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华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通市 2266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建筑行业的繁荣.然而建筑领域内各类工程事故的频繁出现,对国家建设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国家建筑系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建筑行业各类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展开深入的分析,而且就强化建筑产业内部安全事故预防与管理的办法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一、建筑工程特点简析
(一)规模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展现经济实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扩大,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所增加。
(二)周期长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建筑工程已经不是以往单一的一栋建筑,而是多栋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也会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等分期进行,如此长的工程周期,就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多的机会。
(三)流动性
流动性主要是指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在目前各地的建筑工程中,转包分包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是较大的建筑工程,往往会有多个施工队伍参与其中。而各个施工队的施工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可能同时参与到几个建筑工程中,经常在不同的工地之间来回奔波,这就使施工人员无暇顾及安全问题,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进而发生安全事故。
二、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针对建筑安全的管理必须从了解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开始。为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好的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安全事故是由5大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起连锁反应而引起的。即社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A1促使人为过失A2的发生;又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质及机械危险A3:A3又导致意外事件A4的发生;并从而产生人身伤害或意外损失A5。这五个因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五个因素的连锁反应就构成了建筑安全事故。
第二种是综合因素影响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在研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的研究造成这次建筑安全事故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类、排序,采用从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入手,找出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并分清其主次地位的研究分析方法。实质是分清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领域的主次矛盾。
第三种是人的失误理论。该理论主要是强调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类型和这些事故是怎样发生的。
但是上面的这些建筑安全事故分析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虽然通过分析能够找到导致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个事故会发生以及它发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等等问题,这些理论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漏洞。我们国家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后建筑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随着大量的乡镇企业的迅速建立,建筑业的队伍成分非常复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具有一定规模、资金的等级企业外,社会中还存在大批的等外级企业既不具备企业执照的各种农村承包队。这些资质外的建筑队伍在给我国的建筑业带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
第三,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及工作年限都偏低。其中,只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占43.3%,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占16.7%,接受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仅为26.7%,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从根本上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从管理人员从事工作的年限看,参加工作少于6年的竟然占到29.5%,将近三分之一。这一部分人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对自己本身固有的管理理论检验机会也较少,这对其本人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建筑安全事故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一)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目前对于建筑工程工程安全事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完善的相关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可以实现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建筑工程的安全潜在风险,及时对其解决。首先,可以构建动态可视化的安全模型,这需要利用到BIM信息模型技术,依据建筑工程的相关资料数据,构建初步的安全模型。然后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录入实际的工程数据,由此推演安全模型的未来变化,提前发现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节点,对其进行事先控制;另外,可以采取切断事故链的方式,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在建筑工程中,导致同一安全事故的事故链并非只有一条,所以要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多条事故链都实现有效阻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事故链中,具有一些重合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防范安全风险的关键,合理控制这些节点,就可以实现多条事故链的同时切断。
(二)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调节控制
首先,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应该针对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责任归属的划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时相互推诿。除此之外,利用经济杠杆对安全事故进行调节,通过经济利益加强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分包班组三方之间的关系协调,使其达成利益协同。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应该强制性办理保险,投保率也需依照市场行情确定。同时,将安全保费的缴纳情况和企业的信誉、业绩实现关联,强化经济调控作用。如此,就可以迫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对安全问题加强重视。
(三)利用经济杠杆作用,调节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效
通过工程项目的承包商、业主、保险公司及相关监理单位等各方面在经济上形成相互制约,不断建设建筑工程行业的强制保险。相关部门也可加强相关法制的建设,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规范,强制业主和承包商办理相关的强制性保险,如果不办理,就不能开展施工项目。另外,在设置投保费率时,须按市场规律进行协商确定,不能盲目抬高投保价格。承包商需缴纳的安全保费应根据承包商的安全施工业绩及信誉制订。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在提升承包商施工安全意识的同时,也保障了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各方都不断提高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也都积极地参与施工风险管理工作。
(四)进行动态管理
因为建筑施工项目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进行施工风险管理时要使用动态管理的方法。所谓动态管理,就是将施工风险控制和相关的风险管理落实到所有的环节中,在此基础上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实行动态管理时,首先要在施工前加强对于风险的管理控制,对相关的施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对于潜在的隐患须及时处理。其次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推动各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最后须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控制,主要是对涉及到施工人员的施工材料进行控制,对于所有不符合规定的产品须及时更换,避免材料出现问题导致施工人员出现安全事故。
结语:
综上所术,制定完善的安全量化考核指标,以此来加强风险管理,是准确评价建筑代数数据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够为业主和保险公司提供判断依据,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尚显欠缺。国外,比如美国,根据施工企业历年的安全记录计算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安全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验调整指数、伤害事故率、损失时间事故率、劳工索赔率等。从不同角度科学地反映出企业安全状况,为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可比量化依据。
参考文献:
[1]曹景峰.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J].门窗,2016(9):232-232.
[2]周航.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J]科学技术,2015.
[3]李慧,张静晓.建筑安全事故防范认知与主体身份特征关系诊断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08):157~163.
论文作者:邓正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
标签:建筑论文; 安全事故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发生论文; 事故论文; 理论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