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 山东青岛 266021)
【摘要】目的: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不良反应,研究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48例因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探究中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以及肾损伤、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是83.33%(40/48)、58.33%(28/48)、58.33%(28/48);本组探究中引发不良反应的头孢类抗生素药物种类是8种,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头孢曲松,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也是头孢曲松。结论: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且较为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尤其是头孢曲松药物,因此,临床治疗期间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时需要确保合理使用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152-02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种类的增多,滥用抗生素现象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头孢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有效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以及杀灭繁殖期内细菌来起到有效杀菌作用,分子中含有头孢烯[1],属于半合成抗生素且具有高选择性、无毒副作用以及抗菌谱广等临床优势,抗菌作用较强且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之青霉素类药物更少,同时耐青霉素酶。但是,由于滥用抗生素现象导致头孢类抗生素使用期间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以及中枢神经损伤等,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本组探究中选取48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头孢类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基础性临床资料
对我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48例因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探究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8例、20例,患者年龄在74岁至39岁不等且中位年龄是(58.96±5.32)岁。本组探究中头孢类抗生素给药途径分别是口服、肌内注射、静脉输注,患者例数分别是24例、6例、18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入院前,给予患者基本疾病史充分询问,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给予患者疾病检查以及诊断处理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对症用药方案,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用药反应等,对本组探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仔细分析并整理总结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引发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2.结果
2.1 本组探究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以及肾损伤、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是83.33%(40/48)、58.33%(28/48)、58.33%(28/48),另外,血液系统损害、胃肠道反应、二次感染也是本组探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4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详情(n=48)
3.讨论
头孢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且具有与7-氨基头孢烷酸相似的杀菌机制,临床优势是高效低毒,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头孢类抗生素作为广谱抗生素可有效杀灭化脓性链球菌以及肺炎杆菌等,在临床治疗中,主要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些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以及尿路感染等[2],另外,在败血症以及心内膜炎患者治疗过程中也常常会应用到头孢类抗生素,但是一般不作为首选药,除了价格昂贵外,还易引发不良反应。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头孢类抗生素可抑制转肽酶,对细菌细胞壁质合成过程起到干扰作用并可与β-内酰胺结合蛋白结合以发挥杀菌作用。头孢类抗生素中β-内酰胺酶作为BUSH分型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以及在发生基因突变后可形成β-内酰胺类型[3],通过水解作用可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可通过释放自溶素来有效发挥其溶菌作用,或者促使细菌不分裂,形成长纤维状并有效发挥其抑菌作用。
头孢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过敏反应,例如荨麻疹,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据相关性文献报道,由于头孢类抗生素母核区别于青霉素导致抗原性存在差异性,因为,临床监测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时主要监测以下内容:一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二是不良反应发展规律,三是不良反应临床特征,四是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引发的不良反应除了过敏反应外,还包括肾损伤、中枢神经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等,本组探究中,过敏反应以及肾损伤、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是83.33%、58.33%、58.33%,属于不良反应中发生率最高的几类不良反应损伤。
本组探究结果中,引发不良反应的8种头孢类抗生素分别是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拉定,其中头孢曲松占比最高。
基于此,在实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过敏情况以及具体病情发展、患者体质差异性等情况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给予患者对症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则需要给予患者停药处理并及时通知临床医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可引发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头孢曲松药物,临床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体质等情况进行用药方案合理制定,确保合理用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柏萍.头孢类抗生素用药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4262.
[2]张巧凤.头孢类抗生素临床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医药前沿,2014(36):111-112.
[3]刘晓珍.我院门诊头孢类抗生素用药不良反应原因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7):38.
论文作者:王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头孢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类抗生素论文; 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曲松论文; 发生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