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云山镇洪山小学 266744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数学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计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计算教学的顺序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一年级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能做100以内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依靠实物计算有所减少,有些儿童能够部分地或完全摆脱实物计算,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他们的推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二年级学生在做乘法应用题时,有的能用连加法计算,有些采取另外一种加法,是把人数作为相同数相加。
二、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想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会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很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三、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在计算250×24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250×24=250×(20+4)=250×20+250=5000+250=5250。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要轻易地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步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步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让学生在体验快乐、感受趣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内在的魅力,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论文作者:徐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加减法论文; 数学论文; 定律论文; 基础知识论文; 正确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