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势”“路”并行教学模式的构建
刘德森 朱永飞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摘 要: 针对当前武术教学内容体操化、只注重套路练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体现不了武术“武”的本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状,提出了构建武术“势”“路”并行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主旨上突出传统文化和武礼;在教学过程中分拳种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实施拳“势”、拳“路”并行教授、同等对待的方式,突出武术的体用兼备;教学方法选用“闭锁式”和“开放式”并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将武技与武礼均列入考核范围。
关键词: 武术 拳势 拳路 教学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的基础上,提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战略,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列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一部分。这说明加强国家文化建设,优化中华武术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最强音。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上,在答记者问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问题,特别提到了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并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本研究提出构建武术“势”“路”并行教学模式。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拳“势”
最早关于拳“势”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唐顺之的《武编·拳》:“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1]所谓拳“势”,是指架势、招式,是有一定战术意图的武术组合招法,它具体体现了以格斗为目的的武术招法。拳“势”除指具体动作姿态外,更重要的是指其能够变化的姿态。正如唐顺之所说,拳“势”“可以守,可以攻”,具有很强的战术性和攻防性。拳“势”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外形动作,其中蕴含了攻防技术、战术思想,以及丰富的哲学思维、文化内涵。
信息是互联网的强项,互联网可以最大程度解决过去旅游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移动4G网络和WIFI的普及,游客出行依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程度越来越大,许多实证研究都得出网络已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媒介。
1.2 拳“路”
拳“路”是指把武术各拳“势”按照一定的规律,预设编排而成的套路,是将单个有攻防含义的拳“势”或者动作,按照一种相对稳定的程式化进行锻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武术套路。因此,拳“路”是在“练为看”的目的下,在没有对抗和非对抗目的情况下的一种肢体语言表现。
1.3 “势”“路”并行
现存的中国传统武术主要是以拳种的形式传承的,而拳种的基本构成内容是拳“势”与拳“路”。其中以技、战术合一为用的拳“势”是拳种的基本单位;将拳“势”按程式化组成以演练为体的拳“路”,是拳种的主要展现形态。武术拳种具有典型的“势”“路”并行,“体”“用”统一的二元结构特征。
武术向来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拳彦,《史记·太史公自叙》言“非信廉仁勇者,不能谈兵论剑”。武礼规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由于在武术教学中,对武礼缺少要求,致使武礼要求形同虚设,导致武术同跆拳道等其他东方武术相比逊色不少。因此,在武术的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技能掌握情况的教学效果,应将武礼与武技等同对待,甚至要把武礼放到首要位置。对武术运动来说,没有教师的教授,习武者自己就无法掌握武技要领;没有对手就无法构成对抗,也就没有武术习练者技艺进步的条件,所以习武必须从尊重教师、尊重对手开始,礼节正是培养郑重地与他人相处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通过两人对抗竞争激烈,间歇时彬彬有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克制品格。在教学中注重道德规范,礼节礼貌,还可以避免因格斗学习而使人变得粗野蛮横的现象,使学生在掌握武术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深刻领会武术文化,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化自信。
第2跳,中继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转发,转发的信号为经过最大比发射(Maximum Ratio Transmission,MRT)预编码后的信号.由于没有窃听信道的状态信息,采用发送G2零空间上的人工噪声的方式干扰窃听节点,降低窃听节点解码信号的能力.发送的信号为
2 “势”“路”并行教学模式的价值主旨
2.1 突出文化,强化武礼
武术拳种是拳“势”、拳“路”二元统一的整体结构体,在拳种整体结构体的教学训练中,可以产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健身、娱身、防身的整体功效,使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达到健身和掌握防身技击方法的目的。武术拳种除了具有丰富和深厚的技击理论外,更深层的是其中寓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可以在教授学生防身技击技术、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接受中华文化教育。由此可见拳种的多重价值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健康的需要,所以在武术教学中可采取分拳种设置进行教学的方式。
当前武术教学主要是拳“路”教学,也就是套路的教学,而对拳“势”的教学近乎缺失。“势”“路”并行指的是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拳“路”(套路)的教授,更要将拳“势”的教学、训练放到重要位置,将拳“势”和拳“路”同等对待。依托拳“势”突出武术“武”的本质,教授技击之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拳“势”攻防含义及其用法拆解的讲解,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拳“势”动作路线、动作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拳“势”的技击要领,做到知其然与所以然,进而再进行拳“路”的教学。
武术的本体是拳种,明清以来,中国武术形成了上百个武术拳种。尽管这些武术拳种门派林立、流派众多,但它们都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单一的技击技术是拳种的技术源流,在技击元素上呈现单一性;拳“路”是技击技术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套路化;在训练过程上以求劲悟道为特征;在训练体系上,都是拳“势”和拳“路”体、用兼备的二元统一结构体。通过拳“势”练习求劲悟道、熟悉招法;通过拳“路”练习,传承、记忆动作,表现该拳种技击技术的艺术。
2.2 由术入道,技道双修
原料经机械球磨(时间为0.5h,球料比为3∶1,转速为180 r/min)后在最优条件(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min、溶液钼浓度为223.20g/L、氨钼比为 0.906 即原料 (g)∶水 (mL)∶氨水 (mL)为 1.00∶2.10∶0.40、搅拌速度为 100r/min)下制取七钼酸铵,取其母液进行钼综合回收试验。在温度为50℃、搅拌速度为100r/min的条件下,改变终点pH值,考察其对钼综合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2所示,并考察其对产物物相的影响。
3 “势”“路”并行教学模式的的内容设置
3.1 按拳种进行分类教学
如图5所示,目前Delta机器人控制系统时间为t,同时系统可以周期性更新时间,机器人完成抓取目标E的抓取任务,下一个抓取目标D到达可抓取区域的时间为td,此时t和td的数值大小存在两种情况:
“术”是指武术技、战术方法及其应用。“道”是武术运动的自身内部规律,它是指导习武者习练武术的根本规律,是基于武术肢体动作又高于武术技术的深层内涵。受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道”又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体现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拳虽小技, 乃通大道”,武术是由技及道,备受东方传统哲学浸润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缩影和见证。由于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习武者的体悟尤为重要,武术技能掌握的体悟过程,是一种由身到心的完整活动过程。它强调在实践中感悟,在行动中探索,突出的是身体力行。习武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注重积累、功到自然成的过程,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通过对武术动作千万次的重复和积累,来实现对“术”的体悟,在体悟的过程中达到“以武证道”的目的。因此,习练武术的过程就是技道双修、术道融合的过程。在武术教学中倡导“技道双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武术这一蕴含丰富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体悟武技之法, 最后得武之道,实现“人生修为”之道的终极目标。
人们在谈到武术教学时,总会寄予它一种一般体育项目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价值期待。“较之其他学校体育项目,武术最大的不同就是融摄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蕴含了多元的民族精神”[2], 它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对待”的“整体观”思想,蕴含了“阴阳辩证”“五行生克”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强调“体用兼备”、“技道双修”,而“自强不息”更是中华文化尚武精神的典型概括。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武术以其特有的方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术所表现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涵,比武术本身传承发展更为重要。通过武术的习练,使学生既可以达到与参与其他体育活动同样的强健体魄、愉悦身心的效果,又可以收获参与其他体育运动所不能达到的功效,在无形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有益熏陶,提升个人品味和修养。因此,通过武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武术技能,锻炼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武术的习练,亲身体悟并接受武术文化的熏染。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其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贡献。
3.2 突出拳“势”,体用兼备
武术拳种是由拳“势”、拳“路”组成,体、用统一的二元结构体。然而当前多数武术课教学主要是比划式的单纯拳“路”教学,几乎与学习健美操、体操没有太大区别。这与武术攻防格斗的本质,以及学生理想中的武术相距甚远。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依托拳“势”突出武术“武”的本质,教授技击之法。教师应先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典型攻防作用的拳“势”进行归类、总结,进而在教学中进行拳“势”的教学。教师通过具体拳“势”的演示,说明动作的路线、方法,同时揭示动作的攻防含义,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攻防实用方法。学生对单个拳“势”动作熟悉后,再通过创设进攻或防守条件,教授学生递招和喂招的方法,由学生两两一组进行递招、喂招练习;随着动作熟练,在不预设条件下,让学生试手,等学生基本拳“势”招法掌握后,最后再进行拳“路”的学习,也就是将已学习的拳“势”进行串联。令学生做到对武术主要拳“势”“知其法,明其理”,知其然与所以然,体会武术动作攻防变换的意蕴和妙用。这也符合武术历来就有的“即学艺必试敌”要求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学生两两之间相互配合的递招、喂招、试手练习,不仅有利于武术技能的习得,而且脱离了枯燥的教学氛围, 增加了锻炼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两两对练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 “势”“路”并行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势”“路”并行模式的教学内容是武术拳种,它是由拳势、拳路组成的二元结构统一体,所以说武术本身就是一种“闭锁式”和“开放式”兼融的身体运动形式。因此,武术教学并不是靠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仅靠教师在前面教,学生在后面学,然后学生自己揣摩、比划的西式体操教学模式就能完成地。这种方法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当前学校教学中所采用的一般体育项目单一教学方法并不能胜任武术课的教学,应做出相应改变。由于“开放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在拳“势”教学中,需要学生两两一组的攻防动作演练,因此,进行拳“势”学习过程应选取“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方法。而且学生两两之间的试手配合练习,有利于养成学生谦虚、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拳“路”教学中,需要学生对动作的认知感悟,采用教学方法一般为强调本体感受的,以个人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体悟的“闭锁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武术的习练,亲身体悟并感受武术文化的魅力,以达到修身养性的功效,于无形中接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有益熏陶。所以在武术教学方法的选取上,既要有适合拳“势”教学的“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方法,又要有适合拳“路”教学的“闭锁式”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5 “势”“路”并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武术课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武术技术、强健体魄的基础上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主旨。然而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是以武术套路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讲解武术招法的由来、动作攻防方法和技击要旨,至于动作名称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更无从涉及,致使武术教学变成了只讲求“舒展大方”“横平竖直”等符合运动力学和线条美学要求的“武术操”。直接导致学生只是跟在教师后面稀里糊涂地瞎比划,力求动作到位而已,对自己练的是什么却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武术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民族文化和精神。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评价标准与体操并无二,所以这种评价方法与人们期望的武术课本身应有的价值主旨大相径庭。因此,“势”“路”并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应根本上改变这种评价方式。考核内容设置上既要有武术技术层面的知识,又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在考查武技的同时,将武礼规范等内容列入其中。将武术整体考虑,把武技的考查上分为拳“势”应用和拳“路”表达两部分。用评分方法考“体”,用技法攻防达标的评判方法考“用”,相对从考核的方法上基本反映了武术体、用兼备的特点。武礼规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武礼规范的约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团结有爱、文明谦和的良好品行。评价体系应对武礼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在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要行礼致敬;在拳“势”的递招、喂招时,同伴间应每次都要求相互行礼致谢,在平时练习中,同伴间要互相帮助,拆招、喂招,出现失误时应相互体谅、相互鼓励,不得埋怨同伴等,将这些道德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列入考核内容,占到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2-23.
[2]王晓晨,赵光圣,张峰.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3):197-20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allel teaching mode of "potential" and "routine " in martial arts.
Liu Desen Zhu Yongfei
(P.E. Dept. of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China)
Abstract: Martial arts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current gymnastics, only pay attention to routine practice, single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valuation could not reflect the essence of the martial arts "wu",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s not high status,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martial arts "potential", " routine " parallel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mode highlight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rtial ar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is divided into the box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carry out the boxing potential, the parallel teaching of the boxing road, the same way of treatment, the body of the martial arts is emphasized; Teaching method to choose"locking type" and "open" and used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evaluation of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are included in the assessment.
Keywords: Martial arts potential of martial arts routine mode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5—0065—03
基金项目: 池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研究成果 , 编号 :2015jyxm31。
作者简介: 1.刘德森(198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标签:武术论文; 拳势论文; 拳路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