,向学以致用的名家思齐。已故的相声名家侯耀文,家学渊博,得天时地利人和,然而他不论工作多忙,不论演出再晚,都要读书几小时,甚至通宵;前辈马三立先生一生广交益友,博览群书,以致满腹经纶,大小“包袱”信手拈来;承前启后的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入行之前为新华书店小职员,正是这一岗位,让他饱读中外书籍,成就博学多才。一个成功的曲艺工作者、成名的相声大师,无一不是“勤为径、苦作舟”而成,创演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段子。
笔者就此诚言,一百多年前,建立相声行业的先驱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他在自己的竹板上镌刻着四句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高尚情操与坦荡的胸怀,人穷志不穷,靠卖艺为生,不走歪门邪道。即使见了皇帝老子,也不畏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当今推进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一切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必须学法、懂法、用法,为人不当“法盲”、从艺不离“法纲”,创演的作品切不可游离法律之外。更应唾弃那些“文艺圈内”的败类,他们背离法纪、道德缺少、金钱至上、陈渣泛起的丑陋行径,终究被罗入法网。
2 苦练硬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励志名言。一名优秀的相声创演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台下写出好作品、台上“使好话”。在舞台上出彩出名非一日之功,更无捷径可言。恕笔者直言,有一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得一点皮毛,毫无半点功底,便登大雅之堂,凭着自认为脑瓜灵、嘴皮子溜,就到处骗饭吃,这些人既糟蹋了相声艺术,也损害了业内形象。作为爱这行干这行,且毕业于天津北方曲艺学校的本人来说,我以为: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是必须的,练就扎实的创演基本功更是必要的。在充分探究相声的起源与发展、相声的形式与类别、相声的结构与语言特色的基础上,要准确地把握好“垫话儿、瓢把儿、正活儿、底”的起承转合关系,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熟语,真正弄清搞懂相声笑料的特点、种类以及组织“包袱”的运用规律。简而言之,笑料是相声的特征,“包袱”是笑料的体现。试想一个相声演员如果连构成“包袱”的“铺、垫、楔、支、抖、翻、缝”几个环节都不清楚,创演又何从谈起?专业知识的探究、基本要领的掌握是为其一。其二,在撷取精典、博采众长的同时,苦修“说、学、逗、唱”四大功课,如四项全能俱佳更好,尚有一项不足,则以长补短。即使个人功底见深,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苦练基本功久而厚积、熟能生巧。只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持练功,才能说得从容顺畅、学得惟妙惟肖、唱得仿真味足、逗得入木三分、捧得严丝合缝。
3 与民同心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相声演员提高自身创演水平,必须长期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从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蕴藏着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个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就应该自觉地把握人民的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回馈人民大众“衣食父母”的朴实情怀。一句话:文艺工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笔者不妨与同行们回顾一下经典之作的创作始末。一代宗师侯宝林先生以新中国曲艺人新姿态,秉行《讲话》精神,深入城市市民之中,观察城郊生活,出大作《夜行记》;马季先生在与援非干部工人接触交谈中,创演出家喻户晓的《友谊颂》;出身相声世家的常贵田不离军营,常下连队体验生活,呈现舞台精作《喇叭声声》;十年“浩劫”之后,伤痕文学频频亮世,姜昆等一大批曲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撷素材,创演了《帽子工厂》《如此照相》等一批上乘之作;改革开放以后,大批讴歌新时代、赞颂好人、共圆中国梦的相声作品如雨后春笋。无一例外,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均来自人民大众生活之中。提高相声演员创演水平之路有千条万条,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扎根人民、与民同心、扎根生活、汲取营养。“家院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中栽不出万年松”,只有长期无条件地深入人民大众朴实的生活中去,相声演员才会真正明白:你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你来干什么?为什么?为准干?怎么干?尽管是艰辛的文化之旅,也懂得奋力前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灵魂、源泉,任何艺术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持续繁荣,都离不开创新,相声更是不例外。因此,要积极地对相声艺术进行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相声艺术,实现相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张蕴和.中国相声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发展取向[J].艺术百家.2013(03)
[2]梁东方.当代相声艺术创新探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8)
论文作者:招沛深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相声论文; 艺术论文; 文艺工作者论文; 曲艺论文; 大众论文; 文艺论文; 中国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