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分配论文,国民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的具体分配方式,这不仅就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言是如此,而且就资源的配置也是如此。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以分配作为起点的。分配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改革以分配体制入手,目的就是解决动力不足问题,从而启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分配领域改革所产生的刺激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而且推动了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但是,纵观十几年的改革历程,却 又不难找出许多令人困挠的问题,其中分配方面的问题仍十分突出。诸如国家,企业、个人相互之间的分配关系常处于不相适应的状态;企业分配行为短期化;分配结构在短期内的过渡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探讨国民收入分配,既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是基于理论上的需要,本文试就分配中出现的问题,对国民收入分配作一粗浅的理论探讨。
考察分配这一具体过程,可将其分为四个方面,即分配对象,分配主体,分配数量和分配方式。分配对象即指分配什么,这里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它既包括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又包括价值方式的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即指谁参加分配,而参与收入形成的所有要素都有资格取得一定的收入份额。其中,劳动者以劳动力的所有者的资格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资格以税收的形式参与分配,企业以经营管理者的资格,以利润的形式参与分配。总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分配的主体可归结为家庭,企业和政府。分配数量即分配的数额的确定,它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分配的数额的确定。分配数量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它如何复杂,最终都要以长期形成的存量规模和存量结构为基础。对于这个问题,后面还将做具体分析。分配方式即回答如何分配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分配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1)完全的计划分配;(2)主要由市场分配;(3)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分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决定了目前的分配方式应以市场分配为主要形式,国家则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宏观的调节控制。
研究具体的分配过程,涉及到以上四个方面,然而要处理好分配的内部关系,还须引入存量和流量的概念,因为只有对分配进行存量和流量分析,才能对分配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的量,它反映各种发生额。例如利润、利息、工资、税收、奖金等所占的份额,它们构成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表现为分配领域的流量。存量是指一定时点的量,它反映是各种余额。例如个人资产、企业资产、政府资产等所占的份额,它们构成对国民财富的分配,表现为分配领域中的存量。
动态考察分配存量和分配流量,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分配流量来自于分配存量,分配存量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着分配流量的规模和结构;另一方面,分配存量是分配流量在时间上的沉淀或结晶;分配流量结构的改变又会影响未来分配存量的规模和结构。因此,二者在时间关系上是相对的,流量是存量在不同时点的变化,存量是流量若干时期的累积。同时,二者在空间关系上又是相互扩张的。存量的扩张是流量增长的前提,流量的增长又是存量扩展的条件。这就使得整个经济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而在这一过程中,分配存量和分配流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构成了循环。
分配既是上次生产的结果,又是下次生产的前提,生产与生产通过分配连结起来,在循环中发展,这个生产循环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生产――分配--生产--分配……
生产的连续进行决定了分配也是连续的,如果在上面的循环链条中,把分配作为起点,以生产将分配连续起来,则可看出,在多次生产循环中,分配不再是作为媒介物存在,而是以完整的循环状态内含于生产循环中,在这个分配循环中,生产是分配循环的中介,分配居于完全独立的地位。这样,分析作为生产的前提,实际上一开始就决定了生产的方式和可能的规模,甚至可以说,生产是分配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尽管这种生产具有创造的性质,但是这种创造毕竟起始于上次的分配,并且归结于下次的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说,分配完全是一种独立的循环形式,处于和生产循环并列的位置,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分配--生产--分配--生产……
考察企业的分配循环,其内部存在着双向制衡。分配存量对分配流量的制约,反映着过去的分配对现在分配的历史影响;而分配流量对分配存量的约束,表明现在分配对未来分配的预期。这可以具体分析如下:
分配存量→分配流量。后者受制于前者。表现为:(1)若效率不变,企业能获得多大利润取决于其存量规模;(2)若存量规模不变,其利润状况则取决于存量分布及效率高低。(3)企业对利润分配依据企业内部的存量结构及其增长的要求。
分配流量→分配存量。前者制约后者表现为:(1)企业内部存量的调整服从于获取更多利润的要求;(2)存量扩增与否以及扩增规模决定于预期利润率;(3)存量扩增的最终来源是企业利润。
上述两方面制约关系的组合,形成了收入分配循环中的双向制衡。也正是这种双向制衡才会产生存量和流量的因果连锁,从而形成收入分配循环。如果国家参与企业收入分配是规范的,即获取收入的方式是规则的,而不人为地割裂、削弱分配循环中存量和流量的相关性,那么,分配循环中的这种双向制衡就会存在,并且内含了自我纠偏机制,使收入分配循环形成一个有其自身规律的有机过程。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其收入分配过程也是如此。过去的国民收入分配形成了现在的国民资产存量,分别沉淀于家庭,企业或政府。沉淀于企业的资产存量构成直接的生产条件,沉淀于家庭和政府的资产存量构成间接的生产条件。家庭的资产存量的多寡决定着其生活满足程度的高低,影响劳动者的素质和积极性;政府的资产存量是为家庭和企业服务的物质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再者,家庭资产与政府资产的增长与企业的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联系,长期系统地考察,所有的国民资产,不论其如何分布,都是国民收入形成的条件,都决定着未来的分配流量。
收入流量表现为国民资产的派生物,它在家庭、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并相应转化为各自的资产存量。这种起点为社会的资产存量,归缩又是资产存量,构成宏观的分配循环,这同样内含着分配存量和流量的双向制衡。
国民资产存量的分布,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考察:第一层次是国民资产在家庭、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分布。这不是从资产所有权而是从职能意义上来说的。这三者之间的资产存量分布虽然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技术上的数量依存关系,但长期却有客观的比例要求,趋向某种均衡;第二层次是在企业内资产存量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布,这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是国民资产存量分布的核心。由于各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投入产出关系,存量均衡在此层次容易被感知。
如果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国民资产存量依次设为K[,1],K[,2],K[,3],则第一层次的国民资产存量分布可用下面向量表示:
K=(K[,1],K[,2],K[,3])
为了研究国民资产存量在企业之间的分布,可以对企业进行如下划分:为家庭而生产的企业,记为产业Ⅰ;为企业自身而生产的企业,记为产业Ⅱ;为政府而生产的企业,记为产业Ⅲ,并设三者的存量依次为R[,1],R[,2],R[,3],则企业的资产存量也可用一向量表示:
K[,2]=(R[,1],R[,2],R[,3])
据前所述,企业的投产存量分别决定着相应的收入流量,并依次设为S[,1],S[,2],S[,3],这样收入流量向量可表示为:S=(S[,1],S[,2],S[,3])
其中收入流量是企业资产存量的函数,可表示为:S=f(K[,2])
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在家庭、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形成各自的收入,如果依次将它们各自的收入设为V、W、T,则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可表示为:
V[,1]+W[,1]+T[,1]=S[,1](1)
V[,2]+W[,2]+T[,2]=S[,2](2)
V[,3]+W[,3]+T[,3]=S[,3](3)
在价值形态上,S[,1],S[,2],S[,3]构成一定时期全部国民收入,在实物形态上,则分别对应的是为家庭、企业和政府而生产的企业的收入。
如果存在着这样一个前提:每种产业都能把生产的产品全部卖掉,即价值实现,而又假设实物补偿可以自然实现,那么所应观注的就是最终产品如何实现其价值的问题了。
产业Ⅰ是为家庭而生产的,其产品除一部分卖给参与本产业收入分配的家庭外,其余部分则须卖给参与产业Ⅱ和产业Ⅲ收入分配的家庭,隶属于产业Ⅰ和企业所得收入和上交税金才能转化或价值形态,即有下式成立:
W[,1]+T[,1]=V[,2]+V[,3](4)
结合(1)式可得:S[,1]=V[,1]+V[,2]+V[,3](5)
同样对于产业Ⅱ有:
V[,2]+T[,2]=W[,1]+W[,3](6)
结合(2)式可得:S[,2]=W[,1]+W[,2]+W[,3](7)
对于产业Ⅲ有:
V[,3]+W[,3]=T[,1]+T[,2](8)
结合(3)式可得:S[,3]=T[,1]+T[,2]+T[,3](9)
(7)式表明产业Ⅱ的产品全部由企业购买;(8)式表明产业Ⅲ的产品全部由政府部门购买。
综上所述,国民收入在家庭,企业、政府三者间的分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左边的V、W、T是宏观国民收入分配的三个主体,右边S[,1]、S[,2]、S[,3]是三种类型的产业所形成的收入流量。这说明国民收入在三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与国民收入在产业Ⅰ,产业Ⅱ和产业Ⅲ之间的分配比例是一致的,或者说主体之间的分配和三产业之间的分配存在客观的对应关系。宏观资产存量结构和产业结构互相影响,彼此制约,决定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
下面,我们对上述模型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国民收入的增长。
从(10)式的右边看,S[,1],S[,2],S[,3]分别是三个产业的收入流量,根据分配存量对分配流量的决定,有:
假设各产业的资产效率接近或相等(这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是可能实现的),即有f[,1]=f[,2]=f[,3],那么,国民收入如何分配便直接取决于企业资产存量的分布状态。
探讨国民收入增长,首先依赖企业资产存量K[,2]的扩大,而企业资产存量的扩大又是W转化的结果,即W=△K[,2],新增的△K[,2]又会内生一部分国民收入△S,即W=△K[,2]→△S,如果将此关系式同除以S,有:W/S=>△S/S
其中△S/S是国民收入增长率,说为S。
W/S是企业的分配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国民收入的增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函数,这可写成下式:(在产出效率不变的条件下)
S=f(W/S) (11)
新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取决于K[,2]的分布状态,即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对W的分配写成公式为:
W的分配状态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相联系,在产出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企业所占收入份额越大在企业所得收入全部转化为资产存量的情况下,为企业而生产的产业Ⅱ就必须更快地扩张,W的分配也就向产业Ⅱ倾斜,即W/S上升,W/W也随之扩张,如果国民收入增长率越低,W的分配状态变化则不明显;零增长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基本不发生变化。因此,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增长率的递增函数,写成式子为:W[,2]/W=F[f(W/S)] (12)
综合(11)(12)两式,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具有自动的性质,两个方面互相强化对方,经济系统本身无法使其递转。具体分析上,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企业、政府都要求扩大自己的收入分配量,以此扩增自己的资产存量。为此国民收入就会向企业部门倾斜,家庭和政府所得收入就会相对下降,随着时间的增长,三者间的存量就会趋向失衡,其资产存量的增长就会减慢,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失衡,这种失衡超过某一临界点,国民收入就会反过来向家庭和政府倾斜,V和T份额增大,其资产存量增长也快,三者间的资产存量就会又趋向均衡,对应的产业结构也会均衡。但这时由于企业的收入份额相对减少,其资产存量增长相对减慢,国民收入增长率就会降低,当降低至某一临界点时,国民收入又会重新向企业倾斜。这种均衡--失衡--均衡的循环往复,就会形成宏观分配的周期性波动,国民经济也就在这种波动中得以发展。
总之,在正常范围内的分配波动引发的经济波动对经济的发展是必需的,有积极作用的,但要特别注意分配比例不能过度波动,短时期内的过度的波动将严重破坏家庭,企业和政府三者间的存量均衡,从而严重破坏产业结构的均衡,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达到一定程度,还将出现经济危机,以至会使经济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