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人民日报》2003年9月4日)这段话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
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先进性,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目标的先进性。“三个代表”的共同特征就是先进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现阶段最先进的奋斗目标,它的实现,将会使我们的党面貌一新,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兴旺发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标的时代性。人类社会在不断前进,时代在不断发展,事物在千变万化之中,人的思想观念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我们党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在实践中的创新。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新字上:一是新起点。2000年,我国总体上达到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从这个里程碑开始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和新目标。二是新阶段。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庄严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1]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这个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三个10年的全面持续发展,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三是新任务。就是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目标的人民性。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执掌国家政权,时刻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和群众路线。按照一般规律,人民的第一位需要是过上富裕的经济生活,其次是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再就是民主的政治生活与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执政为民,最根本的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所以,江泽民强调:“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适应人民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目标的实践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因而它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实践沃土之中的正确决策,具有广泛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它是建立在深刻分析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基础上的。邓小平提出奔小康的目标后,经过20年的实践,到2000年,胜利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还很大。从这个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能够实现的;它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之中的。因而对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指标更加具体、措施更加有力,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它符合国情,顺应民心,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是21世纪头20年指导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指南。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和实际运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运用和伟大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动体现和实际运用。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乃至走向富裕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环节。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富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个目标,集中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生动体现和实际运用。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有富裕的经济生活,民主的政治生活,而且还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集中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都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和实际运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前面讲的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还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达到: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个目标反映了当今中国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利益,从政治上保证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十六大根据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迫切需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方面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生态环境上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效果的最好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胡锦涛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按照这个观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检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能不能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是衡量是否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一定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特别是要多到困难大、群众意见多、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去,团结那里的群众一起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能不能落实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全面发展,是衡量是否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志。“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全面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这个重要思想已经充分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能不能落实地区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衡量是否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志。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发展不平衡所形成的贫富差距。能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又是检验是否学习和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和标志。从这个实际出发,党中央制定了以下战略举措:一是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地区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1990年为1.82倍,1995年为2.45倍,1998年为2.56倍。为此,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推进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导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把对华无偿援助重点投入西部地区。二是大力推进城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在城市,全国约有1300万下岗职工等待就业。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党的宗旨,改善党群关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兴办新的企业,增添新的就业岗位,使下岗职工有岗位可上。在农村,约有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在生产和生活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要继续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加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加快发展,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小康水平。三是理顺分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多数人共同富裕的方针,适当拉开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对于克服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进入了绝对不平等区间。如果让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即使从总体上达到更高的小康水平乃至比较富裕的程度,还不可能使全国所有的人都达到小康水平。这个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发展经济,而关键是合理分配。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能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衡量是否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的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能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是能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所以江泽民强调:“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2]与此相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无所作为,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能不能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也是衡量是否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我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崇高理想的蓝图和进程。如果说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础的话,那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链条,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只有把当前的任务同实现远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扎实工作,放眼未来,不忘理想,经过长时期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才能最终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党的奋斗目标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