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人民医院康复科 邮编 4456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根据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各组别均28例患者,其中研究组均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均单纯行针刺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卒中后足下垂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后足下垂;针刺;康复训练;临床疗效
基于当前环境下临床中关于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研究成果与现阶段医疗水平,我院为探讨该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特选取5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开展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期间,从我院同期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研究病案,研究活动开始前进行意向调查,所有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均表示知情同意。该组患者中31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年龄为(58.7±4.9)岁,病程为(75.2±11.3)d。同时,为明确研究结果,特将此56例患者依据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均28例,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可对比。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均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其中针刺治疗方法为:①用具:碘伏消毒棉签,一次性无菌针灸针(1.5寸)。②选穴:选取患肢阳陵泉穴、光明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封穴、悬钟穴、解溪穴以及太冲穴等。③针刺法:针刺阳陵泉穴,保持进针1寸,实施提插补法,以其局部酸胀感为度;针刺光明穴与足三里穴,均进针0.8-1.2寸,待得气后,均实施捻转补法1min;针刺三阴交穴,进针1寸,实施捻转泻法1min,以其局部酸胀感为度;针刺悬钟穴,进针0.5-1寸,待得气后,实施提插补法1min,以其小腿抽动或局部酸胀感为度;解溪穴透中封穴,进针0.5寸,实施捻转泻法1min;针刺太冲穴,进针0.5寸,实施捻转补法1min。其中阳陵泉穴、中封穴、解溪穴和太冲穴为一组,光明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与悬钟穴为一组,针刺1次/d,1组/次,交替治疗,6次/w,每次均留针30min。
于此基础上,本组患者均接受以下康复训练措施:①床上康复训练:取仰卧位,伸展上肢,屈曲下肢,踝关节保持中立位,预防髋关节內外旋。②胫前肌训练:取仰卧位,垫枕头于双膝下使其保持微屈,通过健肢示范,实施足背伸与外翻训练;同时行分解步态练习,当向前迈患腿时,尽量使其脚跟着地,注意不要用力过猛,避免下肢异常痉挛。③小腿三头肌痉挛训练:无法站立者或早期痉挛者,可握其足跟辅助患者进行踝关节训练;可下床活动者采用站楔形板法训练,使其借助自身体重牵拉小腿后肌群,控制牵拉时间为20-30min,并根据患者小腿实际挛缩程度适当调整楔形板坡度。④促进和改善神经肌肉:利用Rood技术缓解患者痉挛,刺激触觉;采用本体感受神经促进术改善患者胫前肌上加阻等。实施康复训练30min/次,6次/w。同时,对照组患者均单纯采用针刺治疗。治疗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踝背曲角度提高>4°,足部外形正常,可独立行走;有效:患者症状部分消失,踝背曲角度提高2°-4°,足部外形显著改善,步态尚好;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踝背曲角度提高<2°,跛行明显。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数据分析
收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类数据均用卡方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在临床中较为多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后遗症[1],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足前胫前肌无力向心收缩、小腿后群三头肌痉挛等,导致患者患肢足下垂、足跟无法着地、内翻、步行稳定性差以及步态异常等[2],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
当前环境下,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多采用针刺疗法,通过针刺患者患肢和足部间相互联系的脉络,以改善其脑部血液循环,增强其肢体运动功能;且局部取穴行针刺治疗,具有调节气血、舒经活络、祛风解痉的功效,可有效激发损伤后的脑细胞重生,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治疗效果良好。同时,有许多医学专家指出,在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接受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佳。故本次我院为进一步研究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特选取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其临床治疗中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
总而言之,于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针刺与康复训练联合疗法,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踝关节功能改善良好,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马达,楚海波.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21):72-73.
[2]王正田.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03):462-463.
论文作者:魏铭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针刺论文; 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