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模仿成本及其对模仿结果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对论文,成本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模仿就是经济主体充分利用信息减少风险的重要途径和选择。尤其是当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时候,企业往往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来稳定和发展自己的经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功地模仿和达到预期效果的。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模仿能够成功,而有些企业会模仿失败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模仿行为是有成本的,只有当模仿成本小于因模仿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企业模仿行为才能成功。
无论是一个企业或企业集群,要模仿另一个企业或集群的经济行为,都必须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这就是模仿成本,它直接影响着企业模仿结果。因此,系统了解企业模仿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企业模仿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企业模仿行为及其存在的原因
1.企业模仿行为
企业的模仿行为就是指后动企业采取与先动企业一样或类似的经营行为。企业的模仿行为是多方面的,包括产品生产、生产技术等生产行为的模仿,管理行为模仿,以及经营策略的模仿等。
生产行为的模仿包括生产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模仿,这类模仿行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比较多,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或比较容易掌握的技术。先动企业的创新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后动企业随后就会进行模仿。如1987年彩虹电器集团研制的灭蚊器投入市场后非常成功,其他企业立即进行模仿;各种儿童塑料玩具、新款式的服装、鞋帽等的模仿生产也十分普遍。与产品生产相关联的是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模仿。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创新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可能产生新的产品。因此,后动企业对先动企业所采取的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的模仿,是企业生产行为模仿的重要部分。
管理行为模仿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管理效率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企业经营内容的复杂化以及市场竞争日益加强,现代企业管理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一个好的管理者总是具有明确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转变为具体的管理活动。对企业管理行为的模仿就是对一定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的模仿。管理行为模仿是否有效,取决于管理人员对管理思想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相应的管理思想,才能使具体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发挥作用,因此,管理行为模仿本质上是管理思想的模仿,这种模仿行为是否成功依赖于管理人员是否能够通过可观察的具体管理方法、手段和制度,理解和贯彻相应管理思想。否则,即使可以得到所要模仿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也只能是照猫画虎,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企业经营策略包括产品策略、市场营销策略和市场竞争策略。经营策略和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产品特点以及现有的市场状态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个性特征,因此企业经营策略模仿的难度相对较大。尽管如此,只要经营策略取得了实质性的良好经济效果,与之经营内容相似的企业就有可能采取模仿行为。这是因为,经营策略的出台一般基于周密的市场调查,而这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后动企业可以省却类似的投入,通过仿效分享利润好处。如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红塔山”牌卷烟厂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后,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中高档香烟,在国内市场独树一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随后各卷烟厂纷纷模仿这一经营策略,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中高档香烟,取得了良好的模仿收益。
企业对产品或技术的模仿行为一般发生在市场相对不饱和的情况下。新产品或新技术推出一定时期后,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同,销售状况良好,从而吸引部分企业加以效仿;管理行为的模仿,有助于普及新的管理思想,提高全社会的管理水平;经营战略的模仿往往发生在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下。这时,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或者为扩大利润空间,或者为新产品或新经营内容做准备,采取新的经营战略,挖掘市场潜力。
2.企业模仿行为存在的原因
归纳起来,企业模仿行为存在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润的诱惑和驱动。先动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设计和开发等方面的领先,必然导致其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成本的下降,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适时的经营战略必然带来优势的市场局面,因此,先动企业往往会获得巨额的利润,从而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导致其他企业模仿先动者的行为。
第二,市场竞争的压力。当一个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从而生产出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或者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时,往往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或者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群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会给同行业或可替代行业的生产者以巨大压力,使其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为使自己在激烈竞争中不致被淘汰出局,其他企业对先动企业的模仿就不可避免。
第三,在节省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费用的同时,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研发费用是企业创新不可缺少的开支,而且往往很大。无论是新经营战略的推出,还是新技术或新产品的问世,企业都需要数量可观的前期投入,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后动企业通过模仿成熟的技术和市场经营战略,不需要付出研发费用和承担风险,就可以很快取得经济效果。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所说:“模仿是廉价的,只要可能模仿,其花费通常要少于有关的发明和革新工作。”(注:[美]查尔斯·F·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鉴于上述原因,企业具有强烈的模仿动机,它是企业回避风险,迅速取得经济收益的捷径。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技术模仿往往是技术创新的最初阶段。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首先是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对其零部件加以模仿,不断提高其国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自主技术创新,从而进入世界汽车生产领域。
二、企业模仿成本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受研发能力的限制和对风险的厌恶,企业的模仿行为经常发生,但不是所有的模仿行为都能给企业带来真实的收益。在模仿过程中,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模仿成本。只有当模仿行为产生的收益大于模仿成本时,模仿行为才真正有意义。企业的模仿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拟同质成本、运营风险成本和投资机会成本。
1.信息成本
信息是企业模仿行为实施的必要条件。企业首先必须有确定的模仿对象,然后才谈得上模仿行为,而这依赖于企业对模仿对象市场表现的了解和掌握。因为只有那些存在一定市场空间的对象才有模仿的价值。其次,企业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模仿行为,都必须充分了解所要模仿对象本身的信息,例如:产品的构造、性能、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生产所需的投资、设备、原材料以及相关市场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模仿。否则,模仿企业就无法了解自己的企业是否具备相关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也无法确定具体模仿的行为和步骤。模仿的信息成本就是后动企业为获取模仿对象的相关信息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企业有意识收集相关信息而发生的一切费用。相对而言,公开的市场信息越多,企业为模仿而付出的信息成本就越低。例如:市场营销策略、产品本身的外观、构造、功能等,这类公开的市场信息相对容易取得。不过,这些信息的取得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它必须在企业产品推向市场后,或者在企业营销策略逐步展开后才能取得。而产品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企业内部信息无法从市场的观察中直接取得,因而成本较高,它受先动企业保密程度、模仿对象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这种内部信息成本进一步细分为技术信息成本、运营信息成本及其他信息成本。(1)技术信息成本。 技术信息成本是指后动企业为了获得先动者的技术信息所要支付的成本。技术的取得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企业通过对公开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技术分析,反求解密,掌握新产品的相关技术;另一种是利用被模仿企业的信息外溢而取得,第三种就是直接与对方交易。第一种方式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才能对新技术的解密、消化,否则就需要为此而雇佣新的技术人员。利用这种方式的信息成本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市场搜寻成本和技术解密成本。如前所述,利用市场获取信息所耗费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有些技术秘诀具有较强的暗默性,反求解密十分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如可口可乐诞生100多年来,无数竞争者曾试图反求其配方,破译其生产工艺秘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被模仿技术的外溢一般通过离职的技术人员的传递而取得,或者使用间谍手段。后一种是违法的,而前一种则一般会受到离职人员与原企业相关合同的约束,因此,成本会非常高。第三种方式的成本一般表现为技术使用费或者叫做技术转让费,由双方协商确定,但受技术研发难度的影响。(2)运营信息成本。 运营信息成本是指后动企业为了获取先动企业关于模仿对象的各种内部运营信息所需支付的成本,例如场地大小、设备种类、流动资金数量等,相应的机构设置、作业流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方式,甚至盈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其他营运活动等。营运信息属于企业的内部信息,一般通过到企业学习参观,或通过企业主动介绍才能掌握,当然也可以通过询问一线工作人员来了解。由于部分营运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收集这类信息的成本比较高。(3)其他信息成本。企业的经营活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它们又处于变化的过程中,而企业的模仿行为从决策到实施,再到产生实际的经济效果,需要一个过程。仅仅掌握与模仿对象直接相关的技术信息和运营信息是不够的,必须动态地考虑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环境及其可能的变化。企业要成功地模仿,还必须掌握被模仿对象以外、但与被模仿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相关的环境信息。例如:产业发展状态,相关领域技术、产品的发展动向、更新周期,相关的国家、地区或行业政策等,这些环境因素决定着模仿后的实际经济效果。只有充分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有前瞻性地选择和确定切实可行的模仿对象,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
先动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防止信息的外泄,这就会加大模仿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情况下,模仿企业将受先动企业发出的噪声或形成的声势所影响。先动企业发出的噪声或形成的声势越大,企业就越想去模仿。这是因为噪声提供了一种信号,它表明噪声掩盖下的信息是关键信息和重要信息。同时,也为了使先期投入的成本不致完全无效沉没,一旦模仿行为开始,后动企业会拼命模仿。有些企业通过其他途径绕开噪声干扰,就可以获取那些重要的信息,从而使模仿取得成功。然而,有些企业能力有限,无法获得关键性信息,而又受到先动企业高回报率的诱惑,在所获信息非常少的情况下,盲目开始模仿。一旦遇到问题,企业又无法及时找到应对方法,这就必然陷入困境,最终导致模仿失败。
总之,信息是企业模仿行为的基础,理性模仿的成功率要比非理性模仿大。企业搜集的信息越完整,对模仿对象了解越深入,对模仿过程的估计就越准确,模仿的成功性越大。
2.拟同质成本
特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总是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本,模仿行为的实施必须具有模仿对象要求的相应条件,例如一定产品生产技术所需要的相应技术人员、实施经营战略的管理人员以及必要的设备等。模仿行为不一定要求模仿企业和被模仿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完全相同,但模仿行为需要的基本条件应该一致,我们称之为拟同质性。拟同质成本就是指后动企业为取得模仿对象所必须的拟同质性而进行的必要投入。主要包括资产转换或追加投资成本、学习成本和筹资成本。
(1)资产转换或追加投资成本。为了实施模仿行为,企业或者将原有资产进行转换、改造,或者追加投资,为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准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场地和人力资本等。如企业B在模仿企业A时,可能需要购置全新的先进设备,而将原来的旧设备淘汰掉,这将产生资产转换成本。企业B 也可以在自己原有物质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当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不足时,企业还必须对外招聘相关的人员,这就构成人力资本投入。资本转换或追加投资成本是企业进行模仿必要的物质基础,它的大小取决于模仿对象与模仿企业的相似程度以及所需要的投资规模,这类成本直接限制并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启动模仿过程。
(2)学习成本。学习成本是指后动企业为了解、 消化和吸收模仿对象所付出的费用。一种新产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或者新的管理方式的实施,要求有相应的知识,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相关职工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模仿对象,然后才能模仿。因此,相关人员的重新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必须为此进行相应的投入。例如,模仿企业在购进新设备或引入新技术后,企业员工首先要了解新设备和新技术,通过学习或实际操作逐步消化和吸收这些与设备相关的新知识。只有懂得新技术,会用新设备,才能真正有产出。学习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模仿对象的知识构成、模仿行为的复杂性、员工的学习能力以及模仿企业现存状态与模仿对象的相关性程度。学习对象所包含的可整理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注: 可整理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记录下来的知识;意会性知识则是无法记录、只能通过人的言传身教和学习者感悟和体会传承的知识。后一种知识的学习往往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的比例对学习成本影响很大,意会性知识的比例越大,学习成本就越大。意会性知识往往也决定着模仿行为的成败,这是因为意会性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专用性,是拥有者独有的,它不可能被简单地抄袭和模仿,必须通过相关人员的直接传授,或者学习者通过观察敏锐感悟,才能得到。除此之外,模仿行为越复杂,企业培训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成本越高。员工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东西相对容易,会缩短学习的时间,从而降低学习成本。模仿企业的存在状态与模仿对象的相关程度越高,企业相关人员可以很快掌握并付诸于行动,学习成本相对较低;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则企业一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组织专门的学习,差异性越大,学习成本就越高。
(3)筹资成本。追加投资需要相应的现金。 一定的库存现金量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可靠保障,但过多的现金流量会影响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营运效率。因此,企业一般只保留必要的库存现金,模仿行为所需要的追加投资一般需要再融资。后动企业为模仿行为追加投资进行融资所花费的成本就是模仿行为的筹资成本。影响筹资成本的因素很多,它包括企业追加投资的规模、企业的市场信誉、宏观经济环境等。追加投资规模是筹资成本的基本决定因素,规模越大,企业需要的资金越多,成本就越大;企业市场信誉、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宏微观金融环境决定着企业融资的难度,从而影响企业融资成本。
3.运营风险成本
后动企业模仿先动企业,虽然可以避免研发创新的风险,但不可能回避一切风险。由于模仿是一个过程,从模仿行为开始到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此过程中总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必然使模仿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即运营风险。运营风险成本就是指后动企业在模仿过程中因运营风险而付出的代价。企业模仿过程中的运营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风险。尽管企业在模仿行为真正开始前已经进行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准备,但对于某些复杂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企业并不能完全确定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对其加以消化和吸收。因此模仿过程有可能因无法消化和吸收某个技术环节而中断模仿过程。同时,技术的更新周期也为模仿企业带来一定的运营风险。如果先动企业预料到其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有可能在产品面市后被模仿,为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只要有可能,先动企业就会通过产品或技术升级来确保自己的优势。这样,后动企业就有可能因产品或技术更新而损失模仿收益。例如,1987年,成都彩虹电器集团研制的灭蚊器,投放市场后获得巨大成功,仿制者闻风而动,但仿制者的Ⅰ型还未上市,“彩虹”的Ⅱ型、Ⅲ型已经投放市场,从而降低了Ⅰ型产品的盈利空间,导致技术风险。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种技术风险,模仿企业必须对拟模仿对象进行充分的评估,一旦确定,就应加快消化吸收过程,尽早推出产品。
第二,市场风险。研发费用是构成先动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先行一步,先动企业一般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是因为:首先,在原材料的获得和使用、生产技术以及管理协调等方面,先动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能够率先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与跟进者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其次,相对于后动企业,具有研发能力的先动企业一般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因而具有一定的信誉优势,产品容易被市场接受;再次,后动企业产品进入市场较晚,若先动企业产品已经被市场接受,并有效地占有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后动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就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后动企业能否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此外,制度转换风险也是模仿企业所面临的运营成本之一。如前所述,为了适应模仿对象的需要,企业有时候还要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调整。调整后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是否能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有效运行,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4.机会成本
企业由于模仿行为的实施而放弃了其他可能更有利的经营项目、经营方式或经营战略,从而形成模仿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后动企业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对所模仿对象的了解程度。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会经济活动,才能很好地把握投资方向和投资机会,减少盲目的模仿行为,避免资源浪费和经营机会的丧失,降低投资的机会成本。
综上所述,模仿过程中存在许多成本,他们影响着模仿行为的成败。模仿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模仿行为的难易程度。模仿难度越高,模仿成本就越大,即模仿难度与模仿成本正相关。不同类型的模仿行为,其模仿难度不同。一般来说,有形对象的模仿要比无形对象的模仿简单容易。例如,产品模仿要比技术模仿容易。只要了解了产品的构造、性能和制造原理,就可以对其进行模仿。而技术模仿要复杂的多,因为许多技术细节的掌握是通过对具体操作过程的观察和自我体会而得到的,这就形成了技术模仿的天然屏障。
三、模仿成本对模仿效果的影响
现实经济活动中,尽管企业模仿行为非常普遍,但模仿结果差别很大:有的企业不仅获得巨大的模仿收益,甚至还超过了先动企业,成为产品或行业的新的领跑者;有的则受制于先动企业,收获甚微,甚至亏损,最后不得不放弃模仿。下面以产品模仿为例,分析各种模仿成本在模仿过程中对模仿结果的影响。
为了便于分析原因,我们假定模仿只会发生在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上,企业不会对一个已经发展成熟的产品进行模仿。对于一个发展成熟的产品,其市场已被分割完毕,后来模仿者很难再挤入,除非它对该产品有重大创新,如大幅度提高产品性能、质量、降低成本,而此类行为不在本文分析范畴之内。根据这个假定,企业进行模仿后,其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先动企业。
对于先动企业,我们设
(dT[,p]/T[,p])/(dQ[,p]/Q[,p]=-n
式中:T[,p]为先动企业单位产品的耗费,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的消耗;Q[,p]先动企业积累产量,n为先动企业产品要素对累积产品的弹性,为一正值。
则由上式可解得:T[,p]=λ[,p0]Q[-n][,p],λ[,p0]为先动企业第一单位产品的投入要素耗费。假设先动企业平均生产要素价格水平为ω[,p],它是劳动工资率、原材料、能源电力等价格水平的综合反映,则先动企业单位变动成本为:
C[,p]=ω[,p]λ[,p0]Q[-n][,p] (1)
经同样假设计算可得模仿企业的单位变动成本为:
C[,f]=ω[,f]λ[,f0]Q[-(n+n)][,f] (2)
上式中:n'为因模仿的外部学习及掌握新设备、新工艺的难易度而增加或减少的弹性;
ω[,f]为模仿者的平均生产要素价格水平;λ[,f0]为模仿企业生产第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损耗;Q[,f]为模仿企业的积累产量。
由(2.1),(2.2)式,模仿企业产出第一件产品时,C[,f],C[,p]分别为:
C[,f]=ω[,f]λ[,f0];C[,p]=ω[,p]λ[,p0]Q[-n][p0];Q[,p0]为先动企业此时领先模仿者的积累产量。
情况一:ω[,f]λ[,f0]≤ω[,p]λ[,p0]Q[-n][,p0],即模仿企业进入市场之初单位变动成本低于或等于先动企业的单位变动成本。模仿通常发生在落后地区,其劳动力成本非常低,而劳动力成本的差别在变动成本中已越来越重要,这样ω[,f]/ω[,p]<1,上式的成立是可能的。
(1)一般而言,模仿企业如能很好地利用外部学习效应,以及新设备和新工艺,其单位产品消耗对积累产量的弹性(n+n')将比先动企业的弹性n高:n+n '>n。这样单位变动成本随积累产量增加下降的速率将更快,在此情况下,模仿企业将一直对先动企业保持变动成本优势,具体体现如图1。
附图
图1 模仿企业变动成本下降快的成本曲线
这种模仿企业将获得非常好的效益,其模仿行为成功几率非常大。
(2)如果模仿企业对新技术吸收不完全,或因资金薄弱,购置设备不先进,又或者本企业员工素质较低,学习进展慢,这样n'可能为一负值,n+n'<n。这种情况下,模仿企业成本曲线下降的速率慢于先动企业。从长期看,其变动成本是难以占优势的。如图2。
附图
图2 先动企业变动成本下降快的成本曲线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模仿企业在模仿初期做得有声有色,一段时期过后,产品就失去竞争力,逐渐被挤出市场,最终模仿失败的原因之一。
情况二:ω[,f]λ[,f0]>ω[,0]λ[,p0]Q[-n][,p0],即模仿企业启动时,单位变动成本高于当时的先动企业。这可能是模仿企业生产要素价格水平偏高(ω[,f]>ω[,p]);没有充分利用新设备、新工艺,致使生产要素损耗偏高(λ[,f0]>λ[,p0]);或者滞后产量因素Qp[-n][,p0]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开始阶段模仿企业在变动成本方面不占优势。
(1)此时若有n+n'<n,则模仿企业变动成本比先动企业下降速率慢,模仿企业的变动成本将永远无法低于先动企业,如图3中C[,f1]所示。
附图
图3 模仿企业启动成本高于先动企业的成本——产量关系曲线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模仿企业敌不过先动企业,在竞争中被对手用价格竞争挤垮。
(2)若有n+n'>n,则模仿企业变动成本下降快。这样,虽然在开始阶段模仿企业存在成本劣势,但从长期看,随着产量的积累,模仿企业成本具有后发优势。如图2—3中C[,f2]所示。存在Q[*][,f]点,当模仿企业积累产量超过Q[*][,f],其变动成本将开始低于先动企业。这种情况下,模仿企业在总体上是否具有成本优势关键看Q[*][,f]的大小。Q[*][,f]越大,模仿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势越弱。现实中许多模仿企业就是由于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节约成本不足以拉平这种生产的高成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没有达到点之前,就被先动者淘汰。因此,模仿企业的生产成本越小,在与先动企业的竞争过程中越有利,其模仿成功的概率越高。
总之,模仿成本对企业模仿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动企业是否进行模仿,取决于模仿成本的大小与所取得的效益的比较,理性的模仿必须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条件下才能实施。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地模仿先动企业,就必须有效地控制模仿行为各阶段的成本,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模仿成本,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