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努力开创电影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2007年电影工作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影论文,工作报告论文,新局面论文,大发展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刚过去的2007年,对全国电影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战略部署。电影系统在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深化改革、促进繁荣,在创作生产、市场开拓、事业发展、科技进步、对外交流、行业管理等备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绩,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集中体现了电影产业化改革五年来的振兴成果,顺利度过了产业改革的初始阶段,为实现《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和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2007年电影工作报告如下。
一、电影创作成绩突出,佳作涌现赢得口碑
1、制片体系日趋成熟,电影产量持续攀高
2007年的电影生产保持了连续五年快速增长的旺盛势头,国产故事片年产量达到402部,比2006年的330部增长21.8%,再创历史新高。生产纪录影片9部,动画影片6部,科教影片34部,特种电影9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拍摄的主要供电视播放的高清数字电影122部。另据统计,2007年申请立项和备案的故事片总计超过1100部,批准立项和同意备案的超过900部。电影创作生产十分活跃,新生项目大量涌现。
影片数量的持续攀升,标志着电影制片业多主体的投资体系已逐渐形成,电影生产拥有了相对稳固的产业基础。传统国有制片单位经过体制机制改革,依然保持强劲实力,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中影、上影、长影、八一厂等大型国有制片单位,在2007年焕发出新一轮创作活力,加大生产投入,佳作不断涌现;西影集团、潇湘集团、福建厂、天山厂、河南厂、内蒙厂、深圳厂、紫禁城公司、天津厂、山西厂、山东厂、龙江厂及银都机构等中小国有制片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进取,扎实工作,拍摄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秀影片。
与此同时,多种资本构成的新型制片机构以强大的声势快速崛起,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在全年申报备案的1100个左右的项目中,有近800个是由新型制片单位申报的。在全年拍摄完成的402部影片中,新型制片单位独立出品或联合出品的影片达到323部,占全年影片总数的80.3%,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生产能力,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批新型制片单位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壮大实力,逐步创造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北京华谊兄弟影业公司等民营企业,成功探索主流大片的运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从融资拍摄到推广营销的产销体系,有效建立了有自身特色的制片模式,获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一批中小型民营公司探索灵活多样的拍片方式,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努力寻找自我优势和自身位置,共同构筑了日趋丰富的中国电影制片体系。如北京影客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了“云南影响”概念的系列影片,在结合地域特色创造文化品牌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北京中北华艺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在连续三年拍摄小成本数字影片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娱乐元素的作品,以小成本制作跻身主流院线;作为电影制作新军的北京激动影业公司,大胆启用年轻编导,影片形式新颖、制作精良,初步形成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寻求平衡的制片特色。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旋律创作成绩显著
在2007年电影创作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三贴近”创作原则,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流影片,在作品数量、制作水平、艺术水准、观赏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通过主动策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统筹资源,推出了众多具有思想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影片,在年内形成了配合大局、前后连贯、佳作纷呈的创作格局。
为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涌现了一大批讴歌时代、贴近现实、促进和谐的优秀作品,形成了2007年电影创作的突出亮点。《青藏线》以我国成功修筑青藏铁路为背景,生动再现了三代铁路建设者创造人类奇迹的奋斗历程和英雄气概,颂扬了“青藏线精神”;《东方大港》通过建设上海洋山深水港的艰辛历程,书写了当代知识英雄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形象;《突发事件》是塑造基层领导干部形象的一次成功突破,通过细腻丰富而又充满质感的描写,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的干群关系;《五颗子弹》通过一个老警察与三个犯人在绝境中进行的生死较量,展示出心灵拯救的巨大力量,影片有意识引入的灾难片的类型元素,显示了主流电影在类型化方面的努力;《风雪狼道》以天山特大雪灾为背景,讲述了公安干警舍身挽救淘金客生命的感人故事,是一部具有较强冲击力的中国西部片;《倔人吕尚斌》塑造了一位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以情感人,富有真诚动人的感染力量;《亲兄弟》以赤诚情怀为线索,书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人故事;《江北好人》通过凡人小事,讴歌了社会和谐和人情温馨;《胡同里的阳光》表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奋斗和追求,谱写了普通人的美好心灵;《义薄云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星星之火》等影片,回顾了党的光荣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展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深厚情感。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集中推出了多部表现人民军队光荣历史和当代军人英雄风采的重点作品。《八月一日》作为扛鼎之作,表现了80年前在南昌打响武装革命第一枪的历史时刻,讲述了我党第一支革命武装诞生的非凡经历;《我的左手》讲述了当代军人的英雄风范,塑造了当代军人在和平年代和平凡生活中追求理想的真实形象;《夜袭》通过抗战期间八路军部队突袭摧毁日军阳明堡机场的故事,再一次张扬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生此爱》、《寂静的哨所》等一批影片,也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当代军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探索了现代军事题材创作的新境界。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你好,香港》,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回顾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展示了香港人民在回归十年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表现了“一国两制”政策的伟大成功。《女人本色》、《老港正传》等影片,都通过香港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展示,勾勒出回归之后香港居民祥和、健康的生活面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此外,《千钧一发》、《香巴拉信使》、《阿妹的诺言》、《隐形的翅膀》、《点亮欧洲》、《从头再来》、《一座城市和两个女孩》、《女检察官》、《两个人的教室》、《冯志远》、《村支书郑九万》、《秘密行动》、《木札岭》、《他们的船》等众多影片,都秉承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努力寻求电影艺术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契合,表现不同岗位、不同阶层的普通人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创造幸福的时代主流,以丰富的题材样式和艺术风格,共同促进了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3、大制作影片突破瓶颈,中小成本和青年创作涌现活力
2007年,国产商业大片仍然是引人注目的舆论热点和社会焦点。自《英雄》以来的国产商业大片一直受到市场瞩目,连续几年创造的良好票房成绩,为进入产业化开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强大动力。但是,因为中国大片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观众对有些影片的评价存在着各种差异和分歧,有些甚至是比较尖锐的批评。
2007年贺岁档期,以《集结号》为代表的影片,拓展创作视野,开阔创作思路,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艺术构思、现代的电影语言和真实的历史场景,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实现了“既叫好又叫座”的理想目标,满足了主流价值和市场取向的双重要求。《集结号》的成功,显示出电影工作者继承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将现实主义和现代审美相结合,在思想内涵、艺术创新、文化意蕴、科技含量等方面,正在形成符合中国观众精神需求、符合电影市场实际需要的创作特色与制片规律,预示着国产大片经过了初生的阵痛之后,已经逐渐突破创作瓶颈,走向成熟。
《投名状》等影片,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国产商业大片的类型模式。实践了创新的追求。这些影片以骄人的票房成绩,捍卫了国产电影的阵地,增强了与进口大片的抗衡能力,成为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2007年生产的402部影片中,中小成本制作的数量占绝大多数,构成了我国电影产品的主体。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中小成本影片主动调整目标、改进方式,发掘独特题材,展示现实风貌,刻画真实生活,潜心艺术探索,创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像《不能说的秘密》等影片,都成为了不同档期中的热门,这标志着中小成本影片创作已在逐步适应电影市场的规律与需求,更多进入主流院线,丰富了电影市场的类型结构与层次分布。
青年导演创作在2007年继续保持了可喜的上升趋势。不断繁荣的电影市场和不断活跃的电影氛围,为青年创作人才提供了健康有序的创作环境,2007年进行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和青年电影论坛等活动,起到了扶植和激励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获得了展现才华的机会。同时,青年创作者也逐渐从比较封闭的自我意识中摆脱出来,自觉地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反映现实、关照历史,拍摄出了一批清新向上、新颖别致的作品。《长调》、《公园》、《凤凰》等作品,都以鲜明的特色走向世界,在国际各大电影节展中引人注目。
4、各类影片协调发展,多样化创作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数字电影发展突飞猛进,全年生产数字电影197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全年创作,数字电影不仅产量快步提高,质量也有突破性进步。《追爱总动员》、《天那边》、《我的家在哪里》、《马石山十勇士》、《东方狮王》等数字电影已从内容形式、艺术水准、制作水平等方面与传统胶片电影看齐,并随着正蓬勃兴起的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和大力推广的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以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为龙头的数字电影创作,越来越成熟地把握了制片规律和艺术规律,在创新中不断寻求发展。同类题材的系列化创作是频道数字电影创作的一大特色,《共和国名将系列》、《法官老张轶事系列》等已经成为数字电影的优质品牌。《棋王和他的儿子》、《村官过大年》、《大爱如天》、《男人上路》、《小火车》等影片高度关注现实,反映时代变迁,展示当代社会中的普通人的情感诉求与精神世界,形成了电影频道的创作亮色。
动画电影水准日趋提升,不少优秀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改编自同名老片的《宝葫芦的秘密》,充分运用现代电影科技手段,充满童趣又不失教育意义,在暑期档上映后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闪闪的红星》、《动物狂欢节》、《勇士》等动画电影在主题挖掘、情节设置、造型设计、制作水准等方面较往年作品有了较大的进步,逐渐形成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创作群体。
《振兴东北》、《又见梅兰芳》等纪录影片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振兴东北》通过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从过去到现在的全景式展现,有力配合了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又见梅兰芳》则向观众展示了梅兰芳先生爱国敬业、为艺术奉献终身的京剧大师形象,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科教影片的生产也从实际出发,在降低成本、增强实用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总体来说,2007年的中国电影创作态势活跃、佳作纷呈,多样化体系初步形成,进步趋势日益明显。
但在全面把握和分析年度电影创作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电影创作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迅速提高的电影产量面前,电影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完全同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优秀作品仍然比例偏低,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仍然偏少,电影还不能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的作品在引起全社会热切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和批评,表明我们的电影产品在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上的偏失和欠缺;个别影片盲目追求商业效益,片面迎合某些海外评奖标准,基调阴暗、内容消极、格调不高、趣味低俗的问题依然存在;还有的影片存在血腥、暴力、残酷、恐怖、色情等不良倾向,对电影的形象造成损伤;有些电影创作人员,在艺术和技术方面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目的和得过且过的心态,造成一些小成本电影制作粗糙、质量低劣,影响了电影的整体声誉。
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我们要在继续稳固产业基础,保持增长活力的同时,力争创作形势从量化到优化的逐步转移,实现又好又快地增长。要特别突出对影片思想、艺术质量的要求,把工作重心定位于提高影片整体质量,扩大优秀作品的比重上,力争以更多的优秀作品提升国产影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电影市场持续繁荣,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1、综合效益再创新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我国电影票房为33.27亿元,较06年增长26%,连续五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率。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18.01亿元,占总票房的54.3%,连续五年超过进口影片。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含票房收入)为20.2亿元,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为13.79亿元,分别比06年增长1亿元以上。以上三项收入相加,2007年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到67.26亿元,比2006年增长超过1—7%,创下历史新高。
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电影市场,充分显示了产业化政策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强劲推动,反映了电影产业不断显现的巨大潜力。电影市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正在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坚实环节。
2、院线制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影院建设形成高潮
到2007年底,全国34条院线共有1427家影院、3527块银幕,全年主流院线新增影院102家,新增银幕数493块,平均每天诞生1.35块新银幕,其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年票房超1000万元的影院有78家,与2006年的59家相比,有较大的增长。影院建设如火如荼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影片不断涌现,现代化影城的经济效益日渐凸显,行业内外各类资本纷纷看好电影市场,斥巨资投入影院建设;另一方面,经过五年院线制改革,院线经营中“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供片”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资产联结的现代化影院数量和综合服务及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院线竞争的核心。万达院线的异军突起,既是3年兴建20多家影院、200余块银幕高投入带来的高产出,也在于“资产相联、统一品牌、统一经营和管理”为标志的现代院线制度产生的强大生命力。
在竞争的压力和发展的机遇面前,传统国有院线也纷纷投资影院基础设施建设,院线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2007年共有中影星美、上海联和、北京新影联、中影南方、万达院线等5条院线年度票房超过3亿元。
此外,中小城市二级电影市场的开发也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进入实施阶段。07年电影局先后发布了《数字影院(中档)放映系统技术要求》和《组建数字电影(中档技术)院线公司的实施办法》,引导两大国有控股院线——华夏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和九州同方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率先开始在中小城市进行数字影院建设布点,到2008年可启动运营,率先走出崭新步伐,带动中小城市二级电影市场走向复兴。
3、发行放映体系不断完善,中小成本影片票房大幅提高
在《集结号》、《投名状》等影片票房过亿元之后,中小成本影片在07年也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1000万元以上票房收入的影片数量超过20部,较06年增长超过35%。中小成本影片取得良好市场效益,标志着中小成本影片开始从内容和市场出发,主动选择适合的类型和样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档期和市场,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观众进入影院,扩大了电影的消费群体。中小成本影片市场竞争力的快速提高,逐步改变着大片一统市场的格局,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普遍经验,在电影市场中越来越拥有合理的发展空间。
中小成本影片取得的票房成绩,还源于发行放映网络的不断完善。2007年电影二级市场共产生票房3.39亿元,较06年提高25.56%。随着中档数字院线的普及,统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二级市场在总票房中所占比重还会进一步增大。目前,34条城市院线、两条中档数字院线、学校社区厂矿流动院线和农村数字院线,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梯次发行放映网络,拓宽了国产影片资金回收的渠道,为中小成本影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4、影片宣传创造声势,电影营销渐入佳境
有效的宣传营销是电影走入市场的重要环节。2007年,新闻媒体对优秀国产影片的放映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在“八一”和“十一”前后开辟了6个专版对重点影片进行评介,同时发表了专题文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播出对优秀影片的综合报道。电影频道举办了“喜迎十七大,优秀国产新片展播活动”,同时通过制作片花滚动播出、专题影片欣赏等方式加大对新片的宣传。超过百家报刊媒体都对重点影片放映进行了及时的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配合组织隆重的首映式活动,认真抓好一大批重点影片的宣传工作。07年举行首映活动的重点影片有:《青藏线》、《八月一日》、《东方大港》、《我的左手》、《突发事件》、《公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江北好人》、《香巴拉信使》、《夜袭》、《女检察官》、《大爱如天》、《振兴东北》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部委的领导出席了首映式,为影片赢得口碑、提高知名度和扩大社会影响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同时,制片方和发行方在影片宣传营销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各具特色的影片营销层出不穷。《集结号》破纪录的“万人观影”,《投名状》的百位明星首映,《命运呼叫转移》以“喜剧门派大荟萃”为卖点的宣传,都成为文化娱乐的重磅新闻。此外,电影与音乐、图书、手机、网络播映、游戏等多媒体的合作与共赢也在07年崭露头角。国产电影在强有力的宣传营销推动下,日益成为亿万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话题,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市场温度,提高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5、主题放映活动广泛开展,主流国产影片进入市场
2007年,电影局组织开展了多项国产影片主题放映活动。9月中旬至10月底,为迎接十七大,组织开展了“优秀国产影片金秋展映展播月”,规模性地宣传推广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选出的优秀国产影片,广泛动员各院线公司、影院、电影频道在全国开展大范围的展映、展播,共放映推荐影片34部,2万余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精心挑选了19部“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于9月12日至10月1日在黄金时间播出,形成了约1亿人次的观影热潮。此外,电影局还组织开展了“暑期档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月”、“纪念建军80周年影片展映”、“绿色奥运”、“动画之旅”、“军人风采”等多种国产影片主题放映活动,既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又扩大了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使反映时代主旋律精神的国产影片走进社区、学校、厂矿和工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电影观众的需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统计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奖惩力度不断加强
电影局在2007年重新修订下发了《国产影片发行放映的考核奖励办法》,加大对发行公司、院线公司等发行国产影片的奖励力度,提高影院放映国产影片的奖励标准。全年共向社会推荐影片76部,对2006年发行放映国产影片成绩优秀的电影单位进行了奖励,共奖励电影院线公司15条、电影院65家、发行公司4家,并对推荐影片票房前10名的发行单位和洗印拷贝达标的制片单位进行了奖励,奖金总额达875万元,对影院放映优秀国产影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纵观07年电影市场,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产业化政策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温,影院档期设置不断成熟,中小成本影片票房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发行放映网络进一步完善,电影市场产业结构日趋科学,逐步从大片主导向百花齐放过渡,从主流院线为主向多渠道营销过渡,从投资依赖型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过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电影市场仍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关注和解决。首先,电影市场发展仍不均衡,新型影院和银幕数量依然不能满足国产影片的需求。国产影片对影院和银幕数量的需求激增,相当一部分中小投资、制作精良的国产影片由于银幕数有限而无法得到充足的放映空间与档期。美国2006年投入发行607部影片,拥有6000家影院、36000块银幕,每部影片平均拥有银幕60块。与美国相比,我国每部影片平均拥有银幕不到9块。另外,由于新建或改建的现代化多厅影院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我国电影市场在区域上和院线经营上的巨大差异,中西部地区电影市场还相对落后,中小院线经营上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影片的放映空间。二级市场整体开发速度较慢,中小城市影院改造、数字化的普及和更新、统计制度的完善都需加快推进速度。同时,在产业化、市场化推进中,仍然存在国产影片宣传与营销的薄弱环节,资金不足、方式单调、针对性不强、创新不够的问题仍然有着普遍性,甚至有些中小成本国产影片的宣传营销仍处于缺位状态,重生产轻营销、营销乏力乃至营销无术的现象仍然较多,这使得创作生产和市场营销脱节,投入产出的矛盾依然突出。尽管国内已经有中影、华夏、上影、保利博纳、华谊兄弟、星美传媒等多家跨制片、发行、放映各领域的电影发行机构,但多数发行机构仍处于传统的小规模运作阶段,既找不到影片来源,也找不到影片出路,使中介环节形成中空状态。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环境,是电影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没有强大稳定的市场,就没有电影的前景和未来。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上,切实注重电影市场的培育、开发、规范和建设,总结五年来电影市场的有益经验,弥补市场发展中的欠缺和漏洞,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精通市场原理,遵循市场规则,掌握市场要领,为电影的产业发展疏通道路,开辟空间。化解难题,提供动力。
三、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彰显活力
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意义重大,是电影服务“三农”的集中体现
农村电影放映始终是电影行业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实需要。自1998年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文化部提出实施跨世纪的农村电影“2131工程”以来,已走过近十年的历程。近十年中,“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电影项目共投资2.38亿元,向全国600个低入县、边境行政县及少数民族地区资助了放映设备、电影拷贝和流动放映车,并先后完成了对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青海八省区的民族语译制设备的更新改造,为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进入“十一五”以来,农村电影工作在中央领导同志“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新思路指引下,在数字放映的新技术推动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文化部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喜人态势。
2、国务院38号文件的下发和延安会议的召开,为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正式下发,与《“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并成为指导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38号文件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电影的具体举措。为贯彻学习38号文件精神,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等四部委在陕西延安共同召开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五”以来农村电影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结合38号文件对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始全面迈入新技术、新体制和新机制引领的崭新时代。
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建设规划的出台,为农村电影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2007年,广电总局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38号文件的具体要求,制订出台了《全国“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规划》,内容具体有:“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为中西部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数字放映设备,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进行数字化改造。中央财政将安排10亿以上的资金,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此外,山东、江西、北京、重庆、湖北等省市,更是积极制定规划,从地方财政中拿出巨额资金投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农村电影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4、新技术、新体制、新机制的推出,为农村电影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从2005年开始,广电总局开展了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中心,数字化电影放映为内容的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先后成立了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和新农村电影发行公司。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建立了集节目传输、信息发布、节目交易为一体的数字电影服务平台。建立农村数字电影节目库,形成星、站、厅、幕、机相配套,结构合理、网络连通、院线发展、规模放映、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国乡镇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网络体系。另外,在电影科研所、质检所和设备厂商的共同努力下,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不仅实现了良好的放映效果,同时亦实现了设备小型化和轻量化,新型数字电影放映机被农民放映员形象的称为“双手提”和“一肩挑”。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在完成各种数字放映设备和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服务平台对接的基础上,新农村公司和中心已向全国各地农村发行和传送了数字影片409部,非公益版权商业发行数字影片384部,放映总场次超过70万场。
5、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试点任务稳步推进,为全面实现目标积累了经验
2007年度试点共覆盖24个省(区、市)的251个县、3662个乡、49984个行政村。中央财政共安排设备资金7000万元,场次补贴资金1.98亿元,中西部地区地方配套资金2.58亿元,东部地区财政投入1.3亿元。共采购数字电影放映设备5500余套,陆续发往各试点地区。同时,各地也积极以数字技术为先导,带动农村电影体制、机制的转换,以院线制、公司制、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组建新型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截至年底,各地共建立数字电影农村地区卫星接收站17个,成立农村院线22条。
6、各具特色的主题放映和充足的节目供应,保证了胶片向数字的平稳过渡
2007年,全国各地电影下乡活动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开展,反响热烈。元旦、春节期间,通过电影下乡活动在全国农村共放映电影80余万场,观众2.4亿人次,放映场次和人次同比增长30%和26%。为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喜迎十七大召开,广电总局还开展了“国产新片进农村”等各类主题展映活动,推荐了256部优秀国产影片,向农村地区赠送了6000多个16毫米电影拷贝。各地为配合全国性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的展开,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村电影主题放映活动。如山东省的“万场公益电影下乡”和科教影片的“干片进村”活动,河南省的“百县万场电影下乡”活动,安徽省的“情系乡亲,与民同乐”、“请农民兄弟看电影——送10万场电影进乡村”活动,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普之春”活动,河北省的“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海南省的“百部科教电影万村行”、“金光耀琼州”、“党旗在我心中”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保证了农村电影放映在从胶片向数字转轨的平稳过渡。
2007年是农村电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开端,尽管面临着技术、体制、机制的种种新老交替和各式各样的困难,但在各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农村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年仍放映电影460万场,观众超过15亿人次。随着各级政府资金对农村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不断加大,数字化放映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农村电影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电影放映将会拥有崭新而茁壮的生命力。
四、大力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
1、多角度、多方位举办影展,开拓国产电影新的国际空间
2007年,电影局及相关电影单位、驻外使领馆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33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举办了68次中国电影展,共展出国产影片605部次,比2006年增加20次,展映影片数量比2006年增加125部次。在2007年度的影展活动中,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区域和国际空间,在北非、西非以及一些未曾涉足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影展,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方式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地宣传中国电影,传播中国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中国电影的世界之旅不断得以延展,不断走向纵深。
2、积极参加国际电影节,提升影片国际知名度
2007年共有208部次影片获准备案,参加了97个国际电影节,备案参展影片比2006年增加38部次,参展数量和获奖数量几乎是2002年的3倍。其中,有29部影片在19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49个奖项,不仅数量创历史新高,而且获奖档次也有所提高。中国电影已经成为许多国际电影节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许多重要电影节的负责人和选片人纷纷来到国内观摩影片,国内知名电影人也被多次邀请到国际电影节上担任评委,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阵容中越来越拥有品牌的意义,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高,中国电影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3、国产影片海外销售连创新高,海外落地初见成效
据统计,2007年共有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影片部数比2006年增加5部。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事实是,除了中国大片进军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小成本影片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市场中开始获得份额,有的影片仅仅海外销售已经赚回成本并获得利润。
2007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通过重新编排“海外版”节目,借助长城平台等已实现在北美、欧洲及港澳台地区落地,每天24小时播出12部次国产影片,全年播出影片4380部次。目前海外落地频道拥有固定用户数达到了12万多户。
电影“走出去工程”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手段,是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世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目前,国产影片海外销售由各自为阵向整合资源、规模促销转变,逐步拓宽国际市场,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还应该看到,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还不够大。我们和电影大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贸易逆差,同时,在走出去的影片中,还存在着题材单调、类型单一,以古装片和功夫片为主的状况,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生活和情感的影片比重过低,这些都是我们在近几年需要根本改观的问题。
五、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管理促进发展
1、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为杜绝含有暴力、低俗内容和盗版侵权的电影、电视剧类音像制品违规出版发行,2007年,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署、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电影、电视剧类音像制品内容审查制度的通知》,其中规定所有国产影片必须在取得电影局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才能以音像制品的形式出版发行,对进一步完善电影音像制品内容审查,打击非法出版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禁止部分影视制作单位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在海内外电影市场和互联网上违法违规制作和播映一些带有色情内容的电影,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重申禁止制作和播映色情电影的通知》,并对严重违规影片《苹果》做出了处理决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电影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电影审查、制片管理的意见》,重申纪律,严格规程,对严禁制作、播映色情电影、净化荧屏视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依据。
2、专项资金收缴迅速增长,有效服务市场建设
2007年,我国新增计算机售票影院87家,多为多厅影院,目前在册总数已达1277家。截至12月底,共收缴电影专项资金1.24亿元,比2006年的9526万元增长超过30%。
2007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主要安排了以下支出,完全服务于电影工作:用于对全国350家影院国产影片放映评优奖励5866万元;用于电影院改选1000万元;用于资助少数民族语译制400万元;用于为各省配备流动院线放映车300万元;用于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200万元。电影专项资金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发挥了促进电影市场建设的积极作用。
3、科学使用电影精品资金,大力扶持国产影片生产
2007年1月,开始实施“青年电影导演创作资助计划”,遴选出16位近年来活跃在电影创作第一线,得到电影界广泛好评的青年电影导演,对他们筹备拍摄的新电影项目给予5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已经有4人获得了这个项目的资助资金。
2007年2月,电影局下发了《改进少儿、农村题材影片资助工作的管理办法》,对农村、少儿题材影片的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保障精品,使扶植方式更加合理、有效。
经与财政部多次协商,原《影视互济资金管理办法》于07年3月完成修订,并正式更名为《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规定的使用范围,2007年较好完成了重点故事影片、少儿题材、农村题材、科教片、纪录片、美术片的资助任务。另外还对优秀电影进社区公益放映活动、国产影片金秋展映月活动、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作、优秀国产影片宣传、购买优秀国产影片公益放映版权、打击走私盗版等项目进行了扶持。
4、争取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经过中宣部改革办支持协调,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对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免征2006年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对中影集团土地置换建设电影数字化制作基地实施免税政策;经与发改委配合,中影、长影、上影、西影四大电影集团用国债资金进口设备也享受到了免税待遇。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12月14目,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功发行5亿元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投资建设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工程(即中影集团怀柔电影生产基地)、发展数字院线、新建及改造影院等项目。这是我国首次发行文化传媒企业债券,标志着国有电影企业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华谊兄弟公司继以影片《夜宴》的海外销售版权做抵押,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海外销售的保险,向深圳发展银行贷款5000万元之后,再次以国内版权和票房收益权为质押,为影片《集结号》从招商银行获取无担保贷款5000万元。此举进一步拓宽了国内电影企业的融资渠道,是我国电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成功范例。
六、电影科技稳步发展,各项创新积极推进
1、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施工建设期间,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特别关注。目前,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工程建设初具规模,相关管理运营机构及器材设备采购工作全面展开。截至2007年11月份,数字制作基地已完成工程建设总量的近70%。为2008年8月试营业夯实了基础。
2、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扩工程平稳推进
截至目前已陆续完成500多部故事片的数字化转换和修护,另有300余部影片正在转换中,同时电影局已将500余部收缴暂存的电影数字母版移交数字管理中心和电影资料馆,为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节目资源。
3、数字电影技术运用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007年,已基本建立了多层次数字放映市场的应用格局。有2000余套数字流动放映设备将投入各地农村基层使用;同时,有6家生产厂商在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对接成功,从而使得农村公益版权节目统一供片、统一监管得以实施。
电影的数字化制作已成为影片质量的重要保障。数字电影以新的成本概念和新的影像效果,赢得了市场,吸引了观众,争取到了有识之士的投资热情,成为电影创作中不可忽视、极具潜力的新生力量。数字特技和数字中间片技术为实现艺术创作,展现艺术魅力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并对传统胶片电影的后期制作产生了革命胜的改变,使影片的技术质量和艺术水平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受到国内外电影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流动数字放映设备不断改进和提高。经过努力攻关,小型化、轻型化、一体化的放映系统纷纷呈现,大多数完成了与公益放映服务平台的系统对接,为加快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奠定了基础。
4、电影数字化放映体系技术标准正式建立
2007年,连续修订和发布了涵盖高端2K市场、中端1.3K市场以及0.8K流动放映系统的数字放映技术标准,从技术层面系统地划分了我国电影数字化放映的应用体系,确定了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方向,为发挥传统胶片技术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质量,减少污水排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电影技术发展方面,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有:影片技术质量仍需提高,技术引导有待加强。有的制片公司对电影工艺不清楚,对设备掌控不到位,对技术标准不了解,造成一部分影片不同程度存在着质量问题。电影科研力量薄弱,科技人员储备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权威专家,专业队伍缺少合理分层,没有形成人才梯队。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制作形式,在电影艺术创作、后期制作领域,尚未得到广泛和深层次的应用,由于部分创作人员对现代制作手段了解较为肤浅,数字化技术在影片制作中应用水平低,影片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2007年电影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是五年来产业化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五年来,电影系统按照党中央和总局党组的指示,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大胆开拓,勤恳工作,使电影从低谷徘徊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总结五年来电影备方面工作取得的进步。我们认为有以下重要启示: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电影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指明“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创作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文化,促进电影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推动电影发展与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在电影创作中体现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切实把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评判电影工作的标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坚持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中国电影的方向。5年来中国电影的主流,反映了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具有进步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发挥了电影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的进步本质。
2、不断深化改革,充分解放电影生产力,是电影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5年来的电影实践证明,不断锐意改革,不断促进体制机制和艺术创新,充分解放电影生产力,调动全行业和全社会支持电影、投资电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是电影发展的根本动力。2003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文件,降低了电影制作准入门槛,激活了多主体投资电影,提升了中国电影创作和市场实力。全面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影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多主体投资电影、全社会办电影的产业形态日趋稳定成熟,初步实现了电影产业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实践反复证明,改革推动发展,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才能赢得更好的进步条件。
3、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增强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是电影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坚定不移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提高电影的竞争力,积极推动国产影片进市场、进农村、进社区,赢得市场欢迎和群众信任。十六大以来,电影在城市主流市场、城乡二轮市场、农村公映放映、电视播映、音像市场、新媒体及其他“后电影”开发市场等各个方面,搞活市场机制,扩大市场份额,建设营销阵地,树立电影声誉,取得了突出成果。5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电影通过努力提高艺术质量、扩大宣传营销,完全可以走进市场,赢得观众,获得两个效益的双丰收;也只有赢得市场、赢得观众,电影才会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4、坚持电影界的大团结,增强电影界的凝聚力,是电影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发展电影产业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和引导电影艺术家和从业人员,始终重视电影队伍建设。5年来,充分调动全体电影人的积极性,充分团结艺术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电影全行业、各门类提供良好的服务,电影界呈现出众志成城、人心凝聚的大好局面,几代电影人共谋发展、共同奋斗、思想振奋、人心向上,有力保证了中国电影的全面振兴。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事业的保证。维护电影界的大团结不是一时一刻,而是长期的、永远的需要。
(本文为童刚同志在1月30日召开的2008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编者略有删节)
标签:电影市场论文; 电影营销论文; 集结号论文; 投名状论文; 战争片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 史诗电影论文; 武侠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