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误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_研究生论文

走出思维误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_研究生论文

走出思想误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教育质量论文,研究生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当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热门话题,作者也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来

研究生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标志。因此,各国都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作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予以重视。1993年5月, 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了一次“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国际网络”年会。会议的主题是“高等教育与保证质量——处在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会议认为70年代到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从9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以强调质量为重点的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如何保证质量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1993年4月, 由美国教育部长贝尔任命的“教育质量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在列举了教育质量下降的一系列情况后提出:“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存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为此,美国研究生教育开始了继苏联“卫星冲击”之后的新一轮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改革。传统的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虽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但在各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也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 为此, 德国海得堡大学在600周年校庆(1986年)时提出了“从传统走向未来”的口号, 赢得了社会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从8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对研究生教育采取诸如设置研究生院等若干重大举措。其它国家,如日本、法国、英国也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效。因此,可以这样说,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始终认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其难点在调整结构,重点在提高质量,关键在改革。1996年10月,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在苏州召开的基础学科博士生培养研讨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本身就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要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对于这次会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年第一期以“一个强烈的信号: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题作了专门的报道。1997年7月24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顾海良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第七次工作会议上又指出:“现在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重心,是十多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教委下发的文件,还是各级领导的讲话,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型发展转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上来,提高质量意识,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

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不仅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迎接21世纪到来的需要。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近年来也存在着质量滑坡的趋势和危险。其主要表现是:(1 )少数研究生学风不好。课程代听、考试代考、论文代作,甚至剽窃他人的成果; (2)管理不严,放松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少数研究生培养单位,人情风、形式主义、分数贬值比较严重,管理不严,放松要求,甚至出现了变相的花钱买学位的现象。在这样一些问题面前,如果我们不给予高度的警惕和注意,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失职的表现。因此,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是维护我国学位声誉的需要,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是否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关系到能不能把一个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更高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带入21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也是迎接21世纪的需要。

二、制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的初步分析

制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部分。客观因素,包括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低,基础较薄弱,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造成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起点低;经费投入不足;导师总体水平不高;学制不灵活;专业口径较窄(新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以后情况将会有好转);优秀生源不足(主要对博士生);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等等。这些客观因素的改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思想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一手硬、一手软两个问题。

1.在思想上存在着种种误区

第一,在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先发展后整顿的错误倾向。

重数量轻质量——把数量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而不是把质量、特色、效益作为办学水平的标志;在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中,片面强调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质量包含在一定的数量之中,而不提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对质量和数量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各单位之间的比较,不是比质量、比效益、比特色,而是比数量、比规模,在攀比的立足点上有偏颇。

先发展后整顿——有的单位,明知质量的重要性,但为了单位的名声、地位,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先发展数量,然后再进行整顿;也有的单位怕政策多变而吃亏,怕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美其名曰“充分利用政策”,只要政策允许,也是不管客观条件是否满足,先发展数量,然后再进行整顿,等等。这种思想,不符合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果全国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都依先发展后整顿的思想办事,教育也会像“经济过热”一样,产生严重的后果。

第二,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任务完成,轻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重经济创收,轻人才质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错误倾向。

重任务完成,轻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研究生们具有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外语水平高、使用计算机娴熟等优点,因此在科学研究中扮演了生力军的角色。也正因为这样,有少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招收研究生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科研任务。我以为,让研究生参加科研、完成科研任务,在科学研究中锻炼、培养自己,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单纯把研究生当作完成任务的劳动力,而忽视对他们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则是指导思想上的偏颇。

重经济创收,轻人才质量——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有些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多招收一些MBA 学员等,搞点创收,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这是涉及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的大问题。有少数单位,过于重视经济利益,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允许,招生数量过大,以致出现对研究生缺乏有力的指导、管理松懈、要求降低等现象。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纠正,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成长。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弊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存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缺乏对创造能力的开发。有人说,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这些说法虽有些偏激,但也道出了我国教育忽视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知识是能力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有了知识并不等于一定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思想不够解放,没有养成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新为荣的意识,没有打破常规、打破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突破传统观念的强烈愿望。要说和国外研究生教育相比,创造能力不强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差距。

第三,在办学层次上,存在着重博士生培养、轻硕士生培养的错误倾向,有的单位认为:(1)国外硕士学位是过渡学位, 因此对我国硕士学位无需苛求;(2)我国硕士学位水平高于国外, 若与国际接轨则吃亏了;(3)博士生教育代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 工作重点应放在博士生培养上;等等。

国外硕士学位是过渡学位——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例如在美国,对有些学科来说,确有过不了博士生资格考试关的人,拿硕士学位毕业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硕士学位似乎成了过渡学位、安慰性学位。但是,不是所有的硕士学位都是过渡学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终结学位,如各种专业学位。美国一年授予硕士学位在30万人以上,而授予博士学位的只有3万多人。可见,多数人也只是攻读到硕士学位为止。把国外硕士学位误认为是过渡学位,美国罗斯福大学万毅平博士曾专门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撰稿予以纠正。

我国硕士学位水平高于国外,与国际接轨吃亏了——这也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我国硕士生培养实行课程和论文并重,因此质量是好的,得到了国外的认可。这种中国硕士学位的特色,是保持它、发扬它,还是削弱它、取消它,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只能取前者,不能取后者。其原因在于:(1 )中国博士学位水平和国外先进国家博士学位水平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出降低硕士学位水平要求,或取消论文,或减少课程,或缩短学制,那么中国学位还有什么特色和优势可言!(2)说到与国际接轨, 那么必须有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可是现在国际上尚无公认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谈接轨,就有谁和谁接轨的问题。为什么非要我国向别的国家接轨,而不是反过来呢?(3)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水平,决定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生培养的战略重点仍是硕士,硕士学位仍将是一级独立的学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究生教育,必然要把硕士生培养放在战略重点上考虑。

博士生教育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因此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博士生培养上——诚然,这句话并不错,工作重点放在博士生培养上,并不等于不重视硕士生培养。但是,上述这话的言外之意在于:硕士生教育不代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因此无需下那么大的力气。近几年来,放松对硕士生教育工作的现实是对这句话的一个注释。在硕士生培养的工作方面,除了在改变培养类型、规格单一方面做了较大改革以外,在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工作上投入不足;相反,在重博士生培养、轻硕士生培养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硕士生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滑坡趋势。硕士生教育,一方面要为经济建设第一线输送高级专门人才,其质量会影响国家的千秋伟业;另一方面,也要为博士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影响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千万不能在博士生教育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的思想掩盖下,视硕士生教育水平无关紧要,放松、忽视硕士生的培养。

2.工作上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

这里说的一手软、一手硬,不是指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也不是指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而是指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权审核,也就是说,抓研究生培养这只手比较软,抓学位授权审核这只手比较硬。把研究生培养视为软任务,把学位授权审核视为硬任务,这在全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学位授权审核两年搞一次,可是到了一些基层单位则是一次就要搞两年。时逢学位授权审核申报开始,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科研院所,为了上点、上层次、上规模,抱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动员本单位的全体人员,搜集社会上一切有利的信息和线索,开展公关工作,可谓“声势浩大”。一次学位授权审核的结束,也就是下次学位授权审核准备申报的开始。一些单位,不是认真总结学科建设上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总结申报学、公关学上的经验和教训。有的单位,对学位授权点申报中的有功之臣,当然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而那些“不会来事”者,难免要招来埋怨和歧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何时受到领导的如此重视?何时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何时有如此的紧迫感和“浩浩荡荡”的声势?除个别单位外,就一般培养单位而言,“都没有”。抓研究生培养工作,是一件艰巨、细致、持久的工作,涉及教育思想、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内容、设备条件、制度建设、学术氛围等方方面面,而且在短期内看不到工作成效。也正因为这样,作为研究生教育中心工作的培养工作,常受到其他工作的冲击。本来,在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之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抓住机遇,适时地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调整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建设,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但是,第七批学位授权审核申报工作开始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工作又一次受到冷落,并没有在实际上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上点、上层次、上规模成了各基层单位领导心目中的重头戏。因此,若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工作重点的转移是困难的。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质量意识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这句话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在工作上、思想上。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是必要的,应该努力争取改善。但是,走出思想误区,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的倾向也是刻不容缓的事。而后者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级领导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爱护我国学位声誉、爱护本单位学位声誉的体现。放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要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赶超世界高科技水平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放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刚刚在国际上赢得的一点学位声誉也将丧失殆尽;放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可能满足了一些不求真才实学、只图学位帽子的人之需要,但从长远来说,由于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声誉将在社会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一句话,放松人才质量的要求,对国家、对单位、对个人(除只要学位帽子者)是有害无益的。

2.加强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建立严格的规范化的制度

向管理要质量,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应该是这样。在管理中,目标管理是重要的,因为它涉及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但是过程管理更重要,因为它是保证人才合格的基础,是消灭、控制人才培养不合格因素、避免人才浪费的有效方法。要使过程管理不成为一句空话,就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严格的规范的制度。一方面,这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另一方面,这也是抵制不正之风干扰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手段。当然,一个好的制度,要有不循私情的执法者执行,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因此,当前建立一支思想作风好、业务精深的管理干部队伍十分重要。

3.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

评估是一个指挥棒。在当前,为了走出思想误区,转变教育观念,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来,要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重数量、规模转向重质量和效益,从重目标管理转到重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向上来,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转向重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4.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制度

目前,我国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的规模已相当可观,因此已有人提出了在贯彻按需授权和分层次办学的方针、原则时,每两年评一次学位授权点,每四年评一次授权单位有无必要的问题。一个学校的定位,即按哪一个层次来办学,如果没有国家的统一布局,那么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学校不想上更高的一个层次。作为一个校长,如果没有上层次的要求、愿望、行动,那才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只要有评定学位授权单位的机会存在,那么争上层次的学位授权热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争上层次的现象,国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依据硕士授权单位照顾地区布局、博士授权单位相对集中的原则,综合考虑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经专家评估确定各高校的定位。定位一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应相对稳定,各高校应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和水平。对于学位授权点的评审,要逐步变二级学科授权为一级学科授权,并根据需要确定一级学科授权点的总额,实行动态调整,不能按批次、按比例增长。要改变按批进行学位授权点审核的办法,结合各学科专业不同层次级别、学位授权点的评估,个别调整各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层次级别,参考足球联赛的升降制度,在总量控制下或升或降。作者以为,只有改变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才有可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从根本上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

标签:;  ;  ;  ;  ;  ;  ;  ;  

走出思维误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