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提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上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但课堂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例如,《银杏》一文中有“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对的引火的燃料吗?”对于这一个大反问句,教师可从联系旧知识的角度来提问:“这个大句子是由几个小句子组成的?这几个小句子为什么能组成一个大句子?使用了哪些关联词语?小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把每个小句子都独立写成一句话应怎样写呢?”教师还可从朗读的角度提出问题:“这个大反问句的三个小句子的语气应该怎样读?语气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还可以从反面这样提问:“如果不把三个小句子的语气读成一样的句末高而扬的反问语气,而把前两个小句子读成句末平平的陈述语气,能行吗?为什么?”或者从句式变换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果这句提问的意思不用反问句表达,而改用陈述句来表达,那么应该怎样改呢?”这样适当地转换提问视角,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发展其扩散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例如,教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教师一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学时,我一反常规地发问:“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组成的。每幅画面上有背景,有海燕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不难看出,前者是按套路来提问,容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而后者别开生面,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二、难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我曾两次讲《祝福》,都是从“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但由于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祥林嫂认为自己真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能否揭示主题?”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学生难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这样提问,化难为易,学生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项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默然。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我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三、坡度。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在教学《过秦论》时,我曾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提问:(1 )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 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四、密度。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然而,如同所有真理跨过一步将会变成谬误一样,不恰当的提问必有悖于上述目的。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仅占56%。换言之,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语文学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君不见不少语文课,“问题”满天飞,师生一问一答,此起彼落,就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可谓积极!这种多而滥的提问,使学生总处于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不能真正进行冷静、认真的独立思考。例如,一位教师分析《背影》一文,颇有用心地设计了好几个问题:(1 )文章开头第一句中的“最不能忘记”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2)第二段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和背影有什么关系?(3)父亲去为儿子买桔子时,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背影?显然,第一问全无必要。第二问中的前半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究竟是“几件事”上,有的说“两件”,有的说“三件”,毫无意义的争论。后半问中所指“背影”概念不明。第三问,学生不知答什么。像这样一些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引导的问题,怎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把握适当的度,以启迪学生思维。
收稿日期:1997—04—05
标签:句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