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航天医院放射科 湖南长沙 410205)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应用MRI与CT诊断成效。方法 选择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均为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随机分组,就采用MRI影像学技术检查(MRI组,n=60)与CT影像学技术检查(CT组,n=6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MRI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相较CT组,6h内病变检出率较高、临床病残率均居较低水平,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MRI组无死亡事件,CT组3例,占7.5%。MRI组≦2mm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2mm病灶检出率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RI进行检查,6h内病变检出率居较高水平,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对降低病残率,死亡率意义显著,同时,在对≦2mm病灶进行检出方法,作用也十分理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MRI;CT
多发性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领域常见且严重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种病理类型。本病以老年人多见,因病程进展迅速,病情复杂,故早期明确诊断,可为诊治提供有力参考依据[1-2]。本次研究选择相关老年病例,分别采用MRI与CT检查,对比两项影像技术检测结果,以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老年多发性脑梗死120例,随机分组,MRI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3岁,平均(68.5±12.6)岁;CT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12.8)岁。患者排除安装有心脏起搏器者;躁动对检查无法配合者,碘制剂过敏者,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CT组
本组检查在64排CT机下完成,步骤:层厚设置为1.0cm,层距需小于层厚。在完成常规扫描后,如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者,可行增强扫描检查,即取水溶性含碘对比剂经血管有效注入,再行进一步的扫描检查,以使平扫中显示效果不佳或未被显示的病变突出显示。通过病变是否存在强化以及出现强化的具体类型,判断病变性质。(1)检查前准备:嘱患者取掉异物,依据病情,需行进一步增强扫描者,取得患者配合,避免其在扫描过程中出现体动的情况,影响图像的呈现。(2)横断扫描:协助病例取仰卧位,头正中矢状面需平行与躯体长轴,保持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面。以听眦线为操作的基线,扫至患者头顶处。针对以后颅窝为重点观察部位的患者,需以上眶耳线或听眉线为操作基线。层间距、层厚均设置为10mm。通过脑窗和骨窗摄片。平扫结束后,结合具体情况,再行进一步增强扫描,以明确诊断。(3)冠状扫描:在检查鞍区、脑垂体时,多应用冠状扫描的手段。协助病例取仰或俯卧体位,保持下额呈前伸状态,听眦线宜平行于手术床长轴,先对侧位定位相行扫描操作,再对扫描基线进行确定,与鞍区尽量保持为垂直状态,从后床突精准扫描至前床突。设置层间距、层厚均为1-3cmm。行增强扫描,可对垂体更清晰显示。
1.2.2 MRI组
本组应用SIEMENS 1.5T仪器,为头颅专用高分辨率检查线圈。在检查时,协助病例取仰卧位,头先进,人体长轴需保持与检查床长轴一致。在实施头颅正中矢状面检查时,纵轴需与床面保持垂直,促使眉间线的位置在线圈横轴中心处,取固定软垫于头颅两侧放置。常规完成横断位的扫描后,再依据患者病情所需,行矢状位或冠状位的扫描。分别采用2D、3D及多层模式,矩阵包括512×(160-512)及256×(80-256)。增强扫描:取Gd-DTPA静注,速度为0.2mg/kg,后行T1-WI扫描操作。位于下丘脑附近及垂体处病变、天幕区域病变,行冠、矢状位扫描。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6h内病变检出率、临床病残率及死亡率;(2)对比两组不同体积梗死灶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在SPSS13.0中输入,计数资料6h内病变检出率等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检测情况
MRI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相较CT组,6h内病变检出率较高、临床病残率均居较低水平,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MRI组无死亡事件,CT组3例,占7.5%。见表1。
表1 两组检测情况对比 [n(%)]
注:*P<0.05。
3 讨论
MRI与CT均为临床重要且常用的对脑梗死进行诊断的技术,特别是CT,可将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检出,且用时短,医疗费用较低,为一线对急性脑卒中进行诊断的手段[3-4]。但就临床收治的脑缺血梗死病程处于早期(6-24h内)的病例,检出率居较低水平。而MRI可在起病6h内,即可将缺血灶检出,病变在DWI及ADC上有明显改变,在DWI上呈高信号,且ADC值明显下降。本次研究中,MRI组6h内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预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CT组。另外,本次研究中,MRI组≦2mm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MRI在检出小病灶方面,作用同样十分理想,与MRI分辨率高于CT 相关。
综上,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RI进行检查,6h内病变检出率居较高水平,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对降低病残率,死亡率意义显著,同时,在对≦2mm病灶进行检出方法,作用也十分理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路融,刘瑛,廖顺明,等.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5(6):611-613.
[2]Dimitri R,Anne LF,Cecile A,et al.Intrapontine Root Entry Zone FLAIRHyperintensity in Classical Trigeminal Neuralgia[J].Headache,2014,54(9):1543-1544.
[3]刘康,张辉森,张明.MR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4):689-691.
[4]刘碧英,佘德君,陈光辉,等.初发和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高分辨率MRI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11):801-804+809.
[5]朱红霞,陈义林,林平.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塞患者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8):1386-1388.
[6]刘红权,陈艳,朱曼,等.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J].影像技术,2016,28(1):11-12.
论文作者:刘立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4
标签:检出论文; 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多发性论文; 脑梗死论文; 病灶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