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景明佳园小学 210012
摘 要:在学习中,诗人是一个独特的载体,在教学中通过了解诗人的相关概况、成长经历、阅历、轶事、见闻、流派等,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诗歌中的思想美、炼字美、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和风格美,让学生陶醉在诗歌的汪洋中,感悟到诗歌独特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诗人 古诗 审美性
中国是诗歌的泱泱大国,中国的古典诗歌意境幽远,能够传达丰富的审美意境,带给学生丰富的思想启迪。在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小学生由于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了解的欠缺,所以在解读诗歌的时候往往都是肤浅的。针对这种现实,我立足诗歌本体,以诗人为核心,作为一个切入口,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深层内涵,感悟和了解诗歌多元的美;让学生走进诗歌,感悟诗歌深层的内涵。
一、初探诗人概况,走进诗歌思想美
不同朝代的诗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在时代背景的催化下,化身为不同的诗人形象。在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歌。对于诗人概况的了解,除了可以查看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寻找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进诗人的概况,了解到诗人的字、号、代表作。在了解诗人的概况下,进而感悟到诗人时代背景下带来的写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中感悟到诗人的创作情怀,不断解读诗人的作品中隐含的思想美,感悟到诗人的博大胸襟。
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的时候,多数学生知道杜甫是杰出的“诗圣”,著作等身,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杜甫作品沉郁顿挫的特点以及带有深沉的思想内涵的了解不是很多。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观看一篇文章《杜甫传》,让学生走进杜甫的生平,了解到杜甫字子美,在其创作中多数为时代的写照,因而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情况。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杜甫所过的生活是不够理想的,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融入了浓浓的生活情境。我出示了相关的照片,让学生感悟到诗人“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生活境况。
二、细数诗人趣味,感受诗歌炼字美
不同的诗人在生活经历中有不同的写作趣味,在人物迥异的个性差异下也带来了诗歌创作中不同的写作轶事。在寻找和细数诗人写作趣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把从书本中看到的进行摘录,记录到自己的摘抄本里,还可以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询问来了解诗人的写作经历,从而感悟到诗人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个“顿悟”的过程,以及灵感的迸发过程。在寻找这些诗人的写作经历的过程中,有的诗人是非常注重炼字的,包括诗行中的某一个字,或者诗眼的推敲,或者是韵脚的设计,都能让学生感悟到诗歌创作别样的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讲述这些经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感悟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认真执着的写作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推敲”这个故事。在贾岛的眼中,将“僧敲夜下门”中的动词反复思考、精心斟酌,获得了独特的用词意境。在品味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生可以体验到诗人创作中的炼字之美,感悟到诗人创作时严谨求实的心境,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感悟到诗歌中独特的艺术内涵。如教学《寻隐者不遇》,要注意让学生感悟到“问、言”等词语的简单但是内涵丰富。
三、畅想诗人见闻,感悟诗歌意境美
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诗,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有丰富的意境,在诗人独特的视野捕捉下,诞生了不同的意境美。在感悟和品味这种意境美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畅想诗人写作时的见闻,感悟诗人写作过程中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让学生走进诗人创作中独特的发现力,不断感悟诗人在观察中独特的“诗歌捕捉力”。
四、拨动诗人心弦,品味诗歌情感美
诗言志,不同的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有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抒发自己的人生阅历,有的传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在情感的表达中,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情感浓烈,传达了炽热的情感趋向,还有的含蓄温婉,在不着痕迹的抒情中融入自己的一腔真情。所以在现实中要注意让学生感悟和品味这种情感的真切,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情感中的真善美,感悟诗人不同的情怀。
诗人的情感是诗人独特的内心源泉,像汩汩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在品味诗歌情感之美的时候,学生要注意多与诗人对话,试探性地拨弄诗人的心弦,品味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到诗人抒发感情的独特。
以诗人作为了解古典诗歌之美的一个切入口,从这个窗口感悟诗人独特的内涵,可以让古典诗歌中的美尽情展现,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空间,漫游在古典诗歌的山水画廊中,获得别样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朱飞飞 古典诗歌情境教学法[J].《语文研究》,2018,(8):17-18。
[2]海思睿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J].《语文天地》,2018,(6):14-18。
[3]何路雄 古典诗歌中的风格美[J].《语文天地》,2016,(8):23。
论文作者:吴素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诗人论文; 诗歌论文; 学生论文; 独特论文; 意境论文; 情感论文; 杜甫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