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认知研究综述与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中国论文,认知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创业研究正在经历着一次新的转型和深化,与20世纪80年代从创业特质论研究向行为和过程研究的转型相似,这一次转型和深化仍是对创业活动独特性本质认识的深化并进一步逼近创业实践的结果。 创业研究从关注“谁是创业者”转向研究“创业者做了什么”,基本判断是创业活动的独特性并非表现为少数人天赋使然的特殊行为,而是以机会识别、利用和开发为主线的组织生成过程(Shane and Venkataraman,2000;Katz and Gartner,1988),并迅速形成了“要素—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发起并实施了GEM、PSED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性研究项目,目的在于挖掘创业者的行为理性,即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行为层面体现出的共性规范和合理性,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创业过程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在特定情境下遵循特定行为组合过程更有助于创业成功,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有助于我们将创业过程划分为看似存在逻辑联系的阶段性行为进而予以抽象描述和概括,但在现实中却发现创业者行为过程往往并不会拘泥于固定模式,甚至特定情境下的相似行为组合仍会导致不同结果,研究成果难以充分解释并预测创业现象(Moroz and Hindle,2012)。 基于此,创业研究近年来开始从关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行为理性(如何行动)深化为研究创业者的认知理性(如何认知和决策),致力于归纳并识别具备共性规范和合理性的创业认知和决策特征进而探索其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被称为创业研究的认知学派,在创业领域形成不小震动(Mitchell et al.,2002,2004,2007;Baron,2004)。创业认知学派的基本假设是创业活动的独特性并非来自于行为表现,本质上是创业情境特殊性诱发的独特认知和思维过程(Venkataraman et al.,2012)。创业情境以相关数据和信息难以获得同时也尚未确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特征,加之面临着高度的资源约束和时间压力,创业者往往会形成不同于常规的信息处理过程、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决策方式(Busenitz and Barney,1997),这在客观上导致难以借助简单将创业过程规范化的思路来归纳创业活动规律(Aldrich and Martinez,2001)。不少理论和实证证据也表明成功创业者尽管在行为上存在差异,但似乎体现出了更善于利用和应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定认知和思维能力(Sarasvathy,2004)。正因为此,Bird等(2012)在《创业理论与实践》杂志上有关创业行为研究专刊的篇首语中,针对创业行为研究做出了中肯评价,她认为创业者行为受到认知和情感影响,我们看到的只是行为表象,其实看不到的行为的认知成因往往更有趣。目前,创业认知研究以“情境—思维—行为”为基本框架,立足于探索“情境如何影响创业者认知和决策过程特征进而导致行为结果差异”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深层次问题,目的是为了归纳可以被教授的创业认知过程(Mitchell et al.,2007)。 文献研究是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特别是当前针对创业者认知的研究,与创业过程研究不同,该领域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更强调多学科交叉,更注重创造性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创新,针对这一领域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为国内创业研究学者启发新的重要研究主题,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和方法等研究知识,为推动国内创业学者涉足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并加速其与国际创业研究水平接轨做出重要贡献。为此,本文借助系统梳理过去40年间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的有关创业认知的文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谁在开展创业认知研究?如何开展创业认知研究?该领域的哪些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以及针对中国情境下的本土研究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本文首先论述了创业认知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概念框架,以此作为文献分析基础并选择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ETP)、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SE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JSBM)等四大国际顶尖创业专业期刊以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MS)、Journal of Management(JOM)等四大国际顶尖管理期刊过去40年发表的124篇相关研究文献,对选定文献进行分析,包括论文作者学科基础,总结文章所依托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层次以及覆盖的研究主题等,最后提出未来研究趋势并讨论了在我国情境下开展研究并贡献于西方理论的努力重点和方向。 (二)创业认知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谁是创业者”的研究缺乏创新性进展,创业过程研究迅速取代创业特质论并成为主流。理性地评价,创业特质论强调创业者对于创业成败的重要性并没有错误,但其局限性在于将创业者与创业过程和行为以及情境割裂,片面归纳成功创业者的人格心理特征。事实上,创业认知研究恰恰起源于对创业特质论的反思,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创业特质论遭遇严重挑战,创业认知研究开始引起关注。与创业特质论关注“谁是创业者”不同,创业认知研究关注的是“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成为创业者”(Shaver and Scott,1991)。早期创业认知研究集中于探索创业意图成因,认为创业意图形成是个体与环境互动条件下主观认知过程诱发的结果(Palich and Bagby,1995;Busenitz and Lau,1996)。基于已有研究证据,Busenitz和Lau(1996)认为创业意图形成是一系列独特认知因素组合的结果,包括成功概率感知、更强的行为控制力、以及直观推断等,进一步地,他们将这些认知因素的集合概括为创业认知,首次指出创业认知不同于组织和管理认知,而前者更多地依赖启发式等存在大量偏见和偏差的认知过程。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立足于创业情境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创业者和管理者来概括和归纳创业认知独特性。Baron(1998)认为创业者较非创业者在风险偏好、创造性、成就欲望等人格心理特征方面不存在差异,但创业者和管理者、或者说成功创业者和一般创业者之间在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创业者所面临的情境以高度不确定性、新奇性、高度资源约束、高度时间压力等为主要特征,这些环境特征在客观上会诱发创业者的认知偏见。相关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证证据(Busenitz and Barney,1997;Simon et al.,2000;Mitchell et al.,2000),例如:Busenitz和Barney(1997)发现,与管理者相比较,创业者在其决策过程中使用直观判断和认知偏差,同时这种直观判断和认知偏差对于其发现并把握机会非常重要。Allinson和Chell(2000)针对创业者和管理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表现出更多的直觉型思维。尽管在这一阶段,学者们论证了创业认知来源于创业情境独特性而非创业者,但并没有将其与创业行为和过程研究相联系。 第三阶段(20世纪末至今),系统关注认知、决策、行为内在联系进而融合创业者外显化特征的整合性研究阶段,形成“情境—思维—行为”为主线的研究框架。以机会识别为例,尽管创业者大都遵循“信息搜集和感知—信息分析和判断—形成目的—手段关系”的行为逻辑,但恰恰是因为创业者在行为背后看不到的认知过程差异导致了所识别机会质量和数量的差异(Gregoire and Shepherd,2012)。Mitchell等(2002)在构建创业认知研究理论框架时,明确指出创业认知是“创业者在机会评价和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用于做出评价、判断和决策的知识结构”,旨在回答“情境如何影响创业者认知和决策过程特征进而导致行为结果差异”等更具有挑战性的深层次问题。这些研究以创业过程中的行为结果为对象,集中于识别创业者行为背后的认知和决策成因,更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形成了图1所示的概念性研究框架。 创业研究已经从关注行为和过程深化为关注认知和决策,目前相关研究形成了三股潮流,一股致力于基于认知视角的行为研究,探索创业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与成因;一股以JBV杂志现任主编、印第安纳大学Dean Shepherd教授为典型,从创业情境独特性出发去挖掘创业者基于认知过程的决策机理;另一股研究力量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Saras Sarasvathy教授为典型,强调创业者异质性,侧重从剖析专家型创业者入手提炼创业情境下独具特色的创业思维。 图1 创业认知研究的概念框架 (三)文献检索与数据分析 基于创业认知研究的概念框架,本文检索1976-2015年间(截止到2015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对所选择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索创业认知研究的研究设计、理论基础以及前沿研究问题,尤其是探索针对中国情境下本土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1.文献选择 本文依据标准抽样方式(Criterion Sampling)来选择相关研究文献(Patton,1990)。首先,定位文献检索的期刊范围,主要包括JBV、ETP、JSBM、SEJ等创业领域内4个顶级学术刊物以及AMJ、AMR、JMS、JOM等管理领域内4个顶级学术刊物。理由在于:作为创业领域的顶级学术刊物,不少文献研究均将JBV等作为重要目标杂志(Busenitz et al.,2003),同时将主流管理杂志纳入分析视野,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创业认知研究的前景以及与主流管理理论的融合可能性与趋势。其次,本文选择1976年作为文献选择的时间起点。1976年,Comegys在JSBM杂志发表题为“认知失调与创业行为”的文章,率先提出了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认知的重要性,尽管并没有很快引起学者们重视,但大多数研究认同这是创业认知研究起源的标志(Gregorie et al.,2011)。最后,以关键词检索为依据,采用两个步骤来筛选高度相关的创业认知文献。首先以“Entrepreneur+Cognition”、“New Venture+Cognition”、“Small Business+Cognition”为关键词,在EBSCOHOST Research Databases中分别以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为依据在目标刊物中检索相关文章。然后,本文作者分别阅读每篇文章摘要和全文,删除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最终将符合条件的124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为了确保研究文献检索有效性,将所选择文章与其他相关文献综述所选择的论文进行了交叉对照(Gregoire et al.,2011)。 2.文献编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针对所选择124篇文献进行编码分析,与Gregoire等(2011)的文献梳理侧重于构建创业认知与创业过程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并开展理论建构不同,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回答如何开展创业认知研究,除了发表刊物、年份等基本信息外,内容分析编码主要侧重于作者学科背景、文献类型、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详见表1。 在确定编码标准后,文献编码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邀请一位博士生针对124篇文献进行初次编码,大多数编码以文献内容为依据,研究方法对应于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论部分,理论基础则对应于论文的理论发展与假设推导部分,研究主题则对应于论文引言部分,而作者的学科背景则难以在文献中找到。为此,博士生在互联网检索每位作者最新的学术简历来判断其学科背景并归入编码。在博士生完成初步编码后,由论文第一作者逐篇校对核查论文编码数据库,针对研究主题等判断性条目,如果与博士生编码不一致,采取双方讨论取得共识,最终形成了编码数据库。 3.数据分析 本文就文献分布数量、杂志分布、以及作者数量和学科背景等方面开展描述性分析。首先,从文献数量分布看,呈现为非均衡的迅猛增长趋势。1976-1998年间共发表12篇文献(占总量的9.7%);1999-2008涌现出49篇文献(占总量的39.5%,增长了3倍);2009年至今,文献迅猛增长,共发表63篇文献(占总量的50.8%,较上一个10年增加了29%左右),见图2。 图2 1976-2015年间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图3 1976-2015年间文献所发表杂志的分布状况 自Comegys(1976)的开创性文献发表后,在后续14年间并没有相关文献出现,直到1991年著名创业学者Kelly Shaver在ETP杂志上发表文章讨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创业者和创业过程的价值和重要性,创业认知研究仍没有在创业过程主导的创业研究领域引起重视。直到Robert Baron教授1998年在JBV上发表的题为“创业中的认知机制:创业者为何以及何时与其他人的思维过程不同”一文,在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创业者认知过程值得研究及其对于创业研究的贡献之后,相关文献才开始迅速增长。有趣的是,William Gartner教授、Jerome Katz教授等创业研究领域先驱学者于1988年推动了创业过程研究的兴起和繁荣,创业认知研究则繁荣于创业过程研究兴起之后的十年,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并非Kelly Shaver教授等创业研究先驱学者,而是Robert Baron教授等来自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学者。 从文献的杂志分布看,创业认知研究主要发表于创业专业刊物但开始受到主流管理刊物关注。图3显示:89.5%(111篇)发表于创业领域的顶级刊物,以ETP和JBV为主,36.3%(45篇)发表于ETP,31.5%(39篇)发表于JBV,12.1%(12篇)发表于SEJ,9.7%(12篇)发表于JSBM。仅有10.5%(13篇)发表于管理领域顶级刊物,其中,AMJ共3篇、AMR共2篇,JMS共6篇,JOM共2篇。Busenitz等(2014)研究指出,1985-2009年间,共有68篇创业研究文献发表于AMJ、AMR和JOM,针对创业认知研究,2009年之前仅有3篇文献发表,仅占主流刊物中创业文献总量的4%,但在过去5年里,在主流管理刊物的研究文献开始呈现出增长势头,在AMJ、AMR和JOM发表总量增长了1倍,在JMS的发表量也增加了1倍(2009年之前为3篇),创业认知研究开始成为主流刊物认可的研究主题。 从研究学者的学科背景看,平均每篇文献的作者数量为2.38(标准差为1.16),55.6%(69篇)来自单一学科背景的作者团队;37.9%(47篇)来自两个学科背景的作者团队;6.5%(8篇)来自3个学科背景的作者团队,总体上44.5%的文献是多学科背景学者的合作研究。论文作者以创业领域而非组织行为和心理学领域为主,从第一作者学科背景看,58.9%是创业(73篇);21.8%是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组织行为学25篇,心理学2篇);12.1%是战略(15篇);剩余的8.2%是经济学与营销等(9篇)。对于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创业学者仍分别占51.6%和62.3%。这些事实表明,创业认知研究强调以创业领域学者为核心的学科交叉研究,目前来看,主要是整合组织行为学和战略方面的研究力量来开展研究,本质上是创业情境下特殊问题与心理和行为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的结合,对创业情境的深刻理解和研究是开展创业认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创业学者主导的事实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认知研究的基本假设,创业者的认知风格和过程并不较其他人群具有普遍特殊性,难以通过挖掘独特认知风格和过程来识别潜在创业者,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确表现出一些与管理者不同的认知风格和过程,甚至在创业者之间,专家型创业者也会较一般创业者展现出不同的认知风格和过程。但重要的是,这并非来自于个体差异而是来自创业情境的特征,更善于适应创业情境来改变认知风格和过程的创业者往往更容易成功(Baron,1998)。这种更加趋于理性和贴近创业本质的认识,有效避免了创业认知研究回归到创业特质论神话创业者的尴尬境地,相应地,研究设计和重点不应该在于挖掘创业者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差异,而应该挖掘创业者如何在心理和行为科学领域内认知工具箱中做出恰当选择来应对创业情境,并且探究如何训练创业者来提高选择能力的科学之道。事实上,即便是来自组织行为学领域的Robert Baron教授也于2004年发表文章呼吁,创业认知研究不同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因为创业认知的独特性来自于创业情境而不是创业者,研究重点在于探索有关认知过程和风格的已有知识在创业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动态性(Baron,2004)。 表2列示了创业认知研究的7位代表性学者,他们总共贡献了53篇研究文献(剔除了14篇重复文献),占总文献量的43%。有趣的是,在其中5位学者的学科背景都是创业(占71%),仅有Robert Baron教授来自组织行为学以及Lowell Busenitz教授来自战略管理,Robert Baron教授在美国仁斯里尔大学执教期间开始研究创业问题,是创业认知研究的重要推动者。Lowell Busenitz教授是Jay Barney教授指导的博士,1996年和1997年分别在JBV和ETP杂志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论证了创业认知的独特性及其表现形式。Dean Shepherd教授是JBV杂志现任主编,Michael Haynie教授是他指导的博士生。Keith Hmieleski教授是Robert Baron指导的博士生,在博士研究期间就致力于使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创业者认知问题,也是第一位将创业认知研究发表于AMJ杂志的创业研究学者。 (四)创业认知研究已经取得的进展与理论贡献 对文献数量年份分布、杂志分布以及作者学科背景的分析表明,创业认知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期,但发展相当迅猛,是极具前景的重要研究方向,创业学者是创业认知研究的中坚力量和理论推进者。与创业过程研究不同,创业认知研究关注的是创业者思维和认知过程,更强调学科交叉和方法创新,如何开展创业认知研究?创业认知研究关注了哪些重要问题,未来研究趋势又是什么?鉴于此,本文将从研究设计、研究层次和研究主题等对所选择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1.研究设计 在124篇文章中,实证研究设计占据主导(54.8%,68篇),其次是理论研究(37.1%,46篇)和案例研究(8.1%,10篇)。这意味着,创业认知研究已经从理论探索深化到理论检验阶段,从研究设计的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更直观的证据,表3显示,研究设计在不同时间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F=10.05,P=0.04)。 早期研究(1976-1998年)是以理论和实证研究并重的探索阶段,一方面从理论角度论证并呼吁开展创业认知研究的必要性(Comegys,1976;Shaver and Scott,1991;Baron,1998);另一方面从创业者与管理者比较入手来归纳创业者认知过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涉及创业自我效能(Chen et al.,1998)、认知偏差(Busenitz and Barney,1997;Busenitz and Lau,1996)、创新偏好(Walsh and Anderson,1995)、风险偏好(Palich and Bagby,1995)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业者认知独特性的碎片化证据,但并没有形成有说服力的解释逻辑,尤其是缺乏针对创业活动的解释力度,研究设计上存在着拘泥于比较创业者与非创业者而重蹈创业特质论覆辙的风险。 中期研究(1999-2008年)是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阶段,在推动创业认知研究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少学者致力于谋求创业认知研究定位,提出创业认知研究是揭示创业者有助于识别、评价和开发机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的重要观点(Mitchell et al.,2002,2004,2007),将创业认知研究定位于借用心理认知和行为科学领域的理论工具来解释创业者思维空间及其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相关实证研究开始探索认知变量对创业意愿(Simon et al.,2000;Lau and Busenitz,2001)、机会识别和评价(Corbett,2007;Shepherd et al.,2007)和新企业绩效(West,2007;Hmieleski and Baron,2008)等的影响机制。 近期研究(2009年至今)是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的阶段,是创业认知研究迈向理论建构和检验的重要阶段,标志着研究迈入理论创新的黄金时期。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研究设计更强调理论驱动的假设推导和发展,目的在于检验和发展相关理论,70%的研究(包括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具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以发展假设,而在1999-2008年间,75%的研究(包括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第二,基本形成了“情境—思维—行为”的研究设计模型,研究更加注重探索比新企业绩效更贴近创业本质的行为有效性(总共17篇,2009年至今共12篇,占71%),见表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之前,关注认知类的实证研究集中于探索“创业者存在独特的认知过程和风格吗”,而2009年至今,相关研究深化为探索“创业者如何形成独特认知风格和过程”。 上述分析表明:创业者是否存在认知独特性已经再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基于创业情境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动荡性、时间压力等特征,创业者更容易表现出不同于管理者的思维和认知过程,研究的重点在于挖掘这种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是否、为何以及何时有助于推进创业过程并提升创业绩效,有可能对心理认知理论做出情境化知识贡献(Baron and Ward,2004)。正因为此,相关研究在研究设计上突出理论驱动的实证研究,强调借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内的成熟理论来解释创业者的认知过程及其有效性。目前学者们主要基于3个理论领域来开展研究,一个是个体层次理论,涉及调节定向理论、元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脚本理论、前景理论等;一个是群体或社会层次理论,涉及类别化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经验学习理论等;一个是战略理论,包括资源基础观、社会资本理论、战略选择理论、理性决策理论等。 2.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 在78篇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中,74.4%立足于探索个体层次认知变量对个体层次结果变量的影响(Corbett,2007;Shepherd et al.,2007;Gregoire and Shepherd,2012;Keh et al.,2002;Tang et al.,2012);17.9%是关于个体层次认知变量对企业层次结果变量的影响(Hmieleski and Baron,2008;Martins et al.,2015);3.8%分析了创业团队认知对企业层次结果变量的影响(Zheng,2012;West,2007;Knockaert et al.,2011);有2篇文献研究了外部环境如何影响创业者认知过程与风格(Siu and Lo,2013;Lim et al.,2010);仅有l篇文献研究了个体层次认知变量对于团队层次认知变量的影响(Chowdhury,2005)。跨层次是创业认知研究的典型特征,研究挑战在于探索个体层次的认知变量对更高层次的结果变量的影响以及更高层次的外在变量对于更低层次的认知变量的影响(Gregorie et al.,2011)。这意味着,采用跨层次研究方法,强调纵向研究并结合多流派的思路来研究“个体—团队—企业—环境”等多个层次互动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已有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二手数据、联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实验研究、口语分析(Protocol Analysis)等多种研究方法,传统的问卷调查、访谈和二手数据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67.9%和15.4%,而联合分析、实验研究、口语分析等更贴近心理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开始得到重视,占16.8%。必须要指出的是,简单套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内开发的成熟工具到创业情境往往缺乏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itchell et al.,2000),创业认知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包括实验研究、联合分析等在内的研究工具和量表开发(Baron,1998)。事实上,不少学者已经开始朝两个方向做出了扎实努力和贡献,一方面致力于开发可用于实验研究和联合分析的研究工具,包括Gregoire和Shepherd(2012)有关机会识别研究的实验工具、Burmeister和Schade(2007)开发的现状偏差实验工具等,在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针对容易被识别的认知构念进行情境化量表开发,进而将创业认知研究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区分开,包括Chen等(1998)开发的创业自我效能量表、Tang等(2012)开发并检验的创业警觉量表、Cardon等(2013)开发的创业激情量表、Haynie等(2012)开发并检验的认知适应性量表,等等。这些研究方法和工具,应该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是在我国情境下开展创业认知研究的重要基础。 3.研究主题和理论贡献 从124篇文献内容分布看,除18篇领域性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的理论探讨之外,其余106篇文献的研究内容覆盖相当广泛,为了回答哪些问题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归纳研究前沿,对文献所涉及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就成为关键。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系统梳理创业认知研究所关注的研究问题及其重要发现,即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Gregoire等(2011)的综述,也是侧重于概念发展和整体框架构建,以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而不是研究主题为切入点。 为此,本文系统梳理已有领域性综述和展望文献(Baron,1998,2004;Mitchell et al.,2002,2004,2007),确定了归纳研究主题的两个原则:一个是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即学者主要从创业者认知角度解释哪些创业现象或问题;一个是以研究情境为导向,即创业者认知为何值得研究及其从何而来。据此,以研究问题为依据,我们识别了创业意愿(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创业)、创业机会(为什么有的人看到机会)、商业模式(创业者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创业失败(失败经历有价值吗)、新企业绩效(认知过程会影响新企业绩效吗)等5个主题;以研究情境为依据,识别出了创业者认知独特性(创业者认知过程是独特的吗)、创业者认知前置因素(创业者如何形成独特认知过程)等两个主题。 总体上看,目前已有研究较多地关注了3个主题,分别是创业机会(26篇,占24.5%)、创业者认知独特性(25篇,占23.6%)、创业意愿(17篇,占16%);关注较少的是商业模式(5篇,占4.7%)、创业失败(6篇,占5.7%)、创业者认知的前置因素(7篇,占6.6%)。图4列示了研究主题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分布,卡方统计检验显示主题分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29.66;P=0.008)。图4A表示的是处于理论发展期的研究主题:创业机会自1999年开始,相关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商业模式在2008年以后开始得到创业认知研究学者关注,标志着从认知角度研究商业模式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创业失败和创业者认知前置因素也是在过去10年内开始兴起的研究议题;新企业绩效问题尽管表现出了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并不明显。图4B表示的是处于下降期的研究主题:有关创业意愿和创业者认知独特性的研究很早就引起学者关注,并在1999-2008年期间达到顶峰2009年至今呈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研究主题的时间分布在客观上反映出了创业认知研究领域内理论演进与发展的逻辑脉络。早期研究(1976-1998年)是以创业者为核心的理论探索阶段,集中于探索创业意图成因并归纳创业者认知独特性。针对创业意图的研究发现了创业者认知不同于管理者认知过程的证据(Busenitz and Lau,1996)。以此为契机,另一些研究尝试借助创业者与管理者比较的研究设计来归纳创业者认知的独特性(Busenitz and Barney,1997;Busenitz and Lau,1996;Walsh and Anderson,1995;Palich and Bagby,1995)。从总体上看,有关创业意图和创业者认知独特性主题的研究因此而占据主导,相关研究论证了创业者认知过程存在独特性,但对于“创业者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独特认知过程”并没有形成有说服力的解释逻辑,存在着重蹈创业特质论覆辙的风险。 中期研究(1999-2008年)是理论反思和研究方向探索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相关研究摈弃了借助创业者与管理者比较来归纳创业者认知独特性的思路,开始尝试将创业情境特征纳入分析框架,主要以创业意图、创业机会识别等为研究情境,探索“创业者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独特认知过程”这一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对于创业认知研究、乃至创业研究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贡献,因为如果在理论上论证出成功创业者所表现出的共性认知特征主要取决于创业者自身因素,那么创业就是少数具有独特认知风格个体天赋使然的特殊活动,那么以创业行为和过程为核心的创业研究就显得毫无意义。庆幸的是,基于大量理论和实证探索,学者们发现创业情境和任务特征诱发了创业者的认知独特性,创业者独特的认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创业者所面临的情境以高度不确定性、新奇性、高度资源约束、高度时间压力等为主要特征,这些环境特征在客观上会诱发创业者的认知偏见(Baron,2004)。基于此认识和判断,相关研究开始深化为探索创业者看似有偏差的认知过程为何以及如何在创业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深层次问题,与之相呼应,少数研究开始尝试在理论和实证上验证创业者认知与新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Hmieleski and Baron,2008),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起点。 近期研究(2009年至今)是基于特定情境的创业者与行为互动的理论发展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挖掘这种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是否、为何以及何时有助于推进创业过程并提升创业绩效。既然创业者是否存在认知独特性已经再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关创业意图和创业者认知独特性的研究自然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主流研究尝试以创业者认知过程为核心,一方面致力于探索其作用于创业机会识别和评价、商业模式设计等创业过程中关键行为的机理及其边界条件;另一方面开始关注创业失败等一系列极端情境对于创业者认知特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有关创业机会识别和评价、商业模式、创业失败、创业认知前置因素等主题在这一阶段得到较多的关注,是创业认知研究朝前演进并做出理论贡献的重要研究主题。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梳理和总结上述4个处于理论上升期的研究主题。 (1)关于创业机会主题。创业机会是创业活动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创业研究领域区别于其他学术领域的概念基础(Shane and Venkataraman,2000)。新世纪以来,少数学者开始从认知角度来研究创业机会问题,已有研究将创业机会识别理解为创意产生、机会识别与机会评价的思维过程,致力于挖掘创业者如何发现和选择创业机会,目前研究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信息处理与机会识别(Alexander and Anand,2008;Vaghely et al.,2010;Barreto,2012;Gemmell et al.,2012)、认知推理过程与机会特征(Gregoire and Shepherd,2012;Mueller and Shepherd,2014;Gaglio,2004;Foo et al.,2015)、情绪与激情等非理性认知因素与机会评价(Keh et al.,2002;Shepherd et al.,2007;Hayton and Magdalena,2012;Wood et al.,2014)、决策标准与机会评价(Wood and Williams,2014;Shepherd et al.,2013;Haynie et al.,2009)。 已有研究至少在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基于创业机会是创业者信息加工和处理结果的判断,提炼出诱发不同创业者发现不同创业机会的推理逻辑,有助于将看似随机偶然的机会识别过程理性化(Shepherd et al,2007;Gregoire and Shepherd,2012;Gregoire et al.,2010)。最具有代表性的是Dean Shepherd教授开展的系列化研究工作,基于Shane(2000)等提出并论证的创业机会识别中知识走廊的观点,他们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创业者主要依赖表面联接和结构联接两种推理逻辑来识别创业机会,并且发现依据不同推理逻辑识别到的创业机会在质量和创新性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创业者先前知识对此关系起到调节作用(Gregoire and Shepherd,2012;Gregoire et al.,2000),他们进一步发现创业者先前创业经验可能会直接影响着创业者推理逻辑(Mueller and Shepherd,2014)。二是基于创业机会评价是选择适合自己而非他人的第一人称机会的认识,识别出机会评价中的决策标准和过程以及情感等非理性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不确定性下创业者形成价值判断的思维机制(McMullen and Shepherd,2006;Haynie et al.,2009)。已有研究认为创业者机会评价是遵循既定决策标准的主观判断过程,决策标准主要来自于社会规则(Wood and Williams,2014)与创业者资源禀赋(Haynie et al.,2009),决策过程会受到情感等非理性认知因素的影响而诱发非理性成分(Keh et al.,2002)。 图4 研究主题的时间分布 (2)关于商业模式主题。商业模式是战略和创业领域共同关注的新兴课题,学者们基本认同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和实现价值的系统架构,亟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商业模式予以解构进而研究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问题(Zott et al.,2011)。与战略学派的研究不同,认知视角下的研究强调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是创业者在头脑中建构或重组价值创造模式的因果关系链条的过程,主要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意图的认知成因(Osiyevskyy and Jim,2015;Jim and Bowen,2010)与商业模式的认知图式(Martins et al.,2015;Malmstrom et al.,2014)。在商业模式创新意图方面,Jim和Bowen(2010)发现创业者认知惰性是导致其在面临环境突变时未能采取商业模式变革行动的重要原因,而认知惰性则来自于先前经历的风险体验;Osiyevskyy和Jim(2015)将商业模式创新意图划分为探索新商业模式与改进旧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图取决于创业者对于环境特征感知的认知过程,利用实证研究发现创业者有关机会、威胁和风险体验的认知会影响创业者商业模式创新意图。在商业模式的认知图式方面,Malmstrom等(2014)发现创业者对于高盈利和低盈利商业模式在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着差异的证据,表明创业者对于高盈利商业模式可能存在着认知映像,进一步地,Martins等(2015)认为创新性商业模式设计并非仅仅起源于环境威胁或突变,而是来自于创业者头脑中存储的有关价值创造活动的图式突变,这种突变可能来自于新图式引入、类比推理、图式组合等途径。尽管已有研究数量不多、实证研究匮乏但却极具理论发展潜力,未来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拓展和借鉴认知图式、认知地图等核心概念,将商业模式与创业者个体特征(经验、知识和推理逻辑等)构建理论联系,探索创业者为何、如何以及何时设计出突破性商业模式的思维机制。 (3)关于创业失败主题。大多数成功创业者经历过失败,但仅有少数创业者在失败基础上取得成功,这是创业活动的一个基本事实(Baron and Henry,2010),由此引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创业者在经历失败后能从失败中学习进而成功?创业认知研究将创业失败视为创业者主观的情绪体验过程,诱发学习和反思的前提是情绪恢复进而在认知上反思失败经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创业失败的情绪恢复和管理问题,但实证研究不足(Shepherd and Cardon,2009;Hayward et al.,2010;Byrne and Shepherd,2015;Yamakawa et al.,2015)。在理论研究方面,Hayward等(2010)认为高度自信的创业者有可能在经历失败后仍保持积极情绪;Shepherd等(2009)探讨了公司创业者经历项目失败后的情绪恢复问题,认为压力应对能力(Coping Self-efficacy)是影响公司创业者在失败后情绪恢复的关键因素。在实证研究方面,Byrne和Shepherd(2015)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发现情绪状态是影响创业者从失败经历中会意的关键因素,消极负面情绪会诱发创业者将失败事件和情绪放大,而积极正向情绪则有助于创业者在认知上反思失败实践,而情绪应对和调整能力则是创业者化解消极负面情绪的重要手段。Yamakawa等(2015)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者对失败责备的内部归因有助于其诱发学习效应进而改进下一次创业的成长绩效,但是这种关系受到失败经历次数的调节作用。 (4)关于创业者认知前置因素主题。认知是对客体与主体的心智映射,这部分研究主要探索哪些因素诱发创业者产生表现为认知过程的不同心智映射,涉及情绪与风险认知(Podoynitsyna et al.,2012)、反事实思维与创业自我效能(Arora et al.,2013)、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与认知能力(Baron and Henry,2010)、创业者特征与直觉认知(Blume and Covin,2011)等具体问题。基于已有研究判断,学者们认为创业思维具有先天因素,但仍有后天习得的空间和可能性,总体上看,目前研究以理论探索为主,但实证研究仍相对匮乏。理论发展存在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针对专家型创业者的研究尽管有助于识别创业思维内涵及其影响因素,但因群体特殊性有可能难以推延到普通创业者群体,界定并分类研究对象是重要挑战;第二,创业思维后天习得的可能性存在,但难以找到有效途径去观测思维的形成过程,尽管Baron和Henry(2010)提出了采用刻意练习实践的创业者可能发挥干中学的价值,进而更有可能塑造创业思维,但在研究设计上难以有效观测刻意实践及其对思维形成的影响。 (五)提炼创业认知研究的前沿主题和研究框架 基于对124篇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本文得出几点重要发现:(1)创业认知研究是以创业学者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来自创业学者的情境化知识和问题是开展研究的重要基础;(2)创业认知研究的贡献在于提炼和识别创业者针对创业行为的思维过程及其有效性,同时借助引入情绪、情感与激情等因素来研究认知过程影响因素,识别看似非理性创业活动的理性规律,是对行为研究的重要补充,前景广阔并充斥大量研究机遇;(3)跨层次模型是创业认知研究的主导设计,目前研究以问卷、访谈和二手数据为主,但学者们已经开始重视开发创业情境下认知问题研究的实验工具和设计,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些实验工具和设计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4)尽管创业者认知不同于管理者认知的证据丰富,但能否归纳出创业者或成功创业者共性化的认知和思维过程,目前尚未有定论并存在理论发展挑战,但从剖析创业者认知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业机会以及创业失败问题有着重要价值。Walsh(1995)指出,文献研究的贡献在于挑战我们积累的智慧并推动建立更加严谨和重要的研究框架。为此,本文将创业认知研究的概念框架进一步细化,提炼了创业认知研究领域值得未来研究密切关注的前沿主题和研究框架,见图5: 图5 创业认知研究的前沿课题与研究框架 首先,关于研究定位。创业认知研究是对创业过程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创业过程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论证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关键行为绩效是诱发创业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创业者外显化特征角度探索并论证了创业过程中关键行为绩效差异的成因(Unger et al.,2011;Davidsson and Honig,2003)。但是,创业过程研究针对创业结果的解释逻辑并不充分,一方面难以解释为什么在经验和网络劣势条件下的创业者仍可能取得相似甚至更好的创业结果(Cliff et al.,2006;Haynie et al.,2012),另一方面难以解释为什么资源禀赋特征相似的创业者采取相似行为组合却收获不同绩效(Bird et al.,2012)。事实上,创业具有主观建构成分,是创业者借助其思维和判断来创造新事业进而打破或改变商业格局的过程,以思维和判断为核心的认知过程是决定创业活动质量和成败的更深层次因素(Alvarez and Barney,2007)。创业认知研究更贴近创业本质,与创业过程研究以过程和关键要素为分析对象、创业结果为分析目标不同,创业认知研究以创业者/团队为分析对象,以行为结果为分析目标,目的是为了解释特定创业行为背后的认知和决策机制。 其次,关于基本假设和研究问题。创业认知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创业情境诱发了创业者的独特思维和认知过程,创业情境以相关数据和信息难以获得同时也尚未确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特征,加之高度时间和资源压力以及创业过程中任务多样性和异质性,创业者往往会形成不同于常规的信息处理过程、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决策方式来应对和利用创业情境进而创造价值。因此,创业认知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创业者/团队与情境互动中的认知机制是什么及其为何、何时以及如何诱发创业行为并影响行为有效性。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创业认知研究注重提炼创业者与情境互动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以及背后的认知能力;二是创业者认知独特性并非来自于个体先天因素独特性而是来自创业情境特征,界定和理解创业情境是创业认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Baron,1998)。 第三,注重以认知过程为导向的研究设计。创业行为有效性来自于特定情境的认知过程有效性,成功创业者的行为表现往往差异巨大,但却表现出了更善于利用和应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创业情境来创造价值的特定认知和思维能力(Sarasvathy,2004),“情境—思维—行为”是创业认知研究设计的基本逻辑。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理论角度界定并测量创业情境,未来研究非常值得从两个方面去探索创业情境:一是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但与创业行为和过程研究不同的是,创业认知研究强调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是个体对客观环境的感知或知觉,在相似客观环境条件下,个体所感知的环境特征也不尽相同,如何将个体特征与客观环境特征结合起来识别并测量创业情境,是研究努力的重要方向;二是关注创业活动任务多样性和异质性,与管理活动不同,创业活动涉及多种具备不同思维和认知能力的任务,例如,机会识别强调创造力,而资源整合强调说服能力(Baron,2008)。更为重要的是,不同性质的创业活动在任务多样性和异质性方面的表现又存在差异,也许与模仿型创业相比,创新型创业活动在任务多样性和异质性方面表现更突出,如何更加科学的分类创业活动进而准确反映创业活动任务多样性和异质性水平值得研究。 最后,倡导侧重行为的微观研究主题。在所选择的实证研究文献中,本文发现,研究总共涉及133个自变量,平均每篇文献涉及2个自变量左右。自变量的多样性反映出创业认知研究在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方面随意性,目前研究存在着碎片化趋势,积累了不少零散性知识但整合性研究不足。创业认知研究关注创业者思维和认知过程,但不能剥离具体行为情境去片面挖掘创业者思维和认知过程(Shepherd,2015)。未来研究有必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整合相关研究:一是从行为角度整合和收敛研究对象,从过程角度以机会识别和评价、商业模式设计、资源整合等行为为情境来研究创业者认知过程;从独特性角度探索奏效逻辑、即兴而作、迭代行为等的认知和思维成因,同时积极开展两类研究成果之间比较,有助于推动研究进一步深化和进步。二是聚焦认知过程变量,结合文献研究,本文认为面向未来,有三类认知变量非常值得关注,分别是反映创业者思维过程的信息处理和推理机制(例如:反事实思维、类比推理与启发推理、结构联接与表面联接等)、强调创业者决策过程的选择标准和判断机制(例如:理性决策与启发决策、直觉决策与分析决策等)、基于专家创业者分析识别出的创业者认知脚本、图式与原型等认知资源。概括起来,以行为为驱动的、关注认知过程而非认知偏见的微观层次研究是创业认知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国内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与未来研究建议 创业认知研究已成为创业研究的重要流派,创业认知研究应该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并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但在国内,主流研究仍遵循创业研究过程学派“要素—行为—绩效”的基本逻辑,提炼创业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其要素作用机理,针对创业者认知过程的研究仍相当匮乏,尤其相比创业行为和过程研究的成果数量仍偏少。我们检索了《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A类重要学术刊物①,发现国内学者较早地关注到了创业认知研究领域并开展理论探索(任旭林、王重鸣,2007;唐靖等,2007;周小虎等,2014),但后续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最近开始出现少量以理论建构和检验为目的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杨震宁等,2013;李敏、董正英,2014;李文博,2013;赵文红、孙卫,2012;曹小红等,2008;叶峥、郑健壮,2014;买忆媛、熊婵,2012)。 从研究主题上看,国内大多数研究拘泥于探索创业意图成因,例如,李敏和董正英(2014)采用实证研究论证了创业者风险认知对创业意愿形成的作用机理,发现感知风险在认知偏差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验证了规则聚焦在认知偏差对感知风险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赵文红和孙卫(2012)以连续创业者为对象,发现过度自信和控制错觉有助于诱发连续创业行为,而事后明白偏差则可能阻碍连续创业行为;李文博(2013)以大学生创业为对象,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发现了诱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认知机制。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研究探索了创业认知与机会识别的关系(任旭林、王重鸣,2007;唐靖等,2007;周小虎等,2014)、创业团队认知(买忆媛、熊婵,2012)、社会网络与认知(杨震宁等,2013;叶峥、郑健壮,2014)、集群情境下的创业者决策(曹小红等,2008)等主题。 总体上看,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成果相对零散,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前沿研究主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制于研究设计和研究工具的挑战。Burg和Romme(2014)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今,创业研究大致出现了3种研究范式,分别是实证主义、叙事主义以及设计主义。实证主义将创业视为客观现象,目的是解释创业结果或绩效差异,在设计上忽视创业者主观因素的作用;叙事主义强调通过研究创业者或利益相关者来建构创业理论和规律,以定性方法为主;设计主义认为创业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能动性互动的结果,目的是解释创业者思维过程及其行为,以实验研究为主,是对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整合。目前判断,创业过程研究以实证主义和叙事主义为主导,而创业认知研究则更注重设计主义范式,是创业研究面向未来的研究范式转型(Sarasvathy and Venkataraman,2011)。如前所述,基于设计主义范式,西方学者已经开发出了不少在西方情境下经过验证的实验工具和测量量表,但这些工具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值得商榷,面向未来,国内学者有必要注重整合多学科研究团队,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并开发适应中国情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工具,这是必须要予以重视的基础性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已有的国内研究主要立足于西方理论和模型在我国情境下的探索和检验,在研究设计和理论创新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尤其针对我国情境独特性如何诱发基于西方研究所识别因果关系的作用机制和边界发生变化的研究不足。我国情境在制度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可能会诱发与西方理论不同的思维过程及其作用机理和边界条件,这在客观上要求国内学者以心理和行为科学领域理论为基础,补充并拓展基于西方情境的研究成果,将我国情境特征嵌入到研究设计,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内创业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进而做出务实的理论和知识贡献,而且有助于解释我国现实的创业现象并谋求针对性政策和建议。基于此,本文以西方情境研究提炼的反事实思维为例,分别讨论我国制度情境和文化情境影响我国创业者采用反事实思维的过程特征及其有效性的可能性与内在机理。 (1)制度情境与反事实思维。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渐进式道路,即发展或至少模拟市场经济,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国家控制,这种改革思路在客观上导致了我国目前体制内格局和体制外格局并存同时相互竞争的复杂社会结构并塑造了不同的制度逻辑(Dunn and Jones,2010;Boisot and Child,1996)。体制内格局,即在由上至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国家以条(工作组织的科层体系)、块(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的形式来控制和支配生产性的战略要素资源(边燕杰等,2006),本质上是政府主导经济的逻辑,资源配置方式更多的取决于政府行政指令而非市场规则,资源更多的集中于行政管理部门而不是均衡的分布于市场系统当中。体制外格局,即在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框架下,非国有企业通过公平交易与价格机制交换并配置资源,本质上是市场主导经济的逻辑,企业运行的游戏规则以市场规则为基础,关键在于企业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商业游戏规范(Child and Lu,1996)。 我国制度环境的双轨制还会改变被西方理论和实证验证的反事实思维发挥作用的有效性和边界条件。以反事实思维为例,西方研究发现成功创业者往往更善于利用反事实思维来提升创业过程中的学习效果,采用“如果……;那么……”的思维方式来反思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成功或失败事件并实现经验总结,产生学习效应并改变行为。直观判断,在我国来自体制内部门的创业者比西方情境下的创业者更不善于利用反事实思维来学习,因为体制内部门预算软约束问题行动或决策失误的成本较低,更注重集体责任承担而不是个体责任承担,个体利用反事实思维来修正经济行动的动机不强,进而导致来自体制内部门的创业者群体中,反事实思维对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不如西方情境那么强,甚至可能并不显著。相反,在我国来自体制外部门的创业者比西方情境下的创业者更善于利用反事实思维来学习,因为体制外部门面临更大的资源约束、竞争强度更强,面临着大量障碍和困难,决策或行动失误的影响力因资源稀缺而变得更加剧烈,进而导致针对体制外部门的创业者群体,反事实思维与创业绩效的关系会比西方情境下的创业者更强。 (2)文化情境与反事实思维。社会文化情境会塑造我国创业者的思维偏好,是开展我国情境下创业认知研究的重要基础。基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DeVos and Hippler,1969),已经发现了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思维较西方存在差异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证证据。例如,Ji等(2000)发现东方文化中的人在分析问题时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体性的,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西方文化中的人则更倾向于分析式来处理问题,即就事实来分析事实。Morris和Peng(1994)发现东方人更倾向于外部归因而不是内部归因,而西方人则倾向于内部归因。 基于东西方人思维方式差异开展比较研究,必然会增加有关西方情境下反事实思维的作用机理及其边界条件的理论解释。以归因方式的差异为例,既然东方人更倾向外部归因而不是内部归因,就可能影响创业过程中反事实思维的效用。具体而言,尽管我国创业者在利用反事实思维开展学习时遵循与西方相同的反事实思维过程,但是“如果……;那么……”的作用机理会发生有趣的转变:西方创业者是“如果我……;那么……”;而我国创业者则是“如果他/她/它……;那么……”。这意味着,基于外部归因的反事实思维是想办法去改变客观约束条件,而基于内部归因的反事实思维是想办法去改变自己,如果说反事实思维会提升创业绩效,那么在我国情境下开展研究会揭示出与西方不一样的逻辑过程或作用机理,这必然会拓展、补充基于西方的理论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在我国情境下开展创业认知研究,有必要系统梳理、引入和借鉴来自于组织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考虑我国制度环境独特性以及我国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独特性的前提下,研究不同思维过程诱发创业行为结果的内在机理,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研究设计并将我国情境独特性嵌入研究过程,不仅有助于将国际前沿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而且有助于以此为出发点的研究设计有助于为创业认知研究做出情境化的知识贡献。 本文是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网络及不确定环境下创业者行为的认知与决策机制研究”申报阶段理论梳理与构建的重要成果,作者感谢胡望斌教授及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感谢路瑞杰在文献检索等方面提供的协助。 ①所检索期刊包括:《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金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22种A类重要学术刊物。检索办法为:不限定发表时间,分别以“创业认知”为关键词进行摘要检索和以“认知”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在此基础上对检索结果进行全文阅读,以选择符合条件的检索文献。当然,在其他学术刊物,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B类重要学术刊物和一般CSSCI刊物仍有相关文献发表,但自然科学基金委A类重要学术刊物是国内管理研究的高水平刊物,在反映国内研究动向和趋势方面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创业认知研究综述及发展我国情境研究的建议_创业论文
创业认知研究综述及发展我国情境研究的建议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