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角下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发展与评析——兼评2012年中国比较政治学发展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中国论文,年中论文,视角论文,发展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比较政治学被认为是建构关于政治现象的普遍性解释理论,或者是搜集和描绘各国和各种政治系统的数据以促成普遍性的理论建构的学科①。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演进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和不可重复性,孤立的观察与研究会大大降低研究者的敏感性,因此,比较政治学成为政治学领域主要学科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政治学学科在借鉴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演进脉络。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是阶段性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一)国外文本研究
如果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做出学术史方面的考察,就会发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比较政治学的关注和研究还带有开创和探索性质,自身经验不多,研究基本上是文本层面的。1987年2月,由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翻译,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所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②在国内出版。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西方比较政治学经典著作,该书对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
此后,国外的比较政治学著作陆续被翻译为中文。代表性著作有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所著的《现代政治分析》③、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④、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所著的《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⑤,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所著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⑥等。
这些被引介的著作介绍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类型和研究领域,向读者展示了西方比较政治学者的研究范式、分析技术与手段;分析了比较政治学理论各个要素、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叙述诸多理论流派的不同观点,追寻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论争焦点和分歧根源,拓展了中国比较政治学者的学术视野。
需要说明的是,进入21世纪后,对国外著作的引介依然是中国比较政治学者跟踪国外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的重要途径。2004年8月,宁骚主编的《比较政府与政治译丛》开始出版,该译丛是国内第一套以比较政治为中心的丛书,至今已经出版了十余部。⑦2010年12月,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主办,李路曲主编的《比较政治学研究》第1辑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以“比较政治学”命名的连续性学术集刊。这些论著不仅为国内学者介绍了比较政治学的前沿动态,而且更注重表述中西方在研究领域的不同背景和方法,显示出对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愈发专业和客观的态度。
(二)研究机构及其人才培养
经过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政治学在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领域拓展、研究队伍培养、研究平台构建等方面也取得了成绩。涌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比较研究的政治学学者。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成立,其创办的《政治学研究》杂志,是全国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治学专业学术刊物;而同年由中央编译局创刊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是以解决中国问题,提供学术借鉴为宗旨而创建的学术期刊。这些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5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设立政治理论与方法、比较政治、中国政府与政治三个研究方向博士点。此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也在政治学理论博士点下开设“比较政治”研究方向。
进入新世纪,比较政治学的教研活动在国内各个高校普遍展开。⑧不仅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中外政治制度”硕士点,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点还开设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的比较政治系是国内第一个以“比较政治”命名的大学科系。此后,武汉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均成立了比较政治的研究机构,展开了相关的科研和学术活动。
2001年,张小劲、景跃进所著的《比较政治学导论》⑨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比较政治学的教材,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比较政治学领域的有关知识内容,并考察了各种理论观点的争论和最新进展。
(三)以中国为视角的研究拓展
1987年国内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政治学专著《比较政治分析》⑩,这部著作是中国学者首次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政治现象进行宏观分析的成果;2000年在《天津社会科学》发表的《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演变:学科史的考察》(11)是较早对比较政治学学科发展史进行综合分析的学术论文;《关于比较政治学和中国研究范式重构的断想》(12)较早对构建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进行了探索;《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13)是国内较早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政治现代化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的学术著作。2010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是国内第一次以“比较政治学”为主题召开的学术会议。(14)
上述回顾表明,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学术研究开始具备了“问题意识”和“中国经验”,推动着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二、2012年中国比较政治学的研究类型、领域和方法
(一)新建研究基地与网络平台
2012年,中国比较政治研究学术氛围浓厚,学科建设成就显著。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新建了两个学科研究基地和研究网络平台。其一,3月16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了比较政治学系,该系由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外政治制度三个政治学的二级学科构成。提出要立足于中国问题,形成有独特的学术风格、学术气派的比较政治学科。
其二,5月4日,复旦大学成立了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一个以跟踪当代比较政治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分析和研究人类政治生活的有益经验为宗旨的研究机构。
此外,5月,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创办了国内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个专业学术网络信息平台“比较政治研究网”(http://psi.ecupl.edu.cn)。网站下设“学科发展”、“理论探索”、“实证分析”、“国际前沿”、“学界动态”五个栏目,力求打造为国内重要的比较政治学网络传播中心。
(二)主要研究成果
2012年,在比较政治学期刊方面,笔者在人大复印资料信息发布系统,以“比较政治”作为关键词,共检索出学术文章5篇。
其中,李路曲撰写的《文化分析中的诠释理论及其研究范式介绍》(15)介绍了比较政治学文化分析方法的五种分析模型,指出其均存在着模糊性和潜在性的特征;高奇琦在《论西方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理论路径的趋近》(16)一文中提出了西方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理论路径上出现的明显接近的趋势;郭静撰写的《中国比较政治学的现实需求和学科道路》(17)一文对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作出批判性总结,论述中国学者的使命。王丽萍撰写的《比较政治学:学科研究特征与前景》(18),认为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研究中,应在多样性中创造统一性,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空间;陈刚撰写的《民国时期的比较政治研究》(19)一文对民国时期的中国比较政治研究做了介绍,对中国比较政治学科史的发展有所贡献。
此外,2012年9月,由李路曲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政治学研究》(20)出版了第3辑。全书立足国际政治现实,以专业化的视角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参照,是比较政治学科发展中有代表性的著作。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比较政治学者的思想意识和理论准备开始具有了“中国经验”,并在与中国经验的比较和验证中做出了积极探索。
(三)重要学术会议
2012年共召开了五次比较政治学会议。分别是:
4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在北京召开的“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学术研讨会(21),从多个议题入手对当今世界政治现实进行探讨和交流。
6月9日,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在上海主办的“比较政治研究上海青年学者论坛2012年会议”,围绕比较政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8月17日至18日,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在上海主办的“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交叉研究”研讨会,是国内第一次针对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两个学科交叉研究的专题研讨会。
此外,10月20—21日,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与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共同在上海主办的“比较政治学与世界民主城市化进程”研讨会、11月24日,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主办的“比较政治理论的发展与反思”论坛,中外学者均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或进行宏观抽象的理论探讨,或进行经验上的微观描述。这些会议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比较政治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对中国比较政治学的总体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学科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和素材,成为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比较政治学对于他国政治的研究不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制度,而是为本国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为此,构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话语体系”可以有效避免西方国家曲解和误读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现实国情,为中国比较政治学者保持独立的问题意识、研究预设、理论阐释和价值评判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中国比较政治学学科发展仍存在不足。
首先,理论研究缺乏深度。比较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不能局限于哲学研究、思辨研究、宏观研究,还应该对中国政治发展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回应和科学总结。但当前很多研究仍停留在对西方比较政治理论的简单套用层面,立足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对很多基本理论问题并未达成共识。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便缺乏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学科理论模式和理论框架。
其次,现实问题研究相对薄弱。当前,在比较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用陈旧的概念、理论、方法,以及用纯粹的思辨研究方式解释不断变动的政治现实的问题。此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等现象也在局部研究领域内存在,这些问题使得当前的比较政治研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需要,丰富的、系统的具有强烈现实关怀、问题意识、解释力和指导力较强的优秀研究成果尚未大量涌现。
最后,研究方法单一。规范研究、定性研究、静态研究等仍是占据主流地位的方法。实证研究、定量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相对薄弱,尤其是应用统计技术、数理模型、实验分析等方法的研究成果很少。虽然以过度追求数学模型和纯理性分析模式为基础的方法来解释政治现象,容易忽略对政治发展中的诸如体制、意识形态等重要要素的关注,从而会影响到比较政治学本身所应有的价值,但不可否认,比较政治学学科有时为了说明自身理论的精密程度和可信度,尽可能地采用综合的、多案例的研究方法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由于缺乏系统性与深度,因而无论是在解决比较政治理论问题的基本范畴、研究对象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创新、思路开拓方面,现有研究基础都显得较为薄弱。这意味着,中国比较政治学者在未来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注释:
①Mayer,Burnett and Ogden,Comparative Politics:Nations and Theories in a Changing Worl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c1996.
②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③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
④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⑤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⑥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⑦这些著作包括:霍华德·威亚尔达的《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霍华德·威亚尔达的《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霍华德·威亚尔达的《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霍华德·威亚尔达的《非西方发展理论:地区模式与全球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施密特、谢利、巴迪斯的《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沃尔特·怀特、罗纳德·瓦根伯格、拉尔夫·纳尔逊的《加拿大政治与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威廉·托多夫的《非洲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纳尔逊·波尔斯比、艾伦·威尔达夫斯基的《总统选举——美国政治的战略与构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约翰·芬斯顿主编的《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吉列尔莫·奥唐奈的《现代化和官僚威权主义:南美政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主编的《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比尔·考克瑟、林顿·罗宾斯、罗伯特·里奇的《当代英国政治(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沃尔夫冈·鲁茨欧的《德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⑧王浦劬:《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回顾与规划(2006—2015)》,第244~24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⑨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⑩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张小劲:《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演变:学科史的考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2)杨雪冬:《关于比较政治学和中国研究范式重构的断想》,《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3)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邢瑞磊、王金良:《“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5)李路曲:《文化分析中的诠释理论及其研究范式介绍》,《政治学研究》,2012年1期。
(16)高奇琦:《论西方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理论路径的趋近》,《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4期。
(17)郭静:《中国比较政治学的现实需求和学科道路》,《政治学研究》,2012年1期。
(18)王丽萍:《比较政治学:学科研究特征与前景》,《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
(19)陈刚:《民国时期的比较政治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期。
(20)李路曲主编:《比较政治学研究》,第3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21)厉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学术研讨会”述要》,《人民日报》.2012年5月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