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_农业论文

论农业产业化_农业论文

对农业产业化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提出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

农业产业和农业产业化是两个性质不同概念。农业产业是指某类或某项农产品生产企业单位的综合。从零星小量,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经济中占了相当比重。但农业产业化,则是另一回事。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品生产经营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从自给自足的生产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专业性的生产经营产业,形成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群组。通过建立“盈亏与共、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企业单位联合起来,组成独立完整的经营体系或经济实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组织生产、加工、运销,加快资金周转和循环,提高资金增值率。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和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农业产业化程度高低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是封闭的自然生产,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大增长,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的,要真正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但是在工作指导上明确地提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我认为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有重大意义的:

1.农业产业化理论,高度概括和综合反映了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体制方面的要求,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与组织制度的创新,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它为农村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原来提出的许多改革内容有机地联成整体,使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就是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2.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深刻地揭示我国现阶段农业存在的家庭小生产与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积累能力差与财政投放短缺、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求不相称、农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等矛盾,在初级工业社会难于解决,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走农工商技贸综合经营或供产销系列化生产的道路,才找到解决矛盾,摆脱农业发展困境的最佳途径。

3.农业产业化理论的提出,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农业产业化,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但农业产业化不能代替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现代化,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为主要内容,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将供、产、销全过程的经营运作,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构想

根据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构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总体目标是,把农产品(含林牧渔,下同)生产和有关的农用工业、食品工业和市场流通等生产单位、工作部门,统一归到政府农业综合部门领导和管理,建立独立、完整的营运体系,通过采取必要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保证生产所需资金、物资和工业、城乡居民所需的农产品,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地供应;使农业各有关生产部门能够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更好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2.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体系,要建立资源流动机制,推动土地相对集中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发展股份经济,促进农工、农商、农技、农贸或农工商技贸各产业部门的股份联营,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企业或企业集团公司,和供产销系列化生产体系,使各产业部门的利润分配和劳动投入得到合理调节;通过强化各级社区合作组织功能,发挥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作用,把生产者的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部门,政府及时向生产者传递信息,使农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灵活反应。

3.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要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使农业生产和流通全过程实现现代化。实践经验证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有赖于农业经营体制转变,建立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但是只有经营体制转换,没有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没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生产者去应用科学技术,没有一大批应用现代管理手段的人员去管理企业,同样是不能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因此农业产业化必须重视科技投入和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劳动生产者的文化素质。

4.政府在领导管理方面应把农业生产、科研、农用工业、食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和农村金融等生产、工作部门,逐步地从过去分属不同部门领导管理,改为统一由政府农业综合工作部门领导管理,通过统一计划生产,统一制订政策措施,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经济利益的大前提下,协调解决好各产业部门的利益分配和工作矛盾,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工作环节,形成独立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各级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采取的经济措施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

5.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应根据各地不同经济条件,采取多种模式。从广东实践情况看,比较成功的做法主要有:

(1 )国家企事业或乡镇集体企业单位独资或联合兴办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和饲料加工等企业,或实行农工商技贸一体化综合经营;并采取多种互利、合作办法,与农户、专业户(或厂场,下同)实行多种形式经济联合,使分散的规模细小的农业逐步走向供产销系列化生产。

(2)国家企事业单位与社区集体组织、农户采取股份制形式, 联办各种农工、农商或农工商技结合的综合经营“三高”农业企业,或采取各种互利互助办法,建立供产销一条龙的系列化生产基地。

(3)国家食品工业和商业、外贸单位与农户、 专业户实行松散的经济联合,通过经济合同形式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工商业企业要为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优惠的良种、化肥、饲料、药物等生产资料和产品预购款,并进行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单位则要按合同规定按质按量按时将产品交售给工商企业单位。通过松散的互助互利形式,使双方都能稳定、顺利发展。

(4)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资通过与社区集体组织、 农户股份联合和租赁土地等形式,举办荔枝、龙眼等水果、丰产林、优质鱼等“三高四化”(高质、高产、高值和集约化,基地化、科学化、一体化。下同)农业生产基地,产品销售面向国外和全国大市场,成为外向型农业企业。

上述产业化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一般具有几个特点:

(1)实行农工或农商或农贸或农工商技贸结合的综合经营, 或供产销系列化生产;(2)建立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 规模化的产品生产基地;(3)建立“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农工商技各大产业部门的生产和工作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农业发展;(4)联合各方产权明晰,独立核算,大家都“不共产”、 “不吃大锅饭”,既发挥联合优势又能调动各方积极性;(5 )在生产力和专业分工高度发达基础上实行经济联合,联合是生产发展客观要求,不是采取行政手段“拉郎配”,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这五个特点是农业产业化主要标志,不能把一般的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与农业产业化等同起来。

三、农业产业化现状和发展思路

根据上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构想,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我省的农业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产业化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正按照产业化要求建立起来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实体和生产经营体系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少数企业单位,而且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集中在禽畜、蔬菜、水产养殖业项目上,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是很高,在许多方面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稳定外贸出口和国内销售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有的一体化经营实体和系列化生产体系,由于存在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而中途解体。

2.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虽然有较大提高,商品率达到80%以上,农业生产的专业服务组织比较健全,生产资料买难和农产品卖难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但真正按产业化要求组织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和综合经营的企业实体不多。

3.相当部分地区农产品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比较低,基本上由千家万户家庭进行生产经营,规模细小,产品布局零星分散;各级社区集体组织的管理、协调能力不高;产前、产中、产后专业服务组织普遍不够健全完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很突出。

4.政府对农业和与农业有关产业部门没有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宏观调控乏力。农业和农业有关生产单位和工作部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不同,互相之间工作扯皮,矛盾比较多,农业许多生产环节受制于其它产业工作部门,生产不能实现良性循环,不能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农村资源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优化配置。

上述这些问题,使农业在市场条件下和在工业化过程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农业要摆脱困境,真正实现产业化,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改革、发展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是:

1.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的关系,真正把改革摆上各级党政工作日程。把分散的、规模细小的家庭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为产业化经营,涉及到政府对农业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涉及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许多方针政策问题。而上述农业经营体制存在的问题,又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就生产抓生产,就发展抓发展,不从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抓起,农业产业化许多构想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是很难得到贯彻落实的。农业生产的持续、高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提高改革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将改革摆到党政领导工作首要日程,根据各地发展情况,分别轻重缓急,逐项作出部署和具体安排,切实纠正抓发展、不抓改革,和只在口头上讲改革的不良工作作风。

2.积极探索改革政府现行的农业领导管理体制,将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有关企业、工作单位,统一划归政府农业综合部门领导和管理。由农业综合部门按照生产需要和市场要求,统一编制大宗农产品生产计划,农用工业产品生产计划,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计划,农产品销售、储存和运输计划,使各环节部门的生产能够互相协调发展;由农业综合部门和价格管理部门共同按照价值法则和市场供求情况,对主要农产品、生产资料、农业专业服务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合理进行调控,使各项生产和工作环节都能获得合理的利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各大产业部门和工作单位经常发生的工作脱节、相互扯皮的矛盾,更好地贯彻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的战略决策。

3.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基地化。目前农村集体产权不明晰,分配“吃大锅饭”,是制约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劳力转移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滞后于农村工业发展的要害所在。必须下决心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将股份制引入集体经济,通过把集体资产(含土地、企业)作价折股,将股份权明晰到社员个人,承认社员对集体财产和分配的占有权益,不会因劳动力和人口变动或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迁移,失去在集体的权益。这样农民才会放弃土地家庭均包制度,实行土地自愿承包制、投包制、“两田”制、租赁制等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土地、劳力等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基地化。

4.积极采取经济措施,引导和推动各种经济联合,大力发展“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农工、农商、农贸、农技联营或农工商技贸一体化综合经营的企业实体,或供产销系列化生产体系。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要有一个经济实力宏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牵头,将农业有关产业部门的企业联结起来,建立有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加工企业、稳定销售市场、现代科研机构的各种专业、综合经营的企业集团(公司)。通过这些联合经济形式,使参与联合各方的利益得到合理分配,共同分担生产经营风险;使各联合单位拥有的不同优势(包括资金、技术、资源等)得到互补,形成发展农业生产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应当研究制订鼓励经济联合的政策措施,在资金、物质技术、市场方面支持扶助龙头企业发展,特别是对已有的龙头企业,要认真加强领导,帮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分散、规模细小、技术落后的农业走向产业化生产经营。

注释: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欧广源认为《对农业产业化的探讨》一文,“对产业化分析透彻,对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分析估计符合实际,对今后发展的思路明确”。使人“很受启发”、“受益不浅”。本刊特推荐给读者。

标签:;  ;  ;  ;  ;  ;  ;  

论农业产业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