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2010年北京、上海、南京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印象_中考论文

紧跟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2010年北京、上海、南京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印象_中考论文

紧扣课改,关注学生精神成长——2010年北京、上海、南京中考语文命题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北京论文,上海论文,命题论文,课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注社会热点 注重能力考查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解读

周远喜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坚持有利于贯彻新课标理念、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命题原则,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阅读材料富有人文色彩。

一、试卷亮点

1.不回避教材,不回避热点

近几年来,“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命题理念逐渐成为共识,但也出现了一些教师淡化课本、学生基础漂浮的现象。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无论是默写部分,还是名著阅读对《左传》的考查,以及文言文阅读取材《陈涉世家》,都鲜明地表达了回归教材的信号,综合性试题关于“社区养老”也与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异曲同工。此举在于引导师生:语文学习不能急功近利,要把功夫花在教材上,与其泛泛而练,不如走进课本,夯实基础,练就能力。

为了提防师生猜题押题,中考命题者会有意回避当年的热点、焦点话题。另一方面,中考命题具有鲜明导向功能,命题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果不考社会热点,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漠视生活,不关心国家大事。而一个连社会热点都不关心的学生,怎么会胸怀大志,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综合性学习,要求“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北京卷的综合性学习考查,紧扣时代脉搏,根植语文素养的土壤,考查学生语文能力。“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设题紧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市开展‘社区养老’的原因”,“概括出他们认可‘老年餐桌’的三条理由”,“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考查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2.突出能力,注重创新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题兼顾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选文注重文化底蕴与地域色彩,一共8道题。阅读题最大的亮点在于,记叙文阅读最后一题的设计,舍去了以往理解能力的延伸、拓展的考查题型,设置了一道相对复杂的二合一题型。既要学生总结出冼星海的性格特点,又需要利用写作知识加以分析,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题目: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此题牵涉到人物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知识点,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具有创新色彩的还有说明文阅读第17题,出示两则材料,一则是“大连街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一则是“王府井大街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要求回答“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既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分析表达能力。

3.作文命题切合时代背景

命题作文《凝聚》切合时代背景,易激发考生表达欲望,让考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近年来,国家大事不断,每一件都牵动人心。做好每一件事,渡过难关,都需要凝聚人心,凝聚社会力量。这些事引发了中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影响其学习生活。审题时要注意,“凝聚”是一种动作,既有动作的发出者,也有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要忽略主语,或疏忽“凝聚”。行文时角度要小,小处着笔,便于把握。

二、北京卷给我们的启示

1.注重实践,积累语文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生活,关注生活,勤于实践,多开展如办报、辩论、讲演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2.重视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除了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外,重在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包括:揣摩语言,理解文中关键性词句的意义;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指出过渡句或过渡段的作用;概括要点,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层意;鉴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评价思想内容;感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

3.关注生活,练好各种文体

中考作文命题在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会积极探索适宜学生写作的内容,不断拓展写作范围。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是同学们应该关注的对象,要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对各种文体应有清晰的认识,应力求达到“写出符合要求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将各种文体练规范。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审题、立意等方面的训练。

4.全面复习,谨防知识点的遗漏

复习备考的过程,是一个纠正错误、提高能力的过程。要全面复习,查漏补缺,步步为营,夯实基础,及时纠正失误。

学用结合教考相谐

——201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命题特色

臧学民

一、命题特色

1.继承2009年开始的变化

201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在试卷结构、题型和考查内容等方面都延续了2009年开始的变化,即文言文考查的课内部分都出自规定理解和背诵的30篇古文(如2010年考了《记承天寺夜游》)、20首诗歌。继续考查诗歌赏析(如今年考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6个文言虚词(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选文注重思想性和可读性

现代文阅读材料注重思想性和可读性。如《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一文雅俗共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调动考生的审美想象。其价值倾向与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气氛十分吻合,也兼顾了选文的区域特征。小小说《蘑菇转了一个弯》的主题则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成长阶段的价值导向需要。从“重返保安岗位”的故事入手,启发处在青春期的考生对做人、修养的思考。总之,这些材料文质兼美,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含量,既立足传统,注重文化积淀,又关注当下,联系现实生活,能够给考生带来心灵滋养和思想启迪。

3.题型稳中求变

试卷在延续2009年题型覆盖面广的基础上,新增了说明的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句式变换、小说情节归纳、人物形象分析、想象性扩写等内容的考查。试题设计力求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兼顾对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如第20题要求考生筛选并概括文本的要点填写读书卡片,将教材中做读书卡片的有关知识迁移到考试中来,坚持了学用结合的导向;第26题将教材中关于小说的有关知识迁移到考试中来,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及灵活运用能力,开启了教考相谐的新思路。

4.作文命题贴近考生实际

作文题《黑板上的记忆》通俗明了,又极具思维张力;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考生对“黑板”具有很高的熟悉度和亲近感,能帮助考生快速打开情感的大门。一切与黑板有关的人和事,都可能引导考生迅速进入角色。“记忆”能将现实中的可视黑板淡化、提升为一种独特感悟与发现的艺术载体,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二、2011年我们如何迎考

1.古诗词赏析题考点归纳

字词鉴赏考点。①动词。如张养浩〔双调〕《水仙子·咏江南》:“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化静为动,把温柔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仿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②修饰词。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聊”,写出了失意、寂寞和积郁既久的感慨,抒发了一腔雄健豪放之气。

思想情感鉴赏考点。①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民生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等;对国家民族的担忧,如陆游的《诉衷情》等。②建功立业: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③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送友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④生活杂感:有热爱山水、田园的,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苦闷于仕途失意的,如杜甫的《登高》。

表达技巧鉴赏考点。①表达方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重点在于描写、抒情。描写方式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②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比、对偶、反复等。③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用典、象征、对比、烘托等。

2.古诗文默写应对策略

背准确:将所有要背诵的内容整理成册,以方便集中背诵;对容易出错的字词集中列出加以重视;注意及时复习,可间隔性地反复背诵。写准确:默写题常见错误有张冠李戴、丢字落句、前后颠倒、写错别字。背写结合是强化记忆的良方。重视对关键字词和主旨句的背诵默写,名句要记牢。

3.虚词解释题应对策略

对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之、其、以、而、于、何”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强化理解和运用,将它们放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去辨识和理解,以求熟练掌握。由于考试中虚词的考查形式多样,所以要善于对这些词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义项进行归类和整理,以方便记忆和掌握。

4.现代文阅读题应对策略

根据2010年现代文阅读“学用结合,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命题导向,我们一是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练习。字词的音形义等基础知识考查虽然没有单独出题,但都以不同形式散见于阅读题中。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必须在课堂内有效消化。加强课外阅读,通过广泛阅读,了解文中那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价值观,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努力形成语言和思维的创新运用能力。

亮点纷呈的文化盛宴

——201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冯述田

201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卷题量适中,试题设置科学,难度比去年略有降低,沿用了传统的三大板块:基础知识、阅读、作文。

一、命题特点

1.选材鲜活,文化内涵厚重

试卷选材涉及上海世博会、世界月球大会、“五个一工程”、校园安保等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时代的内涵;又涉及地铁二号线、青奥会、过江隧道、南京云锦等题材,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让考生倍感新颖、亲切。两篇现代文富有厚重的内涵。说明文《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介绍南京云锦,揭示了南京云锦在继承中求创新的科技文化底蕴。散文《天窗》,回忆童年生活的美好、母爱的深沉,以其童真童趣,容易引发考生阅读情感的共鸣。

2.紧扣课改,注重能力培养

2010年的作文题《我做主》,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作文形式。文题简洁明了,没有审题障碍,让考生有话可说;对不同考生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体现了考试甄别选拔的功能。此外“我做主”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对教育中要进一步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的一种积极倡导。

3.亮点纷呈,稳中求变求新

命题稳中求新,亮点纷呈:文言文阅读,首次考课外文言文,但内容浅易,考点大都出自相关课文;古诗鉴赏考查置于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板块中,题型新颖,难度不大;名著阅读,未设专题考查,而是置于散文阅读题中,是最大的亮点。

二、亮点解析与品味

南京卷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题,共有三篇文章,第三篇文章为《天窗》,作者是江南月,题目: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其中第22题:

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

《童年》、《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__》

事例:__

这道题将名著阅读置于散文阅读题中,巧妙链接,因文布点,设题新颖。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追求名著考查的真、深。

1.求真

过去的名著阅读题,主要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题型多为填空、选择,从答案上来看,这些作品即使学生没有读过,也能游刃有余。这样的命题会造成教师列出名著的几个要点,如:作者、出处、人物姓名、故事情节、作品特色,对名著进行空对空的所谓“集训式”训练,以便考生考试时照搬照套,造成学生的伪阅读。南京市的这道名著考查题打破了以往命题中注重考查常识的常规,把阅读引向了真实,真正考查学生有没有读过作品,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特点有没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求深

这里的“深”不是指求偏、求怪、求难,而是追求思维的深度,考查考生的理解、整合、概括能力,考查语文素养。这道题要求考生在阅读散文、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用名著中的事例来印证句子所表现的哲理,既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有没有真正读过名著,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搜索、挑选、整合、概括的能力,比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考题更有价值。

三、对命题的思考

南京卷的命题亮点,给我们很多思考。语文学习不仅要立足课堂,加强积累、训练,以触类旁通,还要能够跳出课本、课堂,树立大语文观,关注社会热点、地域文化,真正走进文本(名著)进行深度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标签:;  ;  ;  ;  ;  

紧跟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2010年北京、上海、南京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印象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